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牽夢繞美簕山
作者/韋慶祿
古木成林,古堡威赫,古牆青瓦,古井潺潺,古石拍岸,滄海驚濤……簕山古漁村總在一次次的不經意回眸間,綻放著邊海文化的燦爛奇葩,散發著她芬芳濃鬱的神秘「古韻」,沉甸著她瑰麗多姿的迷人「風華」。
簕山因「古老」而得名。之所以謂其老,因其始建於明朝時期,是廣西現存最完整的古漁村村落之一。之所以謂其古,因簕山人有引以為傲的遠祖。簕山其實是個李氏古村堡,如今仍在村內香火供奉的祠堂裡,有對聯這樣寫著:「柱史家聲遠,青蓮世澤長」。「柱史」是戰國時楚國的官名,周秦時期,有柱下史即御史,道家祖師爺老子李耳曾為周的柱下史。「青蓮」是詩仙李白的號。正因這流長的先人淵源,天隅海角的簕山人感到甚是光榮。幾百年來,簕山還名人輩出,明朝時曾出過狀元李杏新(簕山村第四代人),歷代五、六、七、八品官員多達數十名……已在歲月的長河中穿梭了五百年的簕山古漁村,正是我市沿海漁村邊海文化的一個靚麗縮影。
古村的文明在這片海岸線驚豔了歷史的時光。為了加強古村歷史文化的保護,防城港市委、市政府以「修舊如舊」的理念對簕山精雕細琢,探索簕山傳統古居與邊海文化特色的傳承與發展,最終將之打造成為新農村的建設典範。在保持古堡、古民居等歷史印跡的同時,投資超過千萬元建成了雲海亭、觀潮長堤、邀月臺、品海閣等景觀,勾勒出她現世的新顏,煥發出新的魅力。
初夏的傍晚,再一次踏入簕山,欲納涼夏。
一切還是那麼的清新與自然,一進村口,就看到始挖於明朝的相思泉。泉口四周古藤絞纏,樹影婆娑,泉水常年不乾涸,掬一把入口便淨潤心田。村口古榕樹下的吊床,包裹著小胖娃兒,在網床裡悠閒地酣然休憩,直至斜陽地沉沒入海,而成群的小雞正在其身下無拘地嬉戲,小狗在旁邊無睬地打盹。那畫面是那麼恬靜,那麼美好。
走進簕山的古堡,仿佛步入迷幻宮陣,通道交錯、迴廊曲折。古時的古堡建有東、西、南、北四個崗樓,村民用之以防範海盜、居險自保。而今僅現存東崗,其餘三個崗樓都已坍塌,唯留下些許斑駁的雕花、殘缺的簷壁,還在瀰漫著歷史文化的雲煙,訴說著滄桑過往的風採。
轉進簕山的古林,映入眼前的是一片壯闊的濱海原生態森林,林中曲徑通幽,盡染濃綠。上千年的古榕樹、銀葉榕、車轅樹等品種繁多的珍奇古樹,高聳挺拔,密林蔽日。村裡的老人告訴我們,曾有一棵古榕樹,在前些年被颱風颳倒並連根拔起,但倒臥的古榕樹居然在來年,再一次呼吸著春天的氣息抽發新枝,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淳樸的簕山村民除了驚訝、敬畏,還在古樹前做社,祈求風調雨水,澤福延綿。
在古林的邊上,是金色的灘涂、嶙峋的岸石與廣袤的碧海。
在如此隨性愜意和有生氣的地方世居,會不自覺地想著,這兒的人們應是慵懶地生活著吧,但不是的。簕山人把祖先的勤勞勇敢傳承了下來。漁村村民世世代代以耕海牧漁,薪火相傳,沿用古老的圍網等漁獵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勞於海天之間。他們總是懷著敬海、畏海、愛海的感恩之心,在這片盛產牡蠣、沙蟲、青蟹、文蛤的豐饒海岸,踏浪趕海,珍惜著這片大海的饋贈。今天,他們又迎著輕吹的海風,追逐著嬉鬧的浪花,用自己的雙手,建設起漁家樂,締造了新的幸福生活。
眼前,夕陽西下,又一群簕山人挑著豐收的漁貨,從遠處的海灘走向近岸的新居,笑意盈盈,充滿喜悅,映著海面金黃的餘輝,閃耀著歲月的靜好。
潮汐、浪花、金沙、海風、翠榕、藤蔓、紅豆、古堡……簕山,總能讓人心緒寧靜,魂牽夢繞。
▍內容來源:半島書會、作者韋慶祿
▍綜合編輯:掌上防城港工作室
▍內容審核:防城港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
▍法律顧問:廣西維冠律師事務所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視頻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