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浙江在線10月29日訊(記者 馬黎/文 吳煌/攝)
「需要新生,你看到他的表演就能感受到。」
「你說得很貼切。」
這11天,走在烏鎮西柵的石板路上,每天摩肩接踵,每一句話都可以清楚蹦到你的耳邊。
你就發現,在烏鎮這樣典型的旅遊小鎮,旅行團一個接一個地湧進,羊肉麵的店門口每天排隊到半夜1點,卻時不時有人在你耳邊這樣認真地談論戲劇、表演,即便孟京輝的《茶館》已經首演結束一周了。昨天,第六屆烏鎮戲劇節閉幕的日子,依然在船頭粽飄香的街頭,聽到有人在談論文章的表演,爭論老孟的「新生」。
烏鎮戲劇節走到第六年,來自普通觀眾的爭論、交鋒,今年特別突出,這是前五屆所感受不到的火花。有觀眾覺得某部戲不夠好,甚至在微博直接@烏鎮戲劇節。
很多媒體和劇評人覺得太有意思了,戲劇在這個旅遊小鎮活了。
黃磊說,6歲的戲劇節,好像幼升小,也代表了一個新起點。雖然專業度很高的林兆華戲劇邀請展今年停辦了,但烏鎮作為戲劇文化聚集地的地標屬性,越發矚目。在那裡,喜好究竟是如何激發流量的,流量優勢又是如何促成文化新地標的形成。
有人要退票有人叫好
戲劇節上的拓新和爭議
時間回撥到10月20日晚上,劇評人安妮形容,「這可能是烏鎮戲劇節6年來最『血雨腥風』的一個夜晚。」那晚,有兩位忍無可忍的觀眾直接在場內大罵,要求劇組退票。也有觀眾在微博上對一部戲展開了激烈爭鋒。
那晚,首演的《櫻桃園》成為本屆戲劇節開幕以來一大爭議焦點——
本子本身是契訶夫的戲劇傑作,表演團隊也是看上去很傳統的劇團——天津人民藝術劇院,然而觀眾在現場看到的卻是各種意外:舞臺的主體是一張床——柳苞芙小時候睡覺的少兒室;清一色90後演員,女演員的表演方式,是卡哇伊式的少女表演;而床幔上,突如其來投出二次元的彈幕、火星文、顏文字表情、少女遊戲畫面等網絡聊天符號。
所以看完戲的觀眾們,有懵的,有如釋重負的,有不明所以的,有當頭一棒的,五味雜陳。沒買到票的劇評人史航也很好奇,在微博上徵集大家的評論。
「完全不能接受櫻桃園是虛擬的」,「忍不住想為契訶夫大哭一場」,「審美受到了深深的傷害」,更有人把火星文、彈幕等各種網絡符號在一部經典之作上的反覆出現,認定為是導演「投屏失誤」。
但也有很多人為孫曉星對於戲劇邊際再次勇敢的拓展和嘗試而叫好。
「孫曉星這次終於動了經典文本,十分勇敢地把兩個世紀前的故事放進二次元裡冒險。這次實驗豐富了原著,形成了奇妙的互文。難能可貴的是體制內院團居然能大膽進行這樣的嘗試;演員能夠跳出熟悉的安全區,非常精確地實現導演的想法;在傳統與創新間摸索出一條似乎可行的路徑。」
同樣的,李建軍導演的《大眾力學》,因為17位素人的表演,與當年的《美好的一天》《飛向天空的人》一樣,再次受到很大的關注。這部戲和孟京輝的《茶館》,也是本屆戲劇節上世界首演的中國劇目。
這次,17個凡人不是在臺上講自己的故事,而是要「表演」。很多人被普通人質樸的表演打動了,尤其在最後一場的大雨裡。也有人覺得困惑,為什麼我們要來看普通人表演?這是真實的表演嗎?你們的戲劇究竟是怎麼回事啊?
而這也構成了今年的一個新現象,劇目單上出現了大量中國本土的新作品。
學術性戲劇和大眾式娛樂
十字路口的選擇
人們開始不再簡單地用好看不好看定義一部劇,「誰說戲劇節的戲一定要好看呢?」孟京輝的話,在這屆觀眾身上,聽到了共振的回聲。
大家對於戲劇激烈的爭鋒,賴聲川也注意到了,比如在看日本戲劇大師鈴木忠志的作品《北國之春》時,從頭到尾沒走位,他直言「這不是給每個人看的,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真正從中有所獲得」。
烏鎮戲劇節面對的觀眾群體是普通大眾、遊客。早些年,在記者的攔訪中,很多人是抱著度過一個美好假期的目的來到這裡,順便看一場戲,但今年更多是相反的回答,在戲劇節期間來到烏鎮的觀眾,他們不是「順便」,而是主動選擇了戲劇。
有個特別有意思的畫面:
前幾天,西柵的河上,小船載著一位穿著紅妝的新娘而過,岸邊趴在美人靠上的一位大叔模樣的遊客很敏感:這又是演什麼戲?
沒有,人家真的結婚。一旁的工作人員回答。
「烏鎮戲劇節走到今天,我以前把它當成一個活動,現在變成了一個現象。我以前把它當成一個用刻意的手段組織起來的東西,現在變成了一種自覺的發生,一切都自然而然。我原來以為這是一個小眾的文化活動,現在變成了青年人喜歡、當地老百姓喜歡、專業藝術家喜歡的文化盛事。」烏鎮戲劇節發起人、戲劇節主席陳向宏這樣總結。
烏鎮的文化感召力、凝聚力,因為戲劇變得越來越強。觀眾對於戲劇的審美和要求,也開始發生了變化。
劇評人安妮認為,烏鎮戲劇節終於開始不再被認為是一個國際頂級劇目展演,「創作者們終於從高臺上下來,用自己的名譽承擔觀眾的口碑;觀眾不再是『旅遊交友順便看戲』,我們認真地討論戲劇,樂於表達觀點。」
就像今年面對了觀眾激烈的爭議後,《櫻桃園》導演孫曉星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一個戲劇作品在烏鎮演出,大眾期待的可能是一個娛樂身心的產品,但創作者卻想貢獻出一個有前瞻性概念的話題,這時候斷層和鴻溝就會出現,我完全可以理解。我覺得,現在烏鎮戲劇節開始面對一個十字路口,到底是增強學術性,還是和旅遊結合的娛樂性。現在很多傳統的國際戲劇節也在轉型,增加在學術上的引導和討論。」
還有一個意外是,閉幕式上,賴聲川、黃磊代表青賽評委會,公布烏鎮戲劇節最受矚目的青年競演單元的戲劇大獎「小鎮獎——最佳戲劇獎」,竟然首次出現空缺。「我們不能用包容替代標準。」評委會這樣解釋。
而年輕戲劇人、劇評人孔德罡的話,道出了「火花」的走向:「這一屆起,烏鎮戲劇節成為了一個美學烏託邦,而不再是大眾安利場,這個變化是值得觀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