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對於中國民營經濟來說,是一個特別的年份。
「在整個年度裡,經濟發展的速度降到了1978年以來的最低點,尤其是剛剛萌芽不久的私營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對於這一年,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激蕩30年》中做出了這樣的描述。
但1989年,卻是中國食品飲料行業一個非常重要的開局之年。這一年,樂百氏誕生在廣東中山市。而在700多公裡外的福建泉州,達利食品也在這一年成立。同是在這一年,最近因為被雀巢甩賣而受到媒體高度關注的廈門銀鷺,已經開始逐步走出創業的第一階段,並於次年拿到了第一筆投資。在杭州,1989年,已經在市場摸爬滾打、艱苦創業多年的宗慶後,成立了娃哈哈營養食品廠。
這幾家中國食品飲料行業中的知名企業,藉助於中國經濟的發展與電視媒體的崛起,相繼成功打造出了國民度非常高的中國民族品牌。但在30年的發展過程中,每家企業和企業家卻走向了不同的選擇。
有的企業家繼續還在堅守實業,有的已經華麗轉身。他們身後的企業,也幾經沉浮,有的在持續探索,不斷發展;有的悄然沉寂;有的仍在十字路口彷徨。這是企業的宿命,或許更是企業家選擇的結果。
01 1989年:開局之年
樂百氏、娃哈哈、達利食品、廈門銀鷺,同樣打造出了中國國民品牌的四家企業,他們都與1989年這個時間點密切相關。比如它們有的成立於1989年,有的在1989年迎來重要的發展轉折點。
1989年創立的樂百氏,關於其創始人何伯權的創業故事,有兩個版本。一種版本說,當時,樂百氏的創始人何伯權偶然間在香港發現了市場流行的乳酸飲料,於是找朋友一起投資,共同創立了樂百氏公司。也有一種說法是,當時的中山市小欖鎮政府出資95萬元讓何伯權辦廠,於是28歲的何伯權一眼看中了「樂百氏」這個牌子,與4個年輕人在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辦公室裡創辦「中山市樂百氏保健製品有限公司」,研發出「樂百氏」乳酸奶。故事的開始已經變得模糊,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樂百氏發展的順風順水,更是逐步在飲料界享有半壁江山。
在700公裡外的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達利食品的前身惠安縣美利食品廠也於1989年成立。當時,這家食品廠租用了惠安縣黃塘鄉某營區的一間廠房,建立時僅擁有一條生產線。不過,作為企業帶頭人的許世輝,此前已經在食品行業具有了相當的經驗,對於市場趨勢也能夠非常精準的把握。
在美利食品廠成立之前,福建東南沿海的泉州地區以家庭作坊為主體的休閒食品類罐頭、魚皮花生、五香瓜子等,已經被善於經商的福建人賣到全國各地。當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休閒食品的消費有了更高的要求。美利食品廠憑藉敏銳的市場嗅覺,看到了這樣的市場機會,於是在散裝食品大行其道的情況下,率先生產出了一款包裝精美的美利牌餅乾。這款餅乾一出廠便受到了消費者歡迎,從福建一路賣到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東北地區的瀋陽。
1989年的廈門銀鷺,即將走過創業的第一階段。銀鷺官方的公開資料顯示,1990年,廈門銀鷺拿到了一位愛國華僑20萬美元的投資,開始迅速擴大產能,並拓展銷售渠道。
早在1987年的時候,宗慶後承包了杭州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靠代銷汽水、棒冰及文具紙張起家。同年7月,宗慶後以花粉銷貨款和5萬元銀行貸款作為原始資金,籌建了杭州保靈兒童營養食品廠,為杭州保靈公司代加工花粉,開始了娃哈哈的創業歷程。
為了擺脫代加工產品受制於人、無法長期生存發展的問題,1988年,根據獨生子女不願吃飯、偏食、營養不良的狀況,娃哈哈在浙江醫科大學營養學系朱壽民教授指導下,成功開發出自己的第一支產品——娃哈哈兒童營養液。伴隨著娃哈哈兒童營養液的一炮打響,1989年,杭州市保靈兒童營養食品廠變更為杭州娃哈哈兒童營養食品廠。
就這樣,踩著80年代的尾巴,這四家企業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創業歷程。
02 初步發展,外資侵入
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食品飲料市場,情況稍顯複雜。
對於剛成立不久的這些民營企業來說,樂百氏的開局最為順利。1992年,樂百氏的營收突破8000萬元,1993年,樂百氏成為全國乳酸飲料的第一品牌,並保持了6年。不過,這期間,它也遇到了真正的競爭對手娃哈哈。
在樂百氏乳酸飲料火爆的年代,娃哈哈也開始跟隨樂百氏的腳步,生產乳酸飲料。但因為銷量並不如樂百氏,何伯權也並未將娃哈哈放入眼裡。1995年,娃哈哈的瓶裝水在中國市場開始逐步佔據優勢。此後,樂百氏調整經營策略,並強力追趕娃哈哈。
成立3年後,惠安美利食品廠更名為福建惠安達利食品有限公司。這一年,達利投建了擁有產權的第一個廠區。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來襲。這一年,達利食品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那就是開始在福建省外的成都建立了第一家分公司。
90年代的銀鷺,處於茁壯成長期。1992年,銀鷺八寶粥開始投放市場。1998年,銀鷺碳酸飲料開始投放市場。
從銀鷺成立至今,這家企業最為全國消費者熟知的兩類產品(八寶粥、花生牛奶)在90年代已經基本成型。
在這些中國民營企業成立之前,外資巨頭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達能等已經於70年代末和80年代開始進入中國市場。90年代,有更多的外資食品飲料巨頭進入中國市場。比如作為韓國四大食品公司之一的好麗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進入中國市場,並決心把中國市場建成「Best Global Pie Company」形象的典範。
對於這些外資食品飲料巨頭布局中國的原因,此後曾有學者分析,一是因為中國絕對人口基數大,意味著擁有龐大的市場;二是這些企業認為中國的企業「不堪一擊」。
隨著中國民營企業的成長壯大,很快,外資與民營之間開始具有了更多的交集和故事。一些食品飲料巨頭開始在中國市場進行大規模收購。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相繼收購了中國國營性質的8大飲料廠。如重慶的天府可樂、北京的北冰洋等。1996年,法國達能與娃哈哈成立了5家合資公司,並獲得了51%的股權。
03 外資併購與暗戰
時間邁入新世紀。就在2000年,中國食品飲料行業發生了一件引發全國媒體關注並熱議的大事件。
這一年,樂百氏的創始人何伯權以197億元的價格將樂百氏賣給了法國跨國食品巨頭達能。民族品牌樂百氏賣給外資,在當時引起了國內輿論的一片譁然。「何伯權毀了民族品牌」這樣的指責不絕於耳。當時,何伯權對外表示,過去10年,樂百氏的業務經營幾乎完全靠自身積累。滾動發展,融資策略略顯保守。面對競爭對手的逐步國際化,樂百氏感受到加快融資步伐亦是很有必要。
大約過了兩年之後的2002年,何伯權離開樂百氏,併到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讀書遊歷。2003年,何伯權在廣東創立了今日資本,開始了投資生涯。
達利食品在2002年、2003年、2004年,相繼推出達利園、可比克、好吃點,三大品牌。其中,達利園主要產品包括蛋黃派、小麵包等;可比克主要產品為薯片;好吃點主要產品就是餅乾。接下來近20年的發展歷程中,以達利園、可比克、好吃點代表的三大品類,也成為達利食品在休閒食品板塊的基石,奠定了這家公司在休閒食品領域的龍頭地位。
今年3月30日,達利食品發布了2019年財報。其財報顯示,在達利食品的三大業務板塊中,休閒食品板塊實現收入101.5億元。公開數據顯示,韓國食品巨頭好麗友2019年在華銷售收入為9744億韓元,折合人民幣約為56.58億元人民幣。而整個好麗友公司實現收入119.18元。這意味著,目前達利食品的休閒食品板塊業務,與整個好麗友接近,是其在中國業務的近兩倍。
關於達利食品與外資的交集,可以找到的只有一則對話。當時,曾經有來自世界500強的食品飲料巨頭找到許世輝,希望得到達利的控制權,不過被許世輝斷然拒絕。
「僅靠你的能力,有沒有考慮過會遇到更多的競爭對手?」這家外資巨頭的CEO問。許世輝對這位CEO說,「我沒有考慮競爭對手的問題,我只考慮怎樣把自己的企業做好。我把企業做好了,誰都不是我的競爭對手;我如果沒有把企業做好,到處都是我的競爭對手」。
在休閒食品領域取得領軍地位之後,2007年,達利再次大舉進軍飲料行業。達利投資8個億,引入了一批國際先進的生產線,一舉推出涼茶等八大品類三十多種飲料。達利園青梅綠茶、和其正、花生牛奶等,就是這個時期的產品。
2006年,達能派駐合資公司的新任董事長範易謀發現,宗慶後在合資公司之外建立一系列由國有企業和職工持股的非合資公司,這些非合資公司每年也為娃哈哈帶來豐厚的利潤。由此,娃哈哈與達能之間展開了一場改革開放30年來影響最大的國際商戰。這也是中國民營企業與外資巨頭之間在法律、輿論層面最為激烈的一場交鋒。直到2009年,達娃之爭雙方宣布和解,達能出讓合資公司51%的股權,從此退出娃哈哈。
新世紀的第一個10年,中國食品飲料行業就是在這種民營企業與外資巨頭的交匯與碰撞中,劃上了一個句號。
04 成功故事與財富神話
2010年開始,與一則全社會關注的財富故事相關。當年10月份,福布斯發布2020年中國富豪榜。娃哈哈的掌舵人宗慶後以534億人民幣的資產登上了中國富豪榜的首位。當時排在第二位的是百度的李彥宏。
在這一年,結束了達娃之爭的宗慶後也為企業定了一個極高的經營目標,營業收入達到700億元。為了完成這個目標,娃哈哈後來宣布進入嬰幼兒奶粉市場,產品是委託荷蘭廠商貼牌生產的原裝進口奶粉。當時宗慶後表示:「大概再過一兩個月奶粉就能上市,是貼牌加工的原裝貨。」此外,娃哈哈還籌划進入生物科技領域,把飲料從「解渴」向「保健」功能延伸。
不過,娃哈哈營收的頂峰出現在2013年,這一年它的營業額達到 782.8億元。此後就迎來了斷崖式下跌,2017年跌至谷底的464.5億元。
2018年之後,娃哈哈開始積極做出「調整」。比如推出線上微商城、銷售天眼晶晴產品、聯手中南集團推出發酵乳飲料等。這一年,娃哈哈終於結束下滑態勢,「調整」初顯成效。2018年,娃哈哈的營收達到468.9億元。
步入新一個10年的樂百氏,已經成為許多國人的回憶。根據公開數據,2005年,樂百氏虧損1.57億,2006年虧損1.5億,2007年虧損8000萬。2016年,達能集團將樂百氏轉賣給了中國企業盈投控股,樂百氏的產品也只剩下桶裝水業務。
2011年,銀鷺的產值首次突破100億元,這一年9月,全球最大食品公司雀巢大中華區總裁狄可與廈門銀鷺董事長陳清淵在第15屆中國國際投資洽談會上正式籤約。雀巢收購銀鷺60%股權案,由此落定。2017年、2018年雀巢又兩次收購銀鷺股權,此後銀鷺成為雀巢全資擁有的公司。
2019年10月,有外媒報導稱,雀巢將以7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徐福記以及銀鷺的股權。2020年4月,雀巢在一季報中披露,雀巢董事會已決定對在華銀鷺花生牛奶和銀鷺罐裝八寶粥業務進行戰略性審視,包括出售的可能性。根據坊間傳聞,銀鷺的潛在競購者包括華潤、統一、達利食品等。
在2010年和2011年間,達利食品相繼在全國成立了6家子公司。這是達利食品在全國進行產能布局和銷售網絡布局的重要一步。2011年8月,達利上榜當年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飲料領域,2013年,達利食品推出自主研發的保健食品功能飲料樂虎。目前,在功能飲料市場,樂虎已經是位於行業前三的領軍品牌。
2015年11月20日,達利食品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這也是當年全球最大的消費品IPO項目。達利園、可比克、好吃點、和其正、樂虎、豆本豆、美焙辰均為其旗下品牌。由於其多品牌、多品類的發展策略,達利食品也被稱為「中國版雀巢」。
05 未來:新的挑戰
從1989到現在,已經超過30年。回望歷史,在中國食品飲料行業,這幾家與1989年有關的企業,在30年的過程中,命運的走向各不相同。
曾經意氣風發的樂百氏,在被達能轉賣之後,如何重新找回昔日的榮光?在如今更加複雜的消費環境中,這是一個不小的難題。從20多歲到40之間成功經營一家企業,之後華麗轉身套現,去世界各地遊學,然後再轉型投資家,對於樂百氏的創始人何伯權來說,或許他替許多人實現了人生夢想。
實際上另一個民族飲料品牌的創始人朱新禮,也曾有過類似的夢想。2008年9月,可口可樂宣布以179.2億港元收購匯源果汁的所有股份。當時也是引起了輿論的一片譁然。由於未能通過商務部的反壟斷調查,「把企業當兒子養當豬賣」的朱新禮,最後並沒有成功把匯源果汁賣掉。今年3月2日,一度債務壓頂的匯源果汁,被香港聯交所摘牌退市。
與樂百氏的命運軌跡頗為相似的銀鷺,未來將花落誰家,尚未可知。
同屬於福建企業的達利食品,在過去30年發展頗為穩健。根據媒體的報導,達利食品的淨利潤曾經一度是臺灣企業康師傅、統一之和。2018年,該公司實現收入208.64億元,淨利潤37.17億元。而當年康師傅的淨利潤為24.63億元,統一為10.3億元。這意味著,達利的淨利潤比康統之和還要多。
此外,這是一家重視盈利能力超過重視規模的企業。2019年,達利食品實現營業收入213.8億元,淨利38.4億元。業績逐步回暖的康師傅,2019年實現營收619.8億元,淨利潤33.3億元。2017年和2018年,達利食品切入豆奶領域,相繼推出豆本豆、美焙辰,達利的家庭消費業務板塊初具規模。如今,它已經形成了休閒食品、即飲飲料、家庭消費三駕馬車共同拉動業務的局面。
換掉王力宏的娃哈哈,是否能夠實現持續的創新與發展,可能還是一個未知數。不過,一度聲稱不上市的娃哈哈,近兩年也鬆口表示,有IPO的計劃。對於企業來說,或許是一個新的開始。
在浙江省,另一家創建於1996年、與娃哈哈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農夫山泉不得不提。在1996年創立農夫山泉之前,創始人鍾睒睒曾經一度是娃哈哈的廣西和海南總代理商。如今農夫山泉早已經PK掉娃哈哈,成為中國包裝飲用水的龍頭。向來以廣告營銷見長的「90後」企業農夫山泉也在今年傳出了上市計劃。
無論是89年的娃哈哈、達利、銀鷺、樂百氏,還是90後的農夫山泉。在中國食品飲料產業的大棋局裡,隨著時代在變,每家企業都在面臨新的挑戰,也在繼續塑造自身以及整個中國食品飲料產業的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