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馬上就過年了,濃濃的過年氛圍悄然而至,大街小巷一篇喜氣洋洋的樣子,很多人也開始囤起來了年貨。說到吃,你所在的家鄉在吃些什麼?我們知道南北地方過年的風俗習慣和飲食習慣是不一樣的,那麼有哪些不一樣呢?一起來探尋南北方不同的年味。
一、春節 有哪些飲食習俗,我們知道南北地域不一樣,飲食習俗上也不一樣。首先來了解南方人的飲食習俗看看各個城市的南方人在吃些啥? 上海人吃什麼
上海人年夜飯不喝湯,一般人家年夜飯席上,發芽豆和黃豆芽總是有的,因為這象徵著升和發,十分吉祥如意。
湖北人吃什麼
湖北有的地方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
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
湖南人吃什麼
湖南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
安徽人吃什麼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麵條,叫「錢串子」。
安徽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蔔,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
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
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江西人吃什麼
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道菜。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重慶人吃什麼
重慶人過年「扣肉」「灌海椒」不可少。「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麵拌上佐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裡封存半個月。
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南方人過年吃餃子的非常少,大多數家庭都會做幾個菜,有雞鴨魚、各類蔬菜等,一家人圍在一起享用新春大餐。另外,多數南方人也會在過年期間吃湯圓,如同北方多數地區的人吃餃子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南方地區的春節習俗是什麼?詳細介紹南方每個地區的春節習俗
福建
福建閩南農村的過年習俗有著自己的特色。在農村,農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的意思。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淨淨、大吉大利的新年。「
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淡化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
四川
少數民族四川:「羌年節」羌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現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壩州境內的茂縣、汶川、理縣以及松潘部分地區。羌年節於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
客家人對農曆新年極為重視。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客家鄉鎮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此外,還要舉行大型慶典活動--舞龍,有彩龍、火龍、水龍、脫節龍和和上川龍之分。
燈會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民間文化活動,每逢過年過節時很多地方都有掛燈籠、辦燈會的傳統。而對愛熱鬧、尚祥和的四川人來說,過年不可無「燈」,燈會成了川人過年不可少的「年貨」。因此之故,四川燈會歷史悠久,水平高,被譽為「天下第一燈」、「中國燈會之首」。尤其是成都燈會和自貢燈會,氣勢之磅礴、構思之奇巧、工藝之精湛、地方風情之濃鬱,成了中國地方燈會之翹楚。
重慶
重慶人過年「扣肉」「灌海椒」不可少為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麵拌上佐料後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後放入鹹菜罐子裡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廣東
在廣東潮汕地區,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採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除夕會逛花市,行花街,百合、橘樹、菊花、桃花等都必不可少,因為花是最有好運的行花街,可以交好運,新年吉祥。農曆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
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彩,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
海南
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願望,人為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為前面均加上一個「做」字,如做清明、做親家(即結婚),而北方人「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說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舊年」即過春節。而北方所說的過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過在海南鄉下,「新年」是不當年來「做」的。
海南俗話「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過中秋,鄉下就籌備著「做年」。除夕晚上,室室點燈,家室有燈,夜以繼日,一連數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罷;俗稱「發燈」,取「添丁發財」之意。初一凌晨,無論老少都得起床吃「齋飯」(即為清淨潔白以懷念祖先)。「齋飯」不但類似於伊斯蘭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過年必吃魚(年年有餘)一樣,吃的東西還須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話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與「勤」諧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勞勞)、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黃黃的像金元寶狀的豆腐乾(寓意招財進寶)……
江蘇
江蘇各地過年習俗都有一些獨特之處。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也隨之逝去。
浙江
在紹興,送灶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聖宗」四字,紹興人叫祝福菩薩、大菩薩,這種帶有民族意識的祭記,後來不僅廣為流傳,而且增添了答謝神明保佑和祈求來年幸福的意義。照老年人的說法,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之家。
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憚掃、洗刷得乾乾淨淨。「五牲福禮」煮好後,盛放在木製的朱漆大盤裡。祭典若在深夜舉行,氣氛更為莊嚴肅穆。男丁按輩份行三跪九叩大禮,婦女和個別忌生肖的男丁都要迴避。別說百身莫陵的寡婦祥林嫂,就是魯府的太太、小姐們也是被剝奪祝福資格的。
舊時,浙江東陽一帶,進入歲末臘月,民間有一種「抲年鬼」的風俗。「抲年鬼」從臘月初一開始,到十五結束。因為,這時候舊歲將要辭去,新年就要到來,為了千家萬戶,平平安安。
湖北
湖北有的地方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湖南人過年吃什麼,湖南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穀豐登」。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
樂樂地過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間之鬼抲除乾淨,以免禍患滋生。
二、春節北方有哪些飲食習俗? 北方春節過年飲食介紹
1、 吃餃子
按照古代的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過年吃餃子,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2、 把面發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闢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北方人吃麵食,主要是饅頭,所以平日裡每三五天就要發一次面、蒸一次饅頭。但過年期間則不然,要一次性蒸出十幾天吃的饅頭、包子、糖角來,所以這一次的發麵特別關鍵。發麵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先將「面引子」用水泡開,摻上麵粉,然後放在大盆裡慢慢發酵。因為量大,所以一般要發一整夜。發到一定的程度之後,要加入適量的純鹼,再摻入一些麵粉,揉到軟硬合適,然後繼續發酵一段時間。這發麵是個技術活兒,各家主婦們都特別重視,因為過年親戚來了是要吃的,水蒸的饅頭酸了、不起了,難免落人笑柄。
3、 磨豆腐
臘月二十五,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豆腐是春節加工菜的重要原材料。炸豆腐、豆腐盒子、製作豆腐繭等菜餚均需要豆腐。
4、 殺年豬
臘月二十六,殺了年豬,除了醃製鹹臘肉,剩下的都掛在倉房裡。快過年時拿回屋子裡,「緩」一宿。烀肉時用一口大鍋,底下燒柴火,慢火烀上半天,這樣烀出來的肉入味、好吃。但小孩子往往都等不及,不時地催大人給撈出一塊來嘗嘗。於是,這一天往往一點主食都不吃,光吃肉、啃骨頭就飽了。當然,還要留出一些生肉用來炒菜,還要一些瘦肉剁成餡,留著包餃子、炸丸子。
5、 蒸饅頭
臘月二十九。過年,主食就是白面饃饃,也是所有人期盼吃到的美食。如果說發麵是個技術活兒的話,那麼蒸饅頭則是個體力活兒。饅頭要反覆地揉,才會有勁、好吃。所以蒸饅頭的時候,各家的男人們往往也會上場助陣。做好的饅頭劑子要大小均勻,然後才上屜蒸。有的人家還會在饅頭上做一些圖案,或者塞個紅棗在饅頭頂上。
6、吃湯圓
用自製的湯圓粉或市場上出售的幹湯圓粉製成各種餡心的湯圓,潤甜可口。
7、豬前蹄
北方過年,啃豬蹄兒是要給來年有個撓頭!(撓是指往回賺錢的意思)買豬蹄兒還有一規矩,就是一定要買豬的前蹄,因為前蹄是往回撓,後蹄是往後蹬。豬蹄紅燒,滷水都可以,這裡給大家介紹一種做法。
8、雞
雞與吉同音,寓意吉祥 雞翅,寓意展翅高飛、飛黃騰達 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
9、柿餅
柿子也是北方新年市場常見的食品,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會準備糕點瓜果,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柿餅,即象徵事事如意。
10、灶糖
灶王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售期最短,只有過小年前後才上市的糖果。用這種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二十三,糖瓜粘」,北方人在小年這一天有吃灶糖的習慣。
盤點北方人的習俗
1、 掃房子
臘月二十四,是家家戶戶的掃除日。把家裡裡裡外外收拾的乾乾淨淨的,即是迎接新春佳節,又有掃除晦氣之意。人們通過大掃除,表達了對新年的除舊迎新的思想。在大掃除的同時,有些家庭還會扔掉一些舊的東西,譬如衣服、鞋子等,併購置更多的東西,也代表了除舊迎新。
2、 趕年集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過年好招待親戚。趕大集,置辦春節所需物品,尤其是北方的農村,臨近年關了,如果不親自到集市上走一遭、轉一圈、瞧一瞧、看一看、講一講、聽一聽,即使家中置辦下了大魚大肉,山珍海味,過年都是沒有年味的。
3、 放鞭炮、拜年、穿新衣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過年放鞭炮是古老的習俗,有喜慶的寓意。過年,家家戶戶的大人孩子,每人都得穿上新衣服,圖個喜慶,也就是破舊立新的意思。
4、 貼春聯、守歲
大年三十,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北方在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己家的門兩旁貼上寓意吉祥的春聯,給節日帶來喜慶之氣。北方人有守歲的習俗,就是一家人不睡覺等待新年的到來,然後一家人吃年夜飯,有辭舊迎新之意。
5、 回娘家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包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姑爺陪著媳婦回娘家,初三,一般也是回娘家,但意義不同,這個日子,大都是沒了爹沒了娘的走親戚。
6、 破五
大年初五,北方有「趕五窮」(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的風俗,放鞭炮崩窮、掃院子送窮、到田裡動農具開始勞動等,這天一般不走親戚,說是串門走親戚有送窮不吉利之說。
7、北方過年習俗有哪些: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過年特有的習俗,從大年初一到元宵期間,不管男女老少組織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扭秧歌拜年,場面十分熱鬧。
8、送灶神
臘月二十三,北方過小年,人們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讓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槽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軟」,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
三、春節飲食注意事項,春節如何吃好喝好不損害身體需注意:過年飲食要注意「3少2多」:
「3少」:是指少吃脂肪、少吃鹽和少吃糖。因飽和脂肪會增加血液膽固醇的含量,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過量攝入鹽會導致高血壓;含糖的食物和飲料,容易引起蛀牙,增加人體的飽腹感,影響正常進食,長期飲用容易引起營養不良。
「2多」:是指多吃魚肉和多吃水果蔬菜。因魚肉中的脂肪酸有助於預防冠心病的發生;水果蔬菜能夠提供大量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水果蔬菜應佔每天食物攝入量的1/3以上。
養生警惕:春節謹防的過年病
1、急性膽囊炎
專家表示,由於節日期間大吃大喝或是大量飲酒,或是飲食太過油膩,還可能導致膽汁分泌過多,從而誘發急性膽囊炎,或是膽石症急性發作。急性膽囊炎主要表現為右上腹疼痛,並向右腰背部放射,同時還可伴有發熱、嘔吐等症狀。
如果病情、症狀比較嚴重,應及時到醫院求治。
2、酒精中毒
春節期間,親友相聚少不了推杯換盞,而不加節制地飲酒則是引起酒精中毒的直接原因。每年春節期間,醫院急診室都會有不少人因酒精中毒來治療。專家指出,酒精中毒者除了有嘔吐現象外,在神經興奮期時還會有話多、言語不清、動作笨拙等表現。當中毒者進入昏睡期後,一般表現為顏面蒼白、口唇微紫、皮膚溼冷、體溫下降、瞳孔散大、脈搏快、呼吸緩慢有鼾聲。
在親朋好友相聚時,也應相互提醒慢慢飲酒,更不要空腹飲酒。如果有人因飲酒過量出現狂躁症狀,也千萬不能使用鎮靜劑,更不要用手指刺激咽部來催吐,因為這樣會使腹內壓增高,導致十二指腸內溶物逆流,從而引發急性胰腺炎。
3、貓狗咬傷
現在有不少家庭中喜歡養貓、狗等寵物,過年時人多,寵物易受驚傷人。因此,去養有寵物的親朋好友家做客時,可能會被貓、狗抓、咬傷。一般而言,兒童最容易被貓狗咬傷,通常被咬的地方是臉部。
被寵物抓、咬傷後,要立即用大量肥皂水,反覆多次地衝洗傷口,儘量減少病毒的侵入。不管是被貓還是狗抓、咬傷,都一定要儘快進行狂犬疫苗注射,不能超過24小時。
小編寄語:歡歡喜喜過大年。
關注小編,小編會及時奉上最新諮詢。
同時也希望廣大網友積極評論並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們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