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7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文原標題:《新華社、央視關注!這項國際賽事在金落幕,一個細節引來賓點讚》
2019「一帶一路」國際青少年柔道公開賽
日前在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籃球館落幕,
新華社、央視都聚焦關注了這次活動。
一起來看央視報導吧↓↓↓
本次公開賽共有48支隊伍的400多名選手參賽,分柔道對抗賽、柔道形比賽兩個項目。其中對抗賽按體重、性別分14個組別,柔道形比賽共5個組別。
金華市體育局副局長童偉民表示,學習柔道有助於強身健體,幫助青少年樹立人生新目標。韓國柔道名宿全己盈分享了自己小時候學柔道的場景,並寄語青少年們努力學習柔道,爭取在奧運會賽場上再見面。
本次比賽還設有國際青少年柔道發展論壇,以「共商、共建、共贏」為主題,各地、各隊代表就如何推動各國青少年的文化體育交流、促進柔道技能的發展進行了討論。
該賽事由浙江省摔跤柔道協會、金華市體育局主辦,金華市柔道訓練中心承辦,旨在促進我國與「一帶一路」沿途國家和地區的青少年柔道文化交流,提升運動水平。
小布深一度
金華的垃圾分類引來國內外來賓紛紛點讚
兩天的賽事中,來自中國、新加坡、印尼等8個國家和地區約500名青少年柔道運動員在賽場上爭金奪銀,在賽場下,卻被兩張再普通不過的A4列印紙吸引住了目光。
志願者拿著中英文指南一個隊一個隊當面介紹
(向上滑動查看全文)
這兩張A4紙其實很普通,白紙黑字,沒有一點花哨之處。之所以吸引眼球,是因為它們出現在垃圾桶旁邊,上面的內容,則是簡單明了的垃圾投放指南,一張是:「請將剩餘飯菜投入『廚餘垃圾』桶」「請將一次性餐具投入『其他垃圾』桶」……另一張上是:「請將餐具(其他垃圾)與吃剩的飯菜(廚餘)分開投放。」有意思的是,除了中文,每一句話下面,都還有一個英文版本。
「這是一個國際性比賽,參賽運動員不光來自國內各個省市,還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要確保大家都看明白,所以必須中英文雙語說明。」此次賽事的承辦方金華市柔道訓練中心負責人林斌告訴小布,這個想法是他提出來的,「不光要把賽事辦好,也要推廣好垃圾分類,這不僅是環境衛生的問題,還關係到金華形象。」
這個想法一提出來,志願者們積極響應。
志願者湯恩盈平時居住在上海,經歷了上海「全民垃圾分類時代」的她自告奮勇地成為此次賽事垃圾分類工作的總管:購買了5組共20個分類垃圾桶,放置在賽場四周;怕有些參賽隊不知道該怎麼投放,特意做了上面提到的中英文結合的投放指南。這還不夠,比賽當天,她拿著列印好的投放指南挨個找每支參賽隊伍的領隊當面講解,並叮囑領隊在各自的微信群裡進行介紹,告知每一名參賽隊員和隨行工作人員,「總共48支隊伍,能找到的全都通知到了。」
「這是其他垃圾,你喝完了嗎?沒喝完就把裡面的東西先倒到廚餘垃圾,袋子再放到其他垃圾桶。」碰到志願者徐秀芳的時候,她正在指導一名成都的運動員投放手中的剩餘飲品。徐秀芳告訴小布,她的工作除了在垃圾桶旁邊指導如何準確投放,也要負責將一些投錯的垃圾分離出來再次投放。
「現場算上運動員、教練、隨隊家長以及賽事工作人員總共有將近1000人,有些城市還沒開始垃圾分類,所以免不了會有人投錯,這就要靠我們事後清理出來。」徐秀芳介紹,比賽場地最多的垃圾就是喝剩下的飲品,除了各種飲料和水,還有現場免費提供的綠豆湯,每天超過1500杯,「很多人都是湯喝完綠豆剩下,就必須一遍遍提醒先把綠豆倒到廚餘,再把一次性杯子扔到其他垃圾桶。」徐秀芳還告訴小布,因為現場有不少外國運動員,所以她在賽前特意學了一些簡單的英語對話,如「puthere(放這裡)」「otherwaste(其他垃圾)」等等。
小布了解到,每天比賽結束後,還有很多志願者留在賽場揀垃圾,「主要是沒喝完的瓶裝水,我們都會先將水倒到外面路邊的花壇裡,然後將空瓶子放入可回收物垃圾桶。」徐秀芳介紹。
小細節引來各方點讚,新加坡媽媽還給了個小建議
(向上滑動查看全文)
小布觀察發現,在中英文投放指南和志願者雙重「作用」下,現場大部分人在扔垃圾前都會認真確認自己手上的是什麼垃圾。而這樣的小細節,也讓很多人印象深刻。
「我以為只有上海垃圾分類,沒想到金華也做得這麼好。」採訪中,小布遇到了正在仔細將杯子裡的剩餘綠豆倒入廚餘垃圾桶的上海瑞勝道場教練李玉樑。對於這個細節,他豎起了大拇指,「垃圾分類確實需要堅持,要從細節開始,等到後面,會成為每個人自然而然的一種習慣。」來自北京的嚴先生也表示,金華行動很快,北京也7月份剛剛開始試點推廣。
陪兒子來參賽的新加坡媽媽潘依琳是第一次來金華,她說因為新加坡很注重環保,所以到達賽場的第一天她就留意到了這個細節,「跟我們的分法不一樣,還有英文提示,很貼心。」
潘依琳告訴小布,新加坡的垃圾分類比較簡單,也是四類,但是按塑料、紙、金屬以及一般廢棄物四類來分,在街道上的垃圾桶則是什麼垃圾都能扔進去的,「但是我們對亂扔垃圾行為很嚴格,一旦被抓到就會罰款至少200新幣(約1000元人民幣),嚴重的還會被要求穿上特殊服裝到公共場合義務勞動。」
潘依琳認為,垃圾分類要從孩子抓起,並儘量從源頭減少垃圾的產生,「在新加坡,很多餐廳不提供一次性餐具,比如星巴克不提供一次性吸管、杯託。」
01
02
03
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金華晚報
作者|陳月丹
編輯|陳涵
在看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