為當代知識分子畫像——與《花農》作者李保均的對話

2020-12-09 和訊

□姚雪梅

四川大學文新學院李保均教授近期出版了長篇小說《花農》,這是一部獻身新中國教育事業的知識分子群像小說,描述當代知識分子的友誼、愛情和忠於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可貴品質,抒寫當代知識分子純善的人性美與和諧美。李老師以84歲之高齡寫出了這本36萬字的長篇,也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和讚嘆。元旦前後我們同李保均教授就《花農》創作進行了對話。

姚:這是一部描寫知識分子(主要是教師和學生)的小說,您在川大從教60年,它應該和您的生活體驗有密切關係吧?它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李:如果從中學算起,七十年來,我幾乎見證了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的知識分子的所有經歷。改革開放後很多文學大家在「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中反映了此前部分時期的生活。這部分生活內容我是很熟悉的。但《花農》所寫的題材內容與此不同,小說的主要時代背景是改革開放後的上世紀80年代。

姚:請您談談《花農》的主題。

李:這部小說的主題很容易被概括為頌揚知識分子為教育事業而奮鬥。實際上這只是人物活動和情節依存的背景。小說通過這個題材彰顯人物的人性之美——他們之間的友愛、忠實、與人為善、寬容、奮進的精神、先進的思想和事業心,才是本書的主旨。在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美。我們在現在的小說、影視作品中看到太多的知識分子之間的窩裡鬥、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人心不古、陰謀、陷害、人性惡和「鬼谷子」。這與我所聞所見不符。《花農》要讓大學生和青年讀者看到他們的教師是高尚的趙楷行、柴久思,他們的同類是思想健康的天玫、芷君等等。

在《花農》裡,是人心向好。

姚:本書的人物繁多,情節複雜,但我感到每個人物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性格描寫是這部小說的一個亮點,也是本書敘述方法的側重點。

李:小說是敘事藝術,涉及到情節的鋪排,敘事背景的設置,人物描寫的方式。敘事角度和側重點往往決定一部小說的基本藝術特色。

姚:本書很講求敘述語言的提煉,另外,本書一大語言特色便是在人物語言中引用了很多歇後語及古今中外名作名言,在您刻畫石天玫這個角色時尤甚,這增強了作品的文學性,您將其戲謔為「掉書袋」,這是否間接寄寓了您對年輕讀者的某種啟示?

李: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在知識分子這個環境裡,言語間引經據典是一種話語常態。但它是為性格刻畫服務的,這不是「知識分子腔「。如果說給讀者有什麼啟示,那就是讀書要像久思、天玫那樣,每讀一書,都要認真讀、記,據之為己有,成為知識財富,不可過目而忘。

姚:在《花農》中的人物是否有現實原型?您覺得這些人物是否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李:小說的大學背景(川大)不點自明,故事、人物都是虛構的,但若完全沒有生活體驗,也是編不出來的。比如那位徐校長和他小腳妻子的故事就是真實的。老一代知識分子如1950年代從英美歸國的趙楷行教授、黛澤遠教授身上表現出的愛國主義情操和正派的品格,也是有所本的。重要的是藝術概括,作品達到的應該是藝術真實。

《花農》

作者:李保均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品讀|《花農》是一部怎樣的小說?一一與作者李保均的對話
    文/姚雪梅四川大學文新學院李保均教授近期出版了長篇小說《花農》(四川大學出版社,2019.11),這是一部獻身新中國教育事業的知識分子群像小說,描述當代知識分子的友誼、愛情和忠於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可貴品質,抒寫當代知識分子純善的人性美與和諧美。李老師以84歲之高齡寫出了這本36萬字的長篇,也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和讚嘆。
  • 品讀|為當代知識分子畫像——讀李洱茅獎作品《應物兄》
    我的第一感覺是,《應物兄》在為當代知識分子畫像。《應物兄》的故事並不複雜,身在美國的新儒學大師程濟世葉落歸根,準備回到國內繼續他的研究。他的回歸,在國內特別是在他家鄉濟州和濟州大學引起連鎖反應。以應物兄作為軸心,上下勾連、左右觸及,相關各色人等漸次登場,一幅豐富多彩的當代社會特別是知識分子生活畫卷就此展開。
  •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的社會學轉向:概念、成果與分析框架
    本文首先對過去被視為「不證自明」的,中西方「知識分子」的概念進行考察和辨析,並在此基礎上擇要梳理近年來有關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社會學的研究成果。繼而作為一種跨領域對話的嘗試與分析概念的創新,從歷史制度、日常實作和文化意義的研究取徑出發,提出一種彼此相互關聯的,新的整合性理論與分析框架。
  • 謝泳:現代知識分子比當代的優秀
    王魯湘:可以說這幾十年中間,你已經是在不間斷地在研究知識分子了,特別是研究中國的知識分子,特別是研究民國時候的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吧?謝泳:對。王魯湘:那麼您認為當代的我們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您研究的那個民國時候的那個知識分子群體相比,他們有什麼的差異?謝泳:我覺得當代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民國時代的知識分子,如果我們要一定要找出它的差距來的話,我覺得有兩方面,一方面可能是知識上的,一方面可能是道德方面的。
  • 當代知識分子的生活方式
    當代知識分子的生活方式在當代中國,各個不同的階級和階層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知識分子同工人、農民比較,其生活方式也有一些特點,這主要是由他們的工作性質、勞動對象、勞動方式的不同決定的。  (一)勞動時間和閒暇時間界限不清  人類勞動從本質上講,都是社會勞動,都具有集體性,這一點腦力勞動也不例外。但在組織形式上,知識分子的勞動與工人農民的勞動又有很大的不同。
  • 重道義 勇擔當 是當代知識分子的精神特徵
    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指出,我國廣大知識分子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捨我其誰的責任感,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刻苦鑽研,勤奮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當代知識分子與中國傳統中的「士」一脈相承。「士」在中國傳統社會之所以久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是由「士」所秉持的人格精神與社會擔當所決定的。
  • 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臉譜
    中國的知識分子分三類。第一類,農民打扮,埋頭「深閨」,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第一類知識分子第一類知識分子還有一種「御用文人」,雖身披知識外衣,但因有鴻鵠之志,已異化和外化,不列入正兒八經的知識分子行列。人們對第一類人的存在基本無感,仿佛空氣般的存在;只有在他們死後,人們才猛然間醒悟空氣的重要性,於是忙乎著到處找他們的陳年照片,依樣鑿石鑄銅,把他們的頭像到處擺放,聊表歉意和敬意。
  • 《哈貝馬斯傳》作者:公共知識分子如今是被危及的物種?
    他的對話倫理勾畫了一種透明的、易於理解的說理過程,假定在經受所有檢驗之前無法說明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作為自20世紀60年代起影響了德國戰後知識分子文化的知識分子之一,哈貝馬斯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什麼樣的獨特性?穆勒-多姆:讓人們難以仿效的是他的跨學科思維方式。
  • 李洱,描畫當代知識分子浮世繪
    李洱,描畫當代知識分子浮世繪《環球人物》記者 陳娟每當看到書中某個有趣的故事、對話、細節,他都會記下來,同時記下一些由此而發的思考和想像。採訪當天,他記下的筆記是關於法國哲學家西蒙娜·薇依的。薇依是一位逆行者。二戰時,她從紐約去了英國利物浦,上岸就被隔離了18天。她很快就病了,一直在38度到38度半的高燒中苟延殘喘。她吃的很少,因為拒絕接受超過敵佔區普通民眾的食物配量。醫生對她的評價是,她是最難對付的病人,因為不肯配合。
  • 為知識分子立傳
    【光明書話】  作者:李駿(浙江樹人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副院長)  讀葉輝的新著《見證輝煌——〈光明日報〉20世紀80年代人物報導回眸》(以下簡稱《見證輝煌》),仿佛穿越時光隧道,重返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光明日報》那一篇篇擲地有聲的人物報導呈現在面前
  • 知識分子?
    從科考又使我聯想到傳統中國的讀書人和知識分子,其實有幾個現代的概念在傳統中國是很混亂的,這幾個概念大概是文人、士大夫、知識分子。由於漢語之難和科舉考試對漢語之美的極致追求,使得整個社會的精英階層都集中到士大夫這個圈子裡,導致工匠等專業人士在社會上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 孫中山巨幅畫像亮相天安門廣場 作者為創作受傷
    2016年10月1日,北京,孫中山先生巨幅畫像亮相天安門廣場,引得遊客駐足觀看、拍照留影。  圖為現場。  2016年10月1日,北京,孫中山先生巨幅畫像亮相天安門廣場,引得遊客駐足觀看、拍照留影。  圖為現場。
  • 當代知識分子,最缺少什麼?
    有朋友問當代知識分子,咱們都缺少什麼?有人答,缺錢。有人說缺骨氣,還有人說缺自信和真本事。我也有話說給大家聽,一點真情實感。常言道:當用手指責別人時,還有三個手指是指向自己。首先我知道,我不能把自己歸為知識分子行列,可多少還是沾了點墨水。所謂久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的。如果說讀書多可以算做知識分子,那每到一個地方我先辦圖書館借書證算不算知識分子習慣。反正看到很多人買書,我私下覺得不合我意,因為我看的雜書太多,又喜歡一目十行的,書總是不夠看。如果單純買書來讀,錢根本供不上,只好去借,可以看更多的書。
  • 《紙上的知識分子》:荒謬年代知識分子的眾生相
    在他近期結集出版的《紙上的知識分子》中,他對上述的「情懷」進行了「自敘傳」式的書寫。這部集子的敘述,穿越了幾十年的時空跨度,整飭著時代變幻中人文學者的靈魂糾結,梳理被稱為知識分子的這一人群精神的脈動,仿佛用文字勾勒了一幅長卷自畫像,字裡行間,散發出思考、反芻、清理的思辨色彩。
  • 作家李洱90萬字長篇小說《應物兄》出版 描繪當代知識分子圖像
    這部90萬字的長篇小說,展現了30多年來知識分子的生活經歷、精神軌跡,被文學界視作「升級版《圍城》」、2018年長篇小說創作的重要收穫。  李洱是中國先鋒文學之後重要的代表性作家,著有長篇小說《花腔》《石榴樹上結櫻桃》等。《應物兄》首發於今年《收穫》長篇專號秋卷和冬卷,並在年末文學評選中,接連摘得《收穫》長篇小說頭名和中國小說學會長篇榜榜眼。
  • 「是個好人,但是沒用」——知識分子於流俗中的掙扎與自拔
    同樣是「轉型社會」的知識分子,為「少年中國」的搖旗吶喊的梁啓超極為推崇曾國藩。他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中說:「曾文正者……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並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
  • 「是個好人,但是沒用」——知識分子於流俗中的掙扎與自拔
    同樣是「轉型社會」的知識分子,為「少年中國」的搖旗吶喊的梁啓超極為推崇曾國藩。他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中說:「曾文正者……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並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曾國藩以中人之資、貧寒之家能有所成就,根本原因在此。
  • 茶山花農透露這些關鍵信息...
    茶山花農透露這些關鍵信息...年花長勢喜人花農們正忙著澆水、修剪造型等工作花農告訴茶山囡每年的十月都是年花的種植期所以目前已經培育年花近兩個月年桔的生長期為兩年茶山花農透露這些關鍵信息...》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