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雲:堅持法治思維,堅守社會正義

2020-12-10 民主與法制網

 

梁鳳雲 受訪者/供圖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有這樣一位法官。他始終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神聖使命,將自己對法律信仰的堅守和對審判事業的熱愛,融入工作的一言一行;他以紮實有力的工作作風,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司法獲得感;他以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簡單平實的語言,推進中國行政訴訟制度不斷深入推進。

  他就是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副庭長、第二巡迴法庭分黨組成員、二級高級法官梁鳳雲。

  近20年來,梁鳳雲一直從事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司法政策制定和案件審理工作。憑著豐富紮實的法學功底,他全程參與了三大訴訟法之一的行政訴訟法修改,作為執筆人起草行政訴訟法修改人民法院建議稿,多數內容被採納。他辦理了包括最高人民法院88號指導性案例在內的大量疑難複雜行政案件,多篇典型案例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刊載。工作期間榮立個人三等功4次。

  近日,梁鳳雲獲評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這是對他從事行政法理論研究工作的積極肯定,也是對他多年實務工作的有力認可。

  堅持法治思維

  作為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梁鳳雲要面對各類大案要案,他總是善於將法律規定和司法實踐緊密結合,堅持法治思維,堅守法治底線,確保案件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完美統一。對他來說,運用司法智慧和良知辦好每一起案件,就如同工匠精心雕刻每一幅作品,將公平正義刻在字裡行間,讓它們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

  多年來,他注重運用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原理,辦理了數千件行政案件,其中一些案件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和良好的典型意義。他承辦的「張道文等三輪車主訴四川省簡陽市政府通告」一案,是最高人民法院首次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並庭審直播的案件。該案確立的正當程序規則以及情勢判決等,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範本,先後入選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十大行政裁判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法院88號指導性案例、中央電視臺2017年度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例,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

  一封由梁鳳雲主審案件的當事人給最高人民法院的來信中寫道,「人們都說民告官,有理也告不贏,但通過我公司4年多的訴訟過程,我們切身體會到法律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的護身符,最高院是捍衛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的堅強陣地,最高院的法官是人民的保護神……最高法院的裁定,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地看到了、感受到了法律的公平和正義,密切了黨和群眾的關係,更加堅定了人民群眾一心跟黨走的決心。」

  像這樣的感謝信,在梁鳳雲近20年的法官生涯中收到了很多。讓人民群眾在行政案件中感受到司法的溫度,是梁鳳雲從事法官工作,特別是從事行政審判法官工作的初心。近兩年,梁鳳雲在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迴法庭工作期間,堅持巡迴審判,堅持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他審理的白山市農業機械有限公司訴吉林省白山市政府案、某木製品公司訴瀋陽市政府案,均在全國範圍內產生了極大影響,對統一法律適用、促進東北全面振興、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起到了積極的示範效應。

  除了在審判實踐中的貢獻,在理論研究方面尤其是在如何提高和升華中國行政審判理論水平方面,梁鳳雲同樣也花費了很大的心血。

  在長期的行政審判實踐中,梁鳳雲十分注重研究對於行政審判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重大批覆答覆,撰寫了《行政訴訟批覆答覆解釋與應用》(三卷本)。這部著作是國內首部闡述最高人民法院批覆答覆的書籍,闡釋了行政審判的「中國故事」,提升了中國行政訴訟理論的含金量,成為中國行政審判的重要智慧成果。該三卷本榮獲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三十年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和首屆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獎提名,一些高校將其作為研究中國行政訴訟理論和實務的重要參考書。

  此外,在結合司法實踐的基礎上,梁鳳雲撰寫了近千萬字的行政訴訟理論書籍。特別是他針對行政訴訟法和司法解釋,撰寫了一系列的書籍。例如,《新行政訴訟法講義》《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講義》《行政協議司法解釋講義》等,深入闡述了法律精髓和司法解釋要義,理論起點高,創新價值強,已經成為深入理解新行政訴訟法的重要參考書籍,在學術界和實務界產生了積極影響。

  在2009年至2014年期間,梁鳳雲作為行政訴訟法修改小組成員全程參與行政訴訟法的修改。之後,梁鳳雲又先後承辦了2015年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2018年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政府信息公開司法解釋等多部司法解釋、請示批覆答覆的起草和制定工作,多次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表彰。

  踐行法治理想

  多年來,梁鳳雲堅持對法治的不懈追求,在緊張的辦案間隙,注重撰寫有關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方面的文章,在重要法學期刊上發表論文100餘篇,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物權法中的行政法問題》《政府信息公開與法院審查範圍》《行政協議案件的審理和判決規則》等,先後出版了《新行政訴訟法講義》《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講義》等10餘部個人專著。

  與此同時,他還與許多行政法專家合作,出版了數量可觀的合作作品。其中,與最高人民法院原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江必新合作出版的《行政訴訟法理論與實務》,榮獲第三屆中國法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目前已經修訂到第三版;二人合作完成的《國家賠償法理論與實務》,是國家賠償法研究領域的一部重要著作。為了使行政審判法官和行政執法人員準確掌握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梁鳳雲還和江必新合作出版了《最高人民法院新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國家賠償法教程》等,這些書籍已經成為研究和掌握行政訴訟和國家賠償制度的重要參考書籍。

  多年來,梁鳳雲在國家法官學院講授的行政訴訟課程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價值,被列為精品課程,深受各級法院行政審判法官的歡迎。他作為中國政法大學兼職研究員、西南政法大學兼職教授、首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等,為研究生講授行政訴訟法課程,特別是針對行政審判實務問題,結合案例進行講授,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理論聯繫實踐的能力,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經過梁鳳雲授課的學生,都有著同樣的感覺,就是實用,這也是梁鳳雲一直堅持的「二八開」教學理念,即20%的理論,80%的實踐內容。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是他信奉的學術理念。

  堅守社會正義

  談到獲評「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梁鳳雲感到十分欣喜。這既是對他多年來從事法官工作的肯定,也是對他今後工作的鞭策。今後,他將繼續殫精竭慮做工作,安穩踏實作研究。「這是一個開始,也是對之前的一個總結。希望之後的研究成果能夠更具有創新價值,更符合中國實際,為中國的行政訴訟制度未來走在世界前列,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梁鳳雲說。

  「人生且有涯,做好一件事。」這是梁鳳雲的信條。他說,行政訴訟法作為行政法理論的基礎和支撐,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深入研究,今後將以畢生精力繼續研究行政訴訟理論,真正作出屬於自己的成績和奉獻。

  關於中國行政法訴訟制度的未來,梁鳳雲認為,中國行政訴訟制度目前在許多方面體現出中國特色,這是中國行政訴訟制度對世界的貢獻。在與外國行政審判同行的交流中,外國同行對中國行政訴訟制度取得的巨大進步、對中國行政審判法官表現出來的專業素養表示驚訝和讚賞。正是以梁鳳云為代表的一批中國行政審判法官堅守法治信念,不懈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不懈確保「官」民平等,不懈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中國行政訴訟制度的實踐才不斷深入推進。

  面對未來,梁鳳雲表示,進一步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訴訟制度,更要強調以人民為中心,要給老百姓實實在在的保護,將更多的社會矛盾化解在正常的法律解決渠道範疇之內。

  「一個良好的行政訴訟制度,可以直接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直接推動政府守法守信,直接推動百姓安居樂業,這也是一位從事行政審判實務的行政法學者為之奮鬥的目標。」梁鳳雲說。

相關焦點

  • 張鐵英: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
    領導幹部只有充分具備法治思維和運用法治思維的能力,才能依法履職、依法決策,創新社會治理體系,促使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納入法治軌道,為社會和諧穩定提供重要保證。 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提高執法能力水平、維護公平正義的客觀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抓落實作為推進改革工作的重點,要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
  • 法治公安,打造公平正義
    要聚焦法治公安建設目標,堅持不懈推進執法規範化建設,著力解決執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切實把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要求落實到每一項執法活動和每一個執法環節,更好地維護人民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牢記執法要求,讓法治思維根植於心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是維護人民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公安機關執法中必須堅守的價值追求。
  • 增強法治意識 樹立法治思維
    各級宣傳部門及新聞媒體要聚集主題,精心策劃,積極開展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的深度報導,為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進機關、進基層、進頭腦營造強大氛圍;要圍繞習總書記「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要求,廣泛報導群眾喜聞樂見的新形式、新經驗,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營造良好的群眾基礎;要加大普法宣傳和法治文化建設力度,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內容,大力弘揚法治理論和法治精神,在全社會營造尊法、守法、信法
  • 為什麼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上觀
    近日《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文章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為新時期法治建設提供了指導方向。這三個「一體建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是法治中國建設的三根支柱。
  • 堅持法治 堅守底線
    4月19日,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人民法院、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人民法院分別對鍾世峰等人聚眾擾亂社會秩序、妨害公務案,白俊國等人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故意傷害案作出一審判決。
  • 法治中國守護公平正義之光——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
    此次修憲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指導地位,充實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的內容,完善憲法確立的國家根本任務、奮鬥目標和國家領導體制,確立國家監察制度,是我國憲法制度建設史上的裡程碑。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
  • 堅持「三個相統一」 推進社會公平正義
    人民法院作為國家審判機關,必須堅決扛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神聖使命,緊緊圍繞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日益增長的需要,著力解決新發展階段影響司法公正、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牢牢守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為「十四五」規劃順利實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才真正有利於社會穩定
    原標題:「法治維穩」才真正有利於社會穩定領導幹部當處理好自身與執法、司法機關的關係,切實保障執法、司法機關公正行使職權,杜絕法外幹預。十八大報告強調,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 胡建淼:法治思維的定性及基本內容
    2013年2月23日,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依法治國主題)時再次強調:「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範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強調法治思維:「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
  • 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法治思維
    因此,狹義法治思維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出現,是在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後。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則是將法治思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謂「廣義法治思維」,是指一切符合法治價值的認識和堅守。廣義法治思維將所有符合法治價值的人類認識和堅守都納入法治思維範疇,是法治思維的最寬泛定義。
  • 封麗霞: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關鍵在於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尤其是高級幹部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黨內決不允許存在不受紀律和法律約束的特殊組織和特殊黨員。法治思維是與權力無限、「全能政府」觀念相區別的一種限權思維。現代法治的主要功能在於制約公權。我國依法治國實踐也以規範和制約公權力為重點內容。
  • 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 以法治思維實施社會治理
    中辦、國辦日前印發《關於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把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解決納入法治軌道,是落實依法治國方略、落實中央改革決策的必然要求,也是堅持司法為民、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有利於從制度機制上推動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實施社會治理。
  • 人民日報評論員: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明確「不論處在什麼發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強調「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要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辦理、每一件事情處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 推進現代社會治理需要怎樣的思維
    著眼法治中國建設目標,推進現代社會治理法治化,就是要以「法治思維」為邏輯起點,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培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自覺用法治眼光看待社會問題,以法治方式和手段解決社會矛盾,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做到各項社會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治原則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規範公權,保障私權。樹立法治思維,首先就要消除「特權」思維。
  • 房縣:堅持黨對政法工作的絕對領導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
    房縣縣委書記蔡賢忠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持續加強和改善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強化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加強自身建設,增強履職盡責本領,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不斷開創政法工作新局面,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 堅守正義之門
    尤為重要者,當整個社會被法律浸潤之後,幾乎所有的問題遲早都會訴諸司法解決,而不是相反。在現代社會,法律理當成為所有人遵守的規則,法秩序由此建立,而化身法官的守門人則是這一秩序維護的醒目標識。  法律是正義的事業,這是法律的訓誡。法律如何實現正義?正義首先來源於信仰,惟有信仰,方能召喚人們前赴後繼地推崇正義且一路並肩前行。
  • 吳建雄 | 在戰「疫」中彰顯公平正義的法治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期以來,中國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強人權法治保障,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全面依法履行職責,在處置重大突發事件中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將「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政治理念,落實到保障人民生命權、健康權的法治實踐。
  • 王玉周:法治建設必須堅守好公正這條生命線
    原標題:法治建設必須堅守好公正這條生命線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這一論斷深刻地闡釋了公正對於法治的極端重要性。法律是治理國家、調節社會、促進發展的重器,公正是法律有效實施的基礎和靈魂。
  • 民事法律適用中的法治思維
    面對爭議甚至指責,審判者有必要審慎思考並回應這樣的問題:基於與法律事實對號入座的法律規範,民事法律適用的具體結果如何符合社會正義?  形式法治思維與實質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指:在法律適用過程中,法官運用法律規範、法律原則、法律精神和法律邏輯對所遇到或所要處理的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和形成結論、決定的思想認識活動與過程。
  • 專訪沈德詠:法律人既要堅守底線,更要正道直行善待他人
    談底線思維  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是最明智的選擇  新京報:沈主任,在今年1月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各項工作,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你如何理解「底線思維」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