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 通訊員穗文廣旅宣
身為一線城市,又佔據海陸之交的廣州,大概是中國最複雜、最豐富、最多元的城市之一了。五湖四海的語言、服飾、風俗、觀念在這裡融合生長,為城市提供著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營養。
如果回頭看一下過去的幾年,你會發現,城市的空間被充分拉開,區域的布局在逐漸優化,城鄉差異在縮小,人們對於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在迅速增長。這一切,都是新的「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是層疊在廣州過往歷史上的文化新篇。
「創新」頻上熱搜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風貌,一個時代的文化氣象。近幾年,「創新」無疑是廣州文化發展的熱搜詞。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永慶坊,是廣州展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重要窗口。2020年8月22日,永慶坊正式掛牌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同時,廣州非遺街區(永慶坊)於當日開市,讓非遺成為可購可學可參觀的旅遊項目,實現更好的傳承和弘揚。新產品、新業態,正在底蘊最深的歷史街區中,滋蔓生長起來。
國慶中秋雙節長假,以廣州塔為核心、以其周邊沿江區域為基礎空間的「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成了火爆的打卡點。把古老、傳統、民間的非遺,搬進當代、時尚、國際範的廣州塔裡,絕非一場簡單的展覽,它更是一個將文化密碼植入當代生活的導流入口,是一次探討文化與其他領域融合共進的各種可能形式的大膽嘗試。紛至沓來的年輕人,正是對這種嘗試的最好呼應。
廣州還出臺了《關於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每年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這裡還聚集了網易遊戲、YY(歡聚時代)、酷狗、三七互娛、虎牙直播、荔枝等一批實力雄厚的公司。
創新也體現在營商環境的優化上。通過「優化審批服務」、容缺審批、壓縮審批時限、減流程、減材料、可網辦、零跑動等具體措施,通過出臺「廣州文旅暖企12條」,為文旅企業減負、增效。
紅色是廣州的城市底色
廣州是一座英雄城市,紅色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目前廣州正在推進建黨一百周年展陳、展演籌備工作。而重點圍繞經濟轉型、鄉村振興、紅色文化等主題開展的文藝創作展演和博物館展陳提升工作,也已經全面啟動。
在最能讓人直觀體驗重大歷史事件發生情形的紅色遺址方面,楊匏安舊居陳列館完成修繕開放,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改擴建項目啟動,預計年底前可完成項目的土建工程,三大研究中心也已成立。廣州還在整體規劃推進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廣州起義紀念館等紅色革命遺址保護,打造一批紅色文化地標。廣州起義紀念館演出的沉浸式話劇,大膽創新紅色文化教育模式,深受黨員群眾喜愛。
紅色文化、革命文化資源也為廣州的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舞劇《醒·獅》榮獲「文華獎提名獎」;西河大鼓書《大營救》榮獲全國群眾文藝領域政府最高獎——「群星獎」,是全省唯一的獲獎作品;原創話劇《林則徐》、芭蕾舞劇《浩然鐵軍》、粵劇4K高清電影《刑場上的婚禮》等優秀文藝精品也紛紛湧現。
引領人文灣區建設
在人文灣區建設方面,廣州一是高質高效推進重大項目落地,如長隆三期、華僑城白水寨文旅項目、華僑城番禺項目、南沙鳳凰衛視梅塘項目、偉光匯通花都文旅小鎮項目、維塔數字創意小鎮項目、博納影業大灣區南方總部、芒果大灣區總部等。2019年,廣州融創文旅城正式開業,成為廣州文化旅遊又一新地標。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成功開港首航,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郵輪母港綜合體。2020年,廣州市文廣旅局推動市政府與中國旅遊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促進九龍湖生態度假區、廣州北站免稅綜合體等項目成功落地,總投資約245億元,這是疫後文旅項目第一大單。
二是人文灣區建設引領作用發揮明顯。推動建立了穗港澳文化旅遊部門高層互訪機制,成功舉辦「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發起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公共圖書館聯盟、動漫遊戲產業聯盟和文化旅遊融媒體傳播聯盟。推動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發布了16條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文化遊徑,成功舉辦了2019年海絲申遺城市聯盟聯席會議,正式吸納澳門加入聯盟,目前聯盟城市總數達到26個。
三是著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建設。研究草擬《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建設方案。
四是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在建項目累計完成建設投資額度約3.3億元,廣州美術館、廣州粵劇院、南漢二陵博物館3個項目投資超額完成年度計劃。省「三館合一」項目(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落戶廣州並投入建設。
推進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點
2019年9月20日,番禺區正式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評定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番禺區獲評「2019全域旅遊發展年度優秀案例」,入選《2019年中國旅遊產業影響力指數報告》的案例分析。
打卡博物館,是近年不斷升溫的文旅熱潮。廣州實施市屬博物館夜間開放,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精心設計打造紅色傳承之旅、「夜遊廣州」千年古蹟之旅、珠江魅力之旅、都市尋味之旅、活力都市之旅、西關風情之旅6條「夜遊廣州」精品旅遊線路。舉辦了「龐貝:永恆的城市」「匠心神巧——廣作特展」等展覽,以高水平的展品和策劃,吸引了大批觀眾。
廣州還在統籌推進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點,探索外商投資旅行社在廣州經營出境遊的政策措施,優化擴大「72小時免籤證」政策範圍,全面實施境外遊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同時,將廣州旅遊資源交易平臺打造成為以廣州為中心、輻射華南地區乃至全國的旅遊資源交易綜合服務市場,成為華南地區首家旅遊資源交易與產業綜合配套服務平臺。
專家訪談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長吳凌云:
深埋地下的遺址成文化寶庫
吳凌雲表示,中華文化是由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文化組成的統一體,在全世界是非常獨特的。珠江文明在這個統一體中非常重要,她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從馬壩人到石峽文化,到以南越王墓文化遺存為代表的多元一統的文化形態,她的開放性、包容性,極富生命力。 「廣州是『海絲』申遺的牽頭城市。」吳凌雲說,為什麼廣州可以牽頭呢?不僅在於她是今天的一線城市,更在於她擁有豐沛的海絲文化基因——發源地之一的身份、可追溯的年代很早、漫長而未曾間斷的延續時間、豐富的遺物遺蹟——廣州是連接中國海洋文化和大陸文明的橋頭堡。實際上今天廣州人常掛在嘴邊的「三雕一彩一繡」,就是這種連接海陸、銳意進取、勇於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氛圍產生的結晶。
吳凌雲曾經參與過南越國宮署遺址發掘。這座全國少見的在大都市核心區保存下來的大遺址土層中,富集了中國2200多年的浩瀚歷史,形成了13個大的歷史文化層,在其上所建的博物館揭示了不同的時期、不同歷史時代考古地層的風貌。當人們走在玻璃棧橋上,掠過那些漢、晉……一直到清代的水井,望向那2000多年前的石構曲流水渠,1000多年前的木質建築構件,看著那些棗核、鹿角、龜甲、魚骨,自然而然地就觸摸到了這座城市厚重的歷史,感受到了她生機洋溢、溫情脈脈的日常生活。類似的經由考古發掘而成為城市文化地標的,還有南越王墓和南漢二陵。
吳凌雲說,接下來廣州還應該繼續加大文物、考古保護的力度。此外,還需要加大對遺物、遺蹟的研究、梳理,以能更好地把廣州文化、嶺南文化的源頭講清楚,把她們在中華文明多元一統的大格局中的位置和價值講清楚,這需要更寬廣的視野,更細緻的技術。政府部門也可以在宏觀的體制機制上進行更多創新,給廣州文化發展營造更有利的外部環境。
吳凌雲表示,還有一點,就是文化資源的活化問題。現在方興未艾的文創,預示了優質文化產品需求的廣闊前景。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把「歷史」和「當代」結合起來?南越國時期的遺蹟遺物,有沒有可能和今天的潮繡、潮州木雕結合起來?值得嘗試和探討的領域,還有很多。(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
廣東省美協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
公共藝術項目展現嶺南文化魅力
談及潮州木雕在嶺南文化中的重要性,李勁堃表示,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潮州木雕既有廣府文化的淵源,又受到江浙一帶東陽木雕等的影響,多地文化融合孕育、派生出了潮州木雕。
那麼,潮州木雕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具有什麼意義?他表示,潮州木雕是嶺南地區一個在形制、技藝上保存最全面、保護得最好的非遺品種,是目前仍保留著非常多的工藝美術大師的木雕流派。由於它的延續性、形成線路的清晰度,對於了解民俗、民風以及民間藝術的特點,特別是對研究建築和建築部件以及民俗用具等方面,留下了一個龐大而系統的寶庫。
李勁堃認為,「隨著我們國家的日益強大,在文化構建過程中,我們如何根植於傳統、根植於東方文化智慧逐漸形成自己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美學價值體系,對世界產生重要的當代影響,潮州木雕這種古老又現代的樣式,無論從審美、造型還是技法上,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鑑範本。」
近年來,廣州在加快建設嶺南文化中心方面有許多新舉措和新成效。對此,李勁堃表示,廣州作為嶺南文化萌生的文化腹地,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淵源。除了打造永慶坊,廣州推出了其他眾多公共藝術項目來展現嶺南文化魅力,提升城市文化品格,塑造城市文化形象。
譬如,廣州美術學院作為「嶺南之窗」策劃設計主辦方之一,全程參與了核心區域廣州塔的整體策劃。作為「嶺南之窗」項目的主題活動之一——嶺南文化主題展覽常態化地展示具有嶺南特色、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傳統民間工藝,而嶺南文化主題展覽首展選擇的正是廣東木雕藝術精品。
為進一步展現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魅力,今年8月,沙面開啟了「首屆沙面公共藝術季」,見證了當代藝術和傳統嶺南文化交融碰撞出閃亮的火花。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巧蓉 通訊員江粵軍)
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蔣述卓:
嶺南文化氣韻下市民「詩意棲居」
「文學是一種精神性的人文建構,如果在嶺南文化中心建設中缺少文學的話,那將會遜色許多。」蔣述卓說。
談及這些年嶺南文化中心的建設,蔣述卓如數家珍。他表示,第九次作代會後,「文學粵軍」起錨遠航成為新開端,就人文精神而言,不管是廣府還是潮汕,市民的素質已經呈現「詩意棲居」的風貌。
以廣府文化與潮汕文化為代表的嶺南文化這些年成就非凡。在文學創作方面,他表示,廣東文學界比較注重藝術性的提升,審美趣味的提升。廣東的嶺南文化氣韻在廣東作家作品裡表現得非常突出,像呂雷等所寫的《大江沉重》,客家作家程賢章、彭漢如所寫的客家文化、文學系列小說,都有濃鬱的嶺南特色,固守嶺南的文化陣地,繼承嶺南文化的傳統。
他介紹,以嶺南文化為底色的廣東作家,首先是作風務實,廣東作家是扎紮實實地做創作;其次,既講主旋律,也講多樣化,既緊跟時代,又反映了改革開放中廣東人的精神面貌,包括新的精神狀態、新的心理狀況和新的文化心得。
關於嶺南文化的發展,他認為,廣東未來的發展需要進一步發揚嶺南文化的傳統和特色,呂雷提出的廣味小說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應該挖掘這方面的內涵,樹立廣東文學的特色。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波)
趙家獅第五代傳人趙偉斌: 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創新形式
當記者走進永慶坊非遺街區的趙偉斌工作室時,他正忙著和從普寧趕來的英歌舞藝人們探討。臨走,兩位英歌舞藝人將兩支籤了名的鼓棒,贈送給趙偉斌。廣州文化和潮汕文化,通過這兩根短短的木棒,在最富廣府特色的西關騎樓街裡,有了一次小小的交集。
趙偉斌說,習近平總書記廣東考察的重要講話,是對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的極大鼓勵。南獅是世界知名的中國文化符號,他們的醒獅隊,曾在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巡演。未來,還將去更多的地方。醒獅的勁健、昂揚,正是中國人的精神。
工作坊的樓上,小小的醒獅博物館,藏了一個巨大的獅子頭,格外醒目,還有一批罕見的特色獅頭,動漫形式的醒獅文化展板,讓人耳目一新。趙偉斌還安排了醒獅體感機器人擂臺賽、非遺直播間和手工體驗空間。平日裡的下午,「擂臺」前面常擠滿了看機器人的孩子,體驗課程也是供不應求,有的課目預約已經排到了明年。他告訴記者,剛剛過去的雙節假期,每天進入工作坊的遊客多達上萬人,平日裡,也是千人的規模。這裡已經成為展示非遺和廣府文化、嶺南文化的一個小而美的窗口。趙偉斌說,醒獅文化、傳統文化的推廣,必須創新形式,除了工作坊裡可見的這些文創品,他們還把醒獅培訓送進了70多所中小學。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