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份子錢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甚至有些頭疼,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需要隨份子錢的情況。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結婚需要送;逢年過節見到小輩要送,客戶辦好事要送;朋友做生意開門大吉宴、滿月酒、住新房、考進名校……都要送。
前兩天同學小王突然通知我他要結婚了,很是熱情地喊我去參加婚禮,去參加婚禮自然要帶一份心意,現在來講自然就是要隨份子錢了。於是被其他也收到通知的同學拉進了一個討論群裡,商量下給多少,有說500的,也有說800的,最後只好是少數服從多數。
同學小王結婚那天我沒有到場,但是心意要到,紅包就讓其他同學捎帶了過去,因為我在的城市與他所在的城市離得比較遠,包紅包的錢加上來迴路費就差不多一千五百塊了,對於我這個工資低得可憐的打工仔來講是一筆不小的花銷!
份子錢是我們自古而來的傳統,但它現在對有些人來說逐漸變成了一種負擔,使人越來越有點不堪重負了。同事小李說他這個月要隨三份份子錢,朋友都通知了,就算不能夠到場,「意思」也要到。
一聊起份子錢,辦公室裡就熱鬧了起來。有同事說他每年光隨份子就大概花掉7000元,這就意味著2個月的活白幹了,更有同事開玩笑地說每個月都在為份子錢打工。
另一個同事苦笑著說道他在前公司五年,送了近1萬的份子錢,到現在還一分錢都沒收回來!有同事就認為畢竟現在職場人員流動快,如果關係確實沒有好到非請不可的程度,就沒必要請。
而有同事就認為是該請的,他說份子錢的來往,純粹是同學、朋友情誼使然,人家通知我時,我感覺別人還記得我,當我是朋友。
於是辦公室引起了一場關於是否該取消份子錢的辯論會。
有同事說參加的婚宴、百日宴大多是多年的朋友或者說同學,他們「跑不掉」,等自己結婚、生孩子的時候,給出去的份子錢還能「要回來」,並且還能聯繫朋友之間的感情。
那麼先輩們為什麼要弄這個份子錢呢,其實最初是為了幫助有紅白兩事的人!中國人重禮,遇到紅事、白事再窮苦也要好好操辦,可很多家庭實在是負擔不起,這時候份子錢便成了一種間接方式,既不讓東家為難,又幫助他把事情做好,這種鄰裡鄉親間互幫互助的方式可以說是很巧妙的辦法,如果說當作斂財的手段那實在是違背了份子錢的本意。
比如有些年輕人給家裡老人辦壽宴,一般都是70歲後做壽,可現在好多四五十歲的,也大張旗鼓地做壽了,名義上是叫上以前的同事、好友聚聚,可實際上到場哪有不給禮的道理。
其實份子錢是我們表達感情,傳遞祝福的載體,是自己對友人的一份心意、一份祝福。也有人說,份子錢是披著羊皮的狼,光鮮的外衣下,有絲絲「聚財」甚至「斂財」的意味。實際上,份子錢並非洪水猛獸,只有當它被人濫用了時,才會給人帶來困惑、讓人尷尬。
所以,我不贊成說硬要取消份子錢,這畢竟是我們的傳統,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中華民俗,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只要不讓它變了味,其實也不是什麼「洪水猛獸」。
至於份子錢到底要不要隨,隨多少,我想只要自己心意到了就行,畢竟是禮尚往來的事,沒必要非要為了面子,把自己搞得生活壓力都很大。
與其把同事、朋友之間的隨禮說成「份子錢」,我更願意說是「包紅包」,畢竟「包紅包」可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箇中精髓,還是要傳承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