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到,五毒醒」,啥意思?指的哪五毒?「五毒之首」又是什麼

2020-12-04 淺弋道歷史

文 | 淺弋道歷史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浣溪沙.端午》

端午作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有千年的文化沉澱,寓意深遠獨特、習俗別具一格。端午又名「端午、端陽、天中、重五」等,從這些名稱就可以看出,端午絕非是「吃粽子、賽龍舟」那般簡單,它在五月初五的講究頗多。

數年前,蘇軾被貶惠州、觸景生情,便寫下端午感慨:微微小汗溼透了碧色薄綢,明日端午節一定要浴蘭湯……」在這首詩中,包含了「沐浴、午葉符、纏五彩線、懸掛菖蒲、」等傳統習俗。這些習俗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極深的節日講究。

除此之外,古人用他們的勤勞智慧結合端午節當日的天氣、環境、人文等做出一句「端午到、五毒醒」的俗語,這句俗語流傳至今,婦孺皆知。關於它的真實含義卻鮮有人知,「五毒」指的哪五毒?人們口中的「五毒之首」又指什麼?

一、端午安康

不同於其他節日,端午是「悲喜交加」的節日,這一天既有祈福迎新的滿心歡喜、也有祭祀古人的一腔傷悲。很多人在這天不會說「端午快樂」,而會說「端午安康」,一個「安康」承載了眾多不言中的祝福,因端午的特殊性,眾人只希望這天可以安然度過、健康無憂。那麼,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來普及一下端午節的來歷,愛國詩人屈原憂國憂民、報國無門,在一腔憂悶中投江身亡、以死明志,這種愛國情懷感動了很多不願淪為亡國奴的愛國人士,歷朝統治者認為屈原是愛國模範的不二人選,為了紀念屈原、鼓勵眾人學習屈原的愛國情懷,便將其作為「節日標杆」不斷宣傳,後期的發展中,端午節不斷的被完善,全國各地有了不同的「祭祀」方式,這天在古人心中不僅是「節日」,更多的是「毒日」。

二、五毒月,九毒日,端午為何成為「毒王」?

《黃帝內經》對五月曾這樣描述:「農曆五月十四」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這十天內,務必端容肅己,嚴禁殺生、行淫,否則嚴重傷身損氣耗精元。

通過參考相關史料我們可以得知:五月份是天地交換之日,天地氣場不正,從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到二五、二六、二七,這九日是「最毒」日。那麼,五月初五作為五月毒日的第一天,被稱為「五毒之首」並不為過。

既然五月是「毒月」,端午是「毒日」,那「規避毒氣」的習俗有依據嗎?

古人何等聰明智慧,既然通過觀察得知了節氣講究,必定會有解決方式,所以端午這天,形式多樣的節日活動開始「閃亮登場」。像眾人熟知的「划龍舟、吃粽子、採艾草、射五毒」等,都在彰顯著古人的智慧。

《論衡》曾記載:「夫正月歲始,五月盛陽,子以生,精熾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

這天出生的嬰兒陽氣過正、克父克母,視為不祥,很多人在這天會把嬰兒放到外公外婆家,以此躲避災難。

《灤州志》曾記載:「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這天是天地交泰之日,邪氣過正,不適合夫妻久待,為防止引入邪氣、帶來禍患,女子會被娘家人接回家中,視為「歸寧」。

說到五毒,必然和動物有關,你會想到哪些帶毒的爬行動物?

三、五毒

當然了,端午作為「九毒日之首」之首,必定會衍生一些「毒物」,這些毒物令人望而生畏、頭皮發麻。很多人喜歡在端午這天「射五毒」以此來驅邪,這五毒並非凡間之物,它們五個個個都是「頂級毒」,接著就來普及一下五毒。

在物質匱乏、科技落後的封建時期,古人所總結的五毒自然是常見之物,那些稀奇古怪的「毒物」不會經常出現,他們也沒機會去見識。即使有人會見識,估計也沒機會將其記錄其中,畢竟,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限。故此,古人的五毒都是常見的毒物!

第一:毒蛇。

提到毒蛇,想必很多人會想到「吐著蛇芯、冒著綠光」的眼鏡蛇。蛇的種類多種多樣,一旦被毒蛇咬傷、不能及時救治,就會有生命之憂。

當然了,這不是危言聳聽,古人上山採藥、趕路經商,甚至種菜耕耘,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隨時出沒」的蛇,沒有「急救車、急救藥箱」的情況下,人被毒蛇咬傷,想要死裡逃生無異於天方夜譚。

五月天氣炎熱、雨水落多,田間地頭常有蛇出沒,這些原生態的蛇在沒我快防護網沒有驅蛇儀器的情況下,「肆意橫行、任意而為」,手無寸鐵的百姓完全不是蛇的對手。因此,蛇成為了人人畏懼的動物之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由此可見,蛇對人的影響過於刻骨銘心!無論哪種蛇,對人的傷害都是「終身陰影」。

第二:蟾蜍。

蟾蜍在古文記載中曾是神獸,它帶有靈氣、具有守護作用,但真實的蟾蜍卻是繁殖能力最強的毒物之一。蟾蜍渾身是毒、它的俗名叫做「癩蛤蟆」,癩蛤蟆的毒性有目共睹:一旦被咬中,在古代將會無藥可醫,就是這個「奇醜無比」的蛤蟆讓很多人避而遠之。把它列為「五毒」之一也不難理解。

第三:壁虎。

說到這裡,很多人會好奇:可愛的小壁虎咋就成為了毒物?小壁虎不是能吃蚊子的動物嗎?這種思想是現如今的看法,在沒有分類分科的封建社會中,小壁虎的「斷尾再長」乃是「怪象」。

古人認為:壁虎作為爬行動物,會爬到人的耳朵、嘴巴裡,它那條尾巴會斷在人體體內導致人耳聾耳鳴,這種說法在現在看來是無稽之談,在當時卻被人奉為不容置疑的權威說法,他們眼中的小壁虎乃是鑽人耳朵的「惡蟲」。

第四蜈蚣

蜈蚣「晝伏夜出」,雖然體型小,卻毒性極大,這種百腳蟲,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這種動物能幹掉一頭大象,可見其毒性之大。

第五:蠍子。

它被封為「五毒之首」,蠍子的毒性從古至今都有增無減,形容一個人惡毒大多會用「蛇蠍心腸」,蠍子的攻擊讓人防不勝防。蠍子的起源由來已久,它自存在起就有四億三千萬年的歷史,在漫長的自然進化中都未能淘汰,可見其生命力的頑強程度。

延續至今,蠍子種類多種多樣,瘦長的身體幾乎遍布毒性,每種蠍子都帶有毒性,毒性不分大小,毒性不分體積,其他「四毒」見到蠍子都會繞道而行,可見蠍子的毒烈程度。

五毒毒身,古人以毒攻毒,如何在端午攻下「五毒」?

四、攻 「五毒」

關於「五毒」由來已久,它們的傳說也層出不窮,無論哪種毒物,都有一定的毒身效果,古人為了求取安寧,也發明四種攻毒方式。

第一:吃。

難道是吃掉五毒?自然不會殺害它們將其吃掉。古人注重心安,所以,將五毒畫作符號放在餅上,稱為「五毒餅」,吃掉它寓意為排毒。五毒餅香糯可口,深得男女老少的喜歡。

第二:畫。

在端午節當天,大人會用雄黃酒畫在兒童額頭,稱為「畫額」,這個畫額很有講究,並非亂畫,要在孩子額頭中間畫個「王」,除了額頭中間,手心、腳心都要塗上雄黃酒,一是為了借雄黃闢邪,二是為了用「老虎」鎮邪。

第三:掛艾草。

因為艾草不僅可以提神醒腦,也可以驅邪鎮邪,它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古人的掛艾草並非迷信,而是有一定的依據。艾草氣味清新,可以驅蟲,這些蟲子在艾草的薰香下,大多會繞道而行。

第四:跳鍾馗。

鍾馗面目嚴肅、氣場強大,在古人心中是難以超越的神,民間會通過跳鍾馗的舞臺劇來驅趕鬼神、規避邪氣,這雖然帶有迷信色彩,卻極能安撫人心。

總的來說,這四種攻毒方式是古人智慧使然,他們在物質及其匱乏的年代想法設法祈求安寧,這是古代條件下的限制。

而「五毒」並非古人杜撰而來,雖然它們誕生於封建背景下,但這五毒大多出現在繁殖旺盛的五月,五月是它們出沒頻繁的月份,所以,五月是毒月、五蟲是毒中皆能對其解釋。

除了「九毒日、五毒蟲」外,端午還有其他說辭嗎?

五、端午的其他說辭

自然是有,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後世的不斷傳承中,「毒」不再是簡單的蟲子,還有更深層次的精神「毒」。

任何時代,華夏兒女都追求精神高雅,所以「吃、喝、嫖、賭、騙」也被稱為五毒,這五毒乃是精神境界的「毒」,不被認可、被人恥笑。一旦有人有五毒之一的惡習,那將會貽笑大方、備受排斥,誰都不願和自甘墮落之人朝夕相處。

小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從古至今,端午節都是人們寄託哀思的重要節日,它是一個家族對先人的緬懷,是一個家族對安康的祈求。那些傳承下來的傳說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縮影,更是一個朝代的思想映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屈原作為已逝詩人,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自己的愛國熱情,是歷朝歷代愛國人士的最佳典範,以此為榮、以此為鏡,屈原留在世間的不朽之作「離騷」激勵著一代代人「吾將上下而求索」。

綜上所述,端午由來已久,後世應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一些封建時期的迷信思想應當被剔除,像所謂的「五毒」不應被沿用,它們會影響孩子們的判斷力和識別力,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中,應當以科學為主。

當然了,端午節不僅僅是個節氣,更是一種文化沉澱,在端午節,舉家團聚吃粽子祈福,是精神的寄託,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節日習俗被迅速普及,「九毒日、五毒蟲」等說法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並非糟粕,應當繼承完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端午到五毒醒啥意思指的哪五毒 五毒之首又是什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到五毒醒啥意思指的哪五毒 五毒之首又是什麼 端午作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有千年的文化沉澱,寓意深遠獨特、習俗別具一格。端午又名端午、端陽、天中、重五等,從這些名稱就可以看出,端午絕非是吃粽子、賽龍舟那般簡單,它在五月初五的講究頗多。
  • 端午到,五毒醒!端午過後,我們該如何避五毒?五毒中誰比較厲害
    端午節中的許多習俗都與躲避端午之惡有關,比如說掛艾草是為了驅蟲、闢邪;跳鍾馗是為了鎮妖除魔;喝雄黃酒也是為了祛病驅邪。我們老祖宗還有「端午到,五毒醒」,所謂的五毒就是毒蛇、蠍子、蟾蜍、蜈蚣、壁虎。古代的老祖宗們認為,從端午節這天開始,這五毒便開始肆虐,人們也就從這天開始有了避五毒的習俗!
  • 端午到,五毒醒!端午過後,我們該如何避五毒?五毒中誰比較厲害
    從古代起,我們的老祖宗就認為農曆五月五日,也就是端午這天,是惡月、惡日。老祖宗們還有「不舉五月子」的說法!端午這天除了吃粽子以外,還有些地方在端午節這天有很多避諱,比如說嫁出去的閨女們,在這天會回娘家,來躲避端午之惡。端午節中的許多習俗都與躲避端午之惡有關,比如說掛艾草是為了驅蟲、闢邪;跳鍾馗是為了鎮妖除魔;喝雄黃酒也是為了祛病驅邪。
  • 端午到,五毒醒,「五毒」到底都是啥?喝雄黃酒能避開嗎?
    五月初五這天更是九毒日之首,古人認為這一天最容易被這些邪物所侵襲,於是就衍生了各種驅毒驅邪的習俗,例如在門上掛艾草、身上佩戴香囊、飲用雄黃酒等,老百姓認為這樣做可以去驅毒避邪,以防「五毒」上身。什麼是「五毒」端午到,五毒醒」,古人稱五月為五毒月,因為此時仲夏之交,陽氣旺盛、濁氣上升,而人體在這個時節極易出現問題。在古人看來,五月是多災多難季節,各種病毒瘟疫泛濫。
  • 「端午至,五毒出」,這句俗語啥意思,五毒是指哪些?
    原創文章,嚴禁轉載端午節在中國是屬於傳統節日到,而且端午節對我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日,主要是有歷史的典故在,讓我們去悼念的一種方式,每個地區都是有自己的說法所以在習俗上也會有所不同,但是基本都會有賽龍舟,包粽子,掛艾草和喝雄酒,在端午節的之後的時間
  • 俗語:端午到,五毒醒 五毒指的是什麼?為什麼有避五毒的習俗?
    眼下端午將至,在農村裡向來有「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這句俗語。有的地方也有類似的說法,像是「端午至,五毒出」,那麼,大家是不是十分好奇,五毒具體指的是什麼呢?為什麼農村地區會有避五毒的習俗呢?接下來,小毅將為大家進行解答。
  • 農村老人說:「端午至,五毒出」啥意思?為何五毒不包含蜘蛛呢?
    農村老人說:「端午至,五毒出」啥意思?為何五毒不包含蜘蛛呢?端午節將至,大家都在準備享受自己的小長假,北方的大街上隨處可見的就是五彩繩,因為端午節之前戴五彩繩是北方人的習俗。筆者其實是一個地道的南方人,小時候端午那一天,母親會上山採艾蒿,然後家中的老人會將雄黃酒塗在我們的耳朵洞裡、嘴裡甚至還有鼻孔裡。年紀小也不知道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只是每次都被酒氣醺得很難受,因此端午節這一習俗也成了小孩子最害怕的一項。後來因為好奇便詢問家中的長輩,他們都會說這樣以後就不要招蟲子了。
  • 端午節 吃粽子 避五毒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一直到今天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端午還有避五毒的習俗,所謂五毒一般指的是蛇、蜈蚣、蠍子、壁虎、蟾蜍。五月是五毒是出沒的時候,人們把農曆五月初五為毒月毒日,故有五毒的說法。端午前後正值初夏季節,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 端午到,五毒醒,「五毒」究竟是何方神聖,到底怕不怕雄黃酒?
    熱愛武俠小說、電視劇的人都知道,女魔頭李莫愁有個絕技,那就是「五毒神掌」,只要被此掌擊中,非死即傷。如果一個人壞得透頂,也常常被稱為「五毒俱全」。端午節也被稱為「五毒日」。因此在端午節,大家插艾草,噴灑、飲用雄黃酒,從而達到防五毒的作用。那麼我們常說的五毒到底是什麼呢?
  • 端午節五毒月九毒日是什麼意思?
    今天易學名家王禹強先生帶領大家認識一下什麼是五毒月,五毒月有哪些禁忌?農曆五月這個陽氣最旺,也就是熱脹發散的力量最強。此時的環境亦容易引起人體的陽氣外發。如果自身真陰不足,收斂貯藏的力量不足,那麼就出現失衡,發散太過,收斂不足。
  • 俗語「端午至,五毒出」啥意思?為何壁虎屬於五毒而蜘蛛卻不是?
    俗語「端午至,五毒出」指的是哪些動物?為何壁虎是五毒之一?文/農夫也瘋狂馬上就要迎來傳統的端午節了,在各地端午節期間的習俗雖然不太一樣,但基本也就是賽龍舟、包粽子、掛艾草和喝雄黃酒這些。在很多地方現在依然保留在端午節當天在門口懸掛艾草的習俗,在民間還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民諺。因為在端午節以後天氣已經開始炎熱了,這個期間蚊蟲也多起來了,而艾草含有一種揮發性的芳香油,其所產生的奇特芳香不僅可以淨化空氣,而且還有驅蚊蠅防蟲蟻的效果,所以這個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了。其實在端午節以後,出來活動的動物不只有蚊蟲蒼蠅,還有「五毒」。
  • 民間傳說的「五毒」都有哪些動物?為什麼壁虎也是五毒之一?
    文/農夫也瘋狂 老話常說「端午到,五毒醒」,每年到了端午節的時候,五種有毒的動物就分別開始出來活動了。那你知道民間常說中的「五毒」都是指哪些動物嗎?其實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具體五毒是指哪五種動物,往往都只能說對四種,即蜈蚣、毒蛇、蠍子和蟾蜍,剩下的一種有人說是蜘蛛,也有人說是壁虎。
  • 端午五毒
    ●馬 端午又叫重午,指農曆五月五日,古人也稱其為午月午日。午乃十二地支第七位,跟它匹配的動物就是馬。  ●龍 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是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而且,端午起源中有古越民族圖騰說,這種圖騰就是龍。也許有人說了,龍是傳說中的動物,不應忝列其中。那如果硬聯繫的話,端午龍很可能指的是魚或鱷魚。
  • 端午節吃五黃是什麼 五毒是哪五毒養生與內涵習俗介紹
    五毒是哪五毒 五毒是什麼?端午節養生與內涵習俗介紹  在古代,五月被認為是「毒月」、「惡月」。因為這時候天氣越來越熱,雨水漸漸增多,人們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許多昆蟲也都出來活動。人們把五月初五定為驅趕瘟疫毒蟲的日子。
  • 難得一見的五毒瓷盤,端午即將消失的五毒文化
    盤內壁繪菖蒲、石榴花、艾草;盤心天師舉劍立於樹坡之上,周身環繞著蛇、蟾蜍、蠍子等毒蟲是宮廷內院御用的祛毒闢邪之器。依稀記得數年前遇見一位陝西瓷友,閒聊時談起過當地一種特殊的五毒文化。然而學瓷多年的我,只是在書中偶有看見一帶而過的文字描述,這還是第一次看見實物,感覺甚是稀奇。如此少見多怪的觀感,也不免讓人有些心酸無奈。
  • 端午時節防五毒:小孩穿肚兜大人來喝酒,日本風俗別有不同
    端午節這天,您家裡除了吃粽子,會給小孩子穿上虎鎮五毒肚兜嗎?作者:吳玲玲一定有人會問,什麼是五毒?所謂五毒,有很多種說法,一般是指蠍子、蜈蚣、蛇、蜥蜴、蟾蜍這五種動物。對人來說,都怕被他們咬傷中毒。端午節時候已經進入夏季,天氣熱了。這五種有毒的動物開始活躍起來,五毒醒,不安寧。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小孩子肉皮嫩更容易受到這些有毒動物的侵害,所以小孩子,特別是不滿一歲的小孩子,從前,會收到長輩送來的鎮五毒肚兜。
  • 端午時節防五毒:小孩穿肚兜大人來喝酒,日本風俗別有不同
    端午節這天,您家裡除了吃粽子,會給小孩子穿上虎鎮五毒肚兜嗎?作者:吳玲玲一定有人會問,什麼是五毒?所謂五毒,有很多種說法,一般是指蠍子、蜈蚣、蛇、蜥蜴、蟾蜍這五種動物。對人來說,都怕被他們咬傷中毒。這五種有毒的動物開始活躍起來,五毒醒,不安寧。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小孩子肉皮嫩更容易受到這些有毒動物的侵害,所以小孩子,特別是不滿一歲的小孩子,從前,會收到長輩送來的鎮五毒肚兜。在首都博物館,就有一件清代的虎鎮五毒肚兜,肚兜中間,有一隻搖著尾巴的威風凜凜的大老虎,鎮住五種有毒有害的小動物,驅除毒害,闢邪消災。
  • 玉文化之「五毒」的寓意
    「五毒」在玉雕中的吉祥寓意五毒,指五種有劇毒的動物。民間傳說中的五毒,分別指青蛇、蜈蚣、蠍子、壁虎和蟾蜍。而玉雕器中的五毒造型一般是指:蠍子、蛇、蜈蚣、蜘蛛、蟾蜍。雕在一起叫「五毒」,中國古人認為毒能克毒,佩戴雕刻劇毒的玉飾能與邪相剋、以毒攻毒、百毒不侵,寓意避邪免災,永保平安。也有單獨雕刻,單獨雕刻的寓意也有所不同。
  • 端午:五月五,五毒月,五毒醒,不安寧
    民間傳聞:「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也便是所謂的「善正月,惡五月」。傳說中的「五毒」是蠍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也有的說是:青蛇、蜈蚣、蠍子、壁虎、蟾蜍。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古代每到端午節,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
  • 端午節驅「五毒」-中新網
    端午節驅「五毒」   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一般人印象中,「端午節」是和屈原、粽子、龍舟聯繫在一起的。其實,中國的民俗學家說,端午節本身的含義是在季節交替之際舉行的一次「衛生」節。無論是紀念哪一位古代人物,都是後來人們賦予端午節的意義。  在古代,五月被認為是「毒月」、「惡月」。因為這時候天氣越來越熱,雨水漸漸增多,人們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許多昆蟲也都出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