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2日,處暑。
處暑,即「出暑」,是暑熱離去之意。處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十四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暑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鷹開始捕獵;天地肅殺,萬物開始凋零;黍、稷、稻、粱類農作物開始成熟。
天上雙星合,人間處暑秋。
稿成今夕會,淚灑隅年愁。
梧葉風吹落,璇霄火正流。
將陳瓜葉宴,指影拜牽牛。
此詩是清帝雍正胤禛所作。時值七夕,牛郎織女帶著滿腹相思,鵲橋相會;人間也恰逢處暑,秋葉隨風飄落,七月流火。暑盡涼秋來,擺上瓜果宴席,祭拜星辰,祈願美好!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
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
放鶴婆娑舞,聽蛩斷續吟。
極知仁者壽,未必海之深。
此詩為宋代蘇泂所作。經歷過暑熱的考驗,處暑後的清涼,就顯得格外珍貴。歷經世事後,青草枯榮便能與內心的禪意相印合。白鶴姿態翩翩地婆娑起舞,蟋蟀時斷時續的鳴叫。心思悠然、心懷寬廣者可以長壽,但也未必有海之浩瀚,大自然才是最深邃博大的。
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
因識炎涼態,都來頃刻中。
紙窗嫌有隙,紈扇笑無功。
兒讀秋聲賦,令人憶醉翁。
此詩為南宋仇遠所作。一陣秋雨一陣涼,處暑後的一場秋風秋雨,暑熱之氣一掃而空。秋意清涼,羅扇已經無用。聽到孩童們讀著《秋聲賦》,詩人不禁憶起醉翁歐陽修。《秋聲賦》有傷時悲秋之意,再結合仇遠生活的時代背景,這首詩應該也有對人生的感嘆和對國事艱難的悲傷。
塵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蟬聲漸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猶多壘,餘生久息機。
漂流空老大,萬事與心違。
此詩為南宋張嵲所作。處暑還未到來,山中卻已因秋涼而新加了秋衣;秋蟬的鳴叫聲日漸悲切,初秋的陽光已沒了暑熱;世間戰亂頻繁,我已餘生不多;漂泊多年,已然垂垂老矣,世間萬事不由心。以秋景來襯託為人生、為國事的悲傷之情。
平時遇處暑,庭戶有餘涼。
乙紀走南國,炎天非故鄉。
寥寥秋尚遠,杳杳夜光長。
尚可留連否,年豐粳稻香。
此詩為南宋呂本中所作。在往年,處暑時節已經秋意微涼;但今年,身在難過,並未感到那種故鄉的秋涼。遼遠空闊的秋天還未到來;昏暗幽遠夜色裡,螢火蟲還在閃閃發亮。這裡稻花飄香,年年豐收,真讓人不願離開啊!此詩表達了詩人對南國初秋的喜愛和留戀之情。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處暑時節,暑熱已散,初秋微涼,也許還會有「秋老虎」,但那只是秋後的螞蚱,終究是久不了的,真正的秋天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