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推出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入選的490門課程中,來自國內知名高校、由名師名家領銜的均達七成。
在線開放課程其實就是中國版的 「慕課」(MOOC,英文直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縮寫)。回顧一下慕課興起的歷史即可發現,中國在推動慕課發展應用上可謂醒得早、起得快、亮點多。 2012年被公認為世界慕課元年,2013年教育部就出臺一系列政策和指導性文件,中國不少大學在國際著名課程平臺上開課。截至目前,我國有460餘所高校建設的3200多門慕課上線,數量穩居世界第一,比排在第二名的美國多近1000門。在這種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設立國家標準,遴選推出一批「國字號」在線課程,將吸引更多高水平大學、優秀教師加入慕課設計和製作,是一件值得點讚的事。
「翻轉」傳統課堂、打破校園圍牆的慕課,不只便捷了「蹭課」,幫學生打開了知識空間,更促進了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當幾乎每門課程都可以從課堂延伸到不同地域學生的電腦、手機上,當優質師資相對缺乏的中西部學生可以在線聆聽國內一流高校的優秀教師授課,並與之進行交流互動,意味著原本專享的「私房菜」變為眾人共享。幾年來推廣運用的成功實踐表明,慕課促進了優質教學資源在不同高校間的流動,為學生分享優質教學資源提供了新的渠道,如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迄今累計惠及上千萬學生,其中近三分之一學生來自西部。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國慕課應緊緊圍繞「提高質量、推進公平」兩個支點進行——質量是共享的基礎,公平是共享的保障;沒有質量的共享缺乏價值,缺乏公平的共享終將淪為空談。
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慕課,也為解決教育領域的突出問題帶來啟發。科技日新月異,給人類發展帶來深刻變化,全球化浪潮湧向教育領域,網際網路正在創造無限可能。如果說教育可以改變命運,那麼科技則正在改變教育。當前,我國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充足、地區分布不平衡,不獨高等教育,基礎教育同樣如此。拆除「圍牆」、填平「溝壑」,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無差別輻射,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科技創新是一大利器,用好用活網絡更是必要手段。 2017年11月底在北京召開的全球教育峰會未來教育大會,主題就是「科技創新推動教育進步」。目前,從一些中學名校在教育扶貧中運用網絡新媒體多地 「同上一節課」實踐看,以網絡技術打破教育地域障礙、彌合教育地域差異,不僅行得通,效果也不錯。正如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鍾秉林所言:「網際網路搭建起一條信息的通道,大大提升了貧困地區的教育教學水平,為那裡的孩子打開了一扇窗。 」
推動新事物發展應用不可能一蹴而就,慕課也不例外。比如,社會性是慕課的主要特色,僅僅在高校內部推廣慕課遠遠不夠,如何走出校園讓更多人受益?以學習者為中心是慕課的重要特徵,而不同人群甚至每個人要求不盡相同,如何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共享的前提是「能享」,偏遠地區的學生以及其他人群可能並不具備相應能力,如何防止技術壁壘、實現無障礙共享?科學評價體系至關重要,競爭機制也必不可少,如何讓競爭發生在平臺服務和課程增值服務上、不斷提高學習的價值?既把握未來走向、又堅持問題導向,既完善頂層設計、又鼓勵摸索探索,既樹立標準標杆、又改善基礎設施,才能讓慕課這種有質量、低成本、開放式的大規模在線教學活動更好地惠及社會。
由知名高校名師名家領銜的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慕課,對每一個渴望學習者而言就是他們夢想學習的課程。有人這樣評價慕課:「你有一個蘋果分給別人一半,你還有一半。你有一門知識,教會別人,你和別人都擁有一門知識。」慕課的本質是共享,保持開放心態,打通學習接口,探尋共享途徑,慕課之風勁吹,教育資源均衡化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