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畫上的「敦煌手姿」—刺繡和敦煌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2020-12-19 中國日報網

蘭州「90後」姑娘劉瑤,在大學時期讀的是設計專業,對敦煌壁畫和敦煌文化非常熱愛,經常翻閱與敦煌文化有關的書籍,還學習了很多美學方面的知識。她的媽媽和奶奶都很擅長刺繡,使她對刺繡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些的影響下,她將「敦煌手姿」和刺繡結合起來,演繹出了敦煌文化和刺繡的魅力。繡娘劉瑤認為,將這兩者結合,是對自身美學的提升,也是在傳承和弘揚敦煌文化。

「敦煌手姿」,顧名思義,是敦煌壁畫中佛像手的各種姿態,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敦煌手姿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多彩,精湛的技藝表現出對美的嚮往和追求。劉瑤說,起初她經常去博物館查找相關書籍資料,同時關注敦煌文化的相關展覽。在這個過程中,她對敦煌壁畫和「敦煌手姿」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手可以幫助人們傳遞情感、語言,手勢也是一種信息交流媒介,敦煌壁畫中的各種手姿,都有不同的含義和情態。敦煌壁畫中佛像的手姿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劉瑤介紹說,她這次的「敦煌手姿」分為3個系列,每個系列有4把扇面,有佛手、觀音手、持花手系列等不同內容。之後她將再繡一組「飛天」系列。她說:「敦煌壁畫形象十分逼真,尤其是『飛天』圖案,更是敦煌壁畫的象徵。」對敦煌文化的喜愛和痴迷,讓這個蘭州姑娘義無反顧的走上將刺繡和敦煌文化的相結合的道路,為敦煌文化和刺繡文化的發揚做出貢獻。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蘭州繡娘勾勒「敦煌手姿」:刺繡傳承敦煌文化
    蘭州「90後」繡娘劉瑤用刺繡的形式表現「敦煌手姿」。 高展 攝中新網蘭州3月5日電 (高展)初春清晨,陽光透過玻璃窗灑落在劉瑤身上,泛起淡淡金光,伴隨著緩緩地古箏音樂,她靜靜的坐在窗前繡著手中的「敦煌手姿」。
  • 蘭州姑娘繡針勾勒「敦煌手姿」 傳承絲路文化 (1/5)
    蘭州姑娘繡針勾勒「敦煌手姿」 傳承絲路文化 (1/5) "← →"翻頁
  • 劉瑤刺繡——敦煌+彩陶的時空「穿」越
    作為土生土長的蘭州人,敦煌、彩陶,數千年沉澱的文化和大西北特有的風土人情就是劉瑤刺繡靈感的寶庫。手工定製的花瓣形扇面、黑色的生絹之上,用金線刺繡出敦煌手姿的婀娜曼妙,簡單流暢的線條,意境優美。陽光灑向扇面,金色的手姿霎時間熠熠生輝,針線密密縫,阻隔了塵世的煩與雜,將纖纖佛手的柔美與力量全都展現了出來。手成為了劉瑤用手藝展現的重要內容。
  • 當敦煌壁畫遇到法式刺繡,中式仙味珠繡禮服!美的很震撼!
    在刺繡的基礎上加入亮片,DIY 的成品漂亮極了!刺繡圖解教程再來看一組珠繡用於禮服的設計:當敦煌壁畫遇到法式刺繡,中式仙味攝人心魄!敦煌—— 一個靜於大漠而融匯東西文明的瑰麗寶庫,積澱千年的石窟壁畫與博大文化給予設計師靈感,並帶領眾人在1900年被開啟的敦煌壁畫前恢弘入夢,遁入一個充滿未知的畫壁般的別樣世界。中國設計師熊英將緙絲、蘇繡、羽繪等諸多東方工藝全情詮釋於該季作品之中,令其更富層次和靈動。
  • 大英博物館修復敦煌巨作:分析刺繡中染料及顏色
    「採用這種方式是否合適我們也和館長進行了討論。總之 我覺得採用這種方法對我們了解這件刺繡的作用,要遠大於這一小部分樣本的犧牲,」修復師Monique在直播時說道。來自大英博物館科學研究部的博士後研究員Diego Tamburini,主要任務是分析紡織品文物中的有機染料。他說道,如今我們的衣服上用的染料都是合成的,古代的人們使用天然的物質製成染料,用來染他們的衣服和創作藝術品。
  • 敦煌印象:傳統文化進課堂 校園可見敦煌舞
    「媽媽經常給我講敦煌的故事,我也觀摩過多次敦煌壁畫上飛天的舞姿。敦煌舞有很多手姿,很獨特,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生潘璐說。  近幾年,南街小學把「敦煌元素」作為該校特色,創新創優,鑄就教育品牌的突破口,通過力求「一個文明」,設立「五項活動」,努力踐行特色教育,讓敦煌文化之花綻放異彩。
  • 用刺繡呈現青銅光澤,蘇藝天工-鄒英姿刺繡藝術展致敬敦煌藝術
    刺繡是一門古老的中國傳統技藝,這門特殊的美術工藝介於「畫」和「塑」之間,有各種各樣的特殊的材料與技法,因此它既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藝術。在紡織業和3D列印技術不斷進步、觀眾審美情趣不斷變化的今天,中國刺繡的未來會是什麼樣?
  • 一針一線傳承中國文化
    一把團扇一首詩,美到骨子裡的柔情,就如90後刺繡藝人劉瑤一般。劉瑤靜坐於繡繃前,針線穿梭進去便是典雅大氣的「敦煌佛手」。8月7日,蘭州90後刺繡藝人劉瑤在接受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採訪時說,用刺繡的形式表現「敦煌佛手」,不僅僅是自己對於美的領悟和提升,更是用絲線表達對敦煌文化的熱愛和弘揚。
  • 敦煌印象:傳統文化進課堂 校園可見敦煌舞(圖)
    劉玉桃 攝  習曉紅說,孩子們學會跳敦煌舞,覺得作為一名敦煌人感到榮幸,感覺自己家鄉有莫高窟,有這麼美的舞蹈,很自豪。  「媽媽經常給我講敦煌的故事,我也觀摩過多次敦煌壁畫上飛天的舞姿。敦煌舞有很多手姿,很獨特,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生潘璐說。
  • 敦煌七旬老人張蘭英 一針一線宣傳敦煌文化
    她十幾年如一日,創作出很多十字繡作品,一針一線之間散發著濃鬱的敦煌文化氣息。喜愛古書和古裝劇的張蘭英,把所看所想融入到十字繡作品中,十幾年的時間,她邊學習邊刺繡,件件作品都寄託著她對敦煌文化的厚愛。 張蘭英告訴記者,在老伴兒的鼓勵與支持下,張蘭英繡了很多富含敦煌文化元素的飛天、侍女圖等十字繡作品,用一針一線傳承和弘揚敦煌文化。
  • 敦煌壁畫中佛像的手姿
    楚予微茫 荊楚大地,予以文化 暗夜微茫,如希望點點 關注 敦煌壁畫中佛像的手姿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數量巨多,技藝精湛。
  • 敦煌手姿,美學的極致
    敦煌壁畫中佛像的手姿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數量巨多,技藝精湛。手姿的內容豐富多彩,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之一。
  • 陸地絲綢之路上的刺繡文化
    再如杜甫《麗人行》中寫:「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乃賢的《題張萱〈美人織錦圖〉為慈谿蔡元起賦》中「雙鳳迴翔金縷細,五雲飛動彩絲長」等,無不呈現出絲路刺繡繡地富錦織金、異域風濃的特點。  隋唐以降,在陸地綠洲絲綢之路上發現的刺繡則表現出更多宗教藝術的主題,其繡地和主題因此也有一定的限定。敦煌莫高窟中發現北魏時期的佛像殘片,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一幅佛像。
  • 大英博物館怎麼修復唐代敦煌巨幅刺繡
    大英博物館怎麼修復唐代敦煌巨幅刺繡
  • 新疆:陸地絲綢之路上的刺繡文化
    刺繡傳統工藝經「絲路」傳到西方,促進了西方在紡織技術上的發展;又藉由「絲路」一路回傳,使得我們也吸收借鑑了西方紡織的工藝和文化,如此,才有了今天絲綢之路上的錦繡無邊。(甘肅敦煌研究院藏)  到了魏晉時期,絲綢之路上的刺繡針法仍以鎖繡為主,1965年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北魏刺繡供養人殘片,是前述刺繡佛像的供養人部分,原繡已殘為幾塊。繡材為黃褐色絲織物,部分繡地幾不可見,針法仍採用鎖針繡,針針相接,十分緊密,配色富麗。值得一提的是,這幅繡片上出現了鎖針針法的變化,紋樣以男女供養人物為主題。
  • 「足尖上」的藝術傳承 千年敦煌舞「飛入」課堂
    新華社蘭州11月26日電 題:「足尖上」的藝術傳承 千年敦煌舞「飛入」課堂  新華社記者任衛東、白麗萍、郎兵兵  還未進入教室,就聽到「嗒嗒」的拍子聲和身體接觸地板的摩擦聲。  「準備,情緒到位,開始!
  • 張掖市三緣博物館敦煌遺珍展!(五)
    國家三A級文化旅遊景區。是全國唯一展出敦煌藏經洞遺珍和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民營博物館!現已成為國內知名民營博物館。展品主要以敦煌藏經洞遺珍,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近現代名家巨匠河西所留書畫墨寶,歷代名家書畫遺珍,各種絲織工藝傳世巨幅刺繡唐卡,歷代各種銅鎏金佛像、佛塔。唐宋元明清各胎釉精品瓷器。七大版塊,十三個展廳組成。
  • 敦煌文博會「絕色敦煌之夜」慈善義拍完美收官
    2019年8月31日晚10點,敦煌文博會系列活動之一「絕色敦煌之夜」慈善義拍隨著拍賣師最後一次落槌完美收官。此次活動是省政府、省文旅廳會同未來四方集團為響應國家助力「三區三州」人民扶貧產業工作而舉辦的一場慈善拍賣,此次慈善拍賣籌集的所有善款將全部用於「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繡娘的產業脫貧攻堅工作。
  • 鄒英姿刺繡藝術展亮相蘇州博物館
    刺繡是一種技術,同時也是一門藝術。8月14日,「蘇藝天工大師系列」鄒英姿刺繡藝術展在蘇州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以「溯本」與「開新」為線索,展出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鄒英姿多年來創作的蘇繡作品二十餘幅,讓大眾在更加了解蘇繡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進行深度思考。
  • 敦煌當選「東亞文化之都」
    首席記者 田蹊 攝中國甘肅網12月16日訊據蘭州晨報報導(通訊員 王文江 記者 楊亮)近日,記者從江蘇揚州舉辦的「東亞文化之都」聯盟工作研討會上了解到,敦煌市當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2013年啟動,目前中國已有泉州、青島、寧波、長沙、哈爾濱、西安、揚州、紹興、敦煌9座城市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