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龍舟,是每年五月五日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
在全國不少地方,端午節常有民間龍舟賽,以南方居多。如湖南沅陵,廣州潮汕,江浙運河等,舉辦場所多以池塘、江河湖泊為主。
在東南海濱的網紅城市——鷺島廈門,卻有著獨樹一幟的海上龍舟賽。
廈門的海上龍舟,可謂與眾不同,因為海上賽龍舟的難度要遠遠大於在池塘、江、河、湖泊,更具觀賞性。
廈門地區龍舟競渡的最早記錄,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同安進士林希元的《石潯競渡詩》:
······
未看競渡戲,先動屈原悲。
結閣臨江渚,攜杯對晚暉。
龍舟隨地闢,梅雨逐風微。
雲斂山爭出,天空鳥獨飛。
······
清代道光年間出版的《廈門志》也同樣記載了廈門賽龍舟的習俗:「競渡於海濱(龍船分五色,惟黑龍不出)。富人以銀錢、扇帕懸紅旗招之,名曰『插標』,事竟,各渡頭斂錢演戲……或十餘日乃止。」
由史觀之,廈門海上賽龍舟乃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清道光年間《廈門志》記載,集美端午龍舟賽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1950年,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修建集美龍舟池,於1953年舉辦龍舟賽;
早期廈門海上龍舟賽,多在廈鼓海峽、篔簹港內進行。後來廈門集美的華僑領袖陳嘉庚,興辦海上龍舟賽,親力親為創建海上賽道。
其所修建的龍舟池雖為人工池,但池裡引入的還是太平洋的海水,隨著月時潮起潮落。
廈門集美龍舟池的龍舳穿航於廈金海域,參加競渡屢屢奪標,稱雄閩南沿海,被尊稱為「十八龍舳」,名揚四方。
而在不遠處,更有著風景如畫、視野絕佳的「最美海上賽道」之稱的杏林灣,更是令人「一顆賽艇」!(exciting)
有「中國賽艇界奧斯卡」之稱的「中國杯」賽艇多人艇公開賽暨中國賽艇大師賽,便是在此地舉辦。
賽事期間,500名賽艇健兒在這裡進行終極PK,與風景旖旎的水上風光互為背景,融為一張「極美」畫卷。
賽龍舟閩南語稱「別舲舳」,在海上舉辦的時候,起點、終點僅用一把竹竿插在水中標識。
為了與他鄉別舲舳能奪標取勝,集美大社都會從各房角挑選少壯漁民,亦或是附近的村民、學生,由此組建自己的隊伍。
而最知名,當屬杏林灣畔的高浦村。高浦村是一個歷史文化名村,三面面海,有著端午節海上龍舟競渡的傳統。
村裡不僅成立了龍舟協會和專業男子龍舟隊,還在2002年成立了女子龍舟隊。
目前,高浦村男女龍舟隊隊員共60餘人,參與划龍舟活動的居民達100人之多,男子龍舟隊每年還轉戰全國參加多場龍舟大賽,取得不俗戰績。
有場所,有比賽,自然要有比賽規則。
端午龍舟賽上,十條龍舟各有起終點,十條龍舟各有其色,起終點掛著自己標誌色的彩旗,避免混亂。
端午期間,廈門還會舉行以龍舟文化為中心的系列民俗活動,如已在集美流傳了600多年的端午傳統項目——水面擒鴨遊。
—— 水面擒鴨遊 ——
這是一種考驗人們體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間體育競賽。將鴨子趕入竹籠關起來,在一根長長的杉木上抹油,杉木的尾端掛上鴨籠。
參與者赤著腳,像走鋼絲一樣,從船上走到杉木尾端抓鴨子,如果抓到了便取勝。由於身體平衡難度極大,成功者少,失敗者多。有的人抱著鴨籠一起掉到海裡,水花飛濺,岸上觀眾高呼大笑,場面非常熱鬧。
除此之外還有海上「夜光龍」、「宋江陣」、「龍舟點睛」、南音曲藝等表演,展現深具廈門特色的端午氛圍。
在這閩南海濱一隅舉辦的龍舟賽,不僅是一項競爭激烈的賽事,更是陳嘉庚先生所寄託的「誠毅」精神的體現與傳達。由於今年疫情影響,今年的海峽兩岸龍舟賽暫停舉辦。
但龍舟文化節並未中斷,雲上遊集美依然很精彩!
2020年6月22日-28日
集美·雲上龍舟文化節重磅來襲!
端午節出門就到這走走逛逛吧!
-END-
撰文 | 採採子
編輯 | 採薇君
設計 | 林Carry
版權所有——微信公眾號:採薇CHN
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