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就是我的藝術。——馬塞爾·杜尚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自古以來,中國人便將「勇」作為一種偉大的力量,一種優秀的品質,擁有它,生命才能勃發甬甬然也,孔子更是認為,「勇」是施「仁」的必要條件。
1972年,一個健康的男嬰在湖南邵陽一農村家庭呱呱墜地,父母為其取名為「趙小勇」,他們希望這個孩子,能懷揣著勇氣,走過漫長的人生路,而趙小勇也沒有讓他們失望,44年後,趙小勇用自己的行動,感動了這個世界。
自入學以來,趙小勇的成績一直不錯,老師們都說他是個聰明的孩子,但很可惜,上完初一以後,家裡實在供不起他讀書了,看著滄桑的父母,趙小勇咬咬牙,提出輟學,接著他便和村子裡的年輕人們,一起前往深圳打工,這一年,他15歲。
第一次走出農村的趙小勇對外面花花綠綠的世界特別好奇,同時也充滿恐懼,他不知道這偌大的城市,何處才是他的容身之所,所幸,前些年出來打工的村裡人向他伸出援手,趙小勇來到他們所在的藤籃廠,給樹脂做的人物上色。對於這份工作,趙小勇很喜歡,因為他從小就喜歡畫畫,日子便這樣一天天過去了。
就在趙小勇默默給人物上色時,另一個男人來到了深圳,他叫黃江,是中國香港小有名氣的畫商,他看中了書畫仿製行業的發展前景,於是帶著10幾名畫工,來到深圳龍崗區大芬村,開了一家畫室,專門臨摹梵谷、莫奈等名家的畫作,然後將這些仿製畫出口到世界各地。
由於價格實惠,且畫作水平還不錯,黃江家的畫,很快受到大家的歡迎,越來越多畫工來到此處,加入他的畫室,後來,大芬村的畫室越來越多,最鼎盛的時期,這裡的畫工人數達到3000人,若是加上裱花師傅等,人數上萬,根據數據統計,2005年前後,全球油畫市場70%左右的仿製畫,都出自大芬村。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一躍成為全球知名的「油畫村」。
1996年底,趙小勇的老鄉張正京向他發出邀請,叫他一起來大芬村「畫畫」,趙小勇一聽,立馬收拾東西,前往大芬村,他想著,到哪裡打工不是打工,去這裡打工既能賺錢,又能畫畫,確實是個好地方。
而「老員工」張正京,也手把手教趙小勇油畫技法,沒想到趙小勇特別有天賦,短短半年,他就順利出師,但可惜的是,在後來的日子裡,趙小勇一幅畫也沒賣出去……這時候張正京忍不住指點他:「你別自己畫畫了,你去模仿梵谷他們的畫,好賣!」就這樣,趙小勇和梵谷,結下了難以割捨的緣分。
和大芬村的其他畫工不一樣,趙小勇這個人,喜歡「單打獨鬥」,其他的畫工,是每天像「流水線」一樣工作,一個人專門負責畫「眼睛」、一個人專門負責畫「頭髮」、一個人專門負責畫「衣服」等等,這樣就能最大限度減少工作時長。
但趙小勇卻很不喜歡這種「分工合作」,他認為,這樣的畫,是沒有靈魂的。所以他每次作畫前,都會花好幾個小時,細細觀察這幅畫,接著,他放下照片,開始作畫,途中很少會再回過頭看原畫,而他最喜歡的畫家,是梵谷。
經過幾年的鍛鍊,趙小勇如今已經可以完全脫離照片,在2個小時內,完成一幅梵谷的高仿畫,外行人一眼看過去,根本看不出區別,而趙小勇的畫,也獲得了許多客戶的欣賞,所以他的訂單特別多,有時候1個月要畫700多張畫,可以說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趙小勇都在畫畫,他的腦海裡,全是梵谷,而他出租屋的地板上、牆上,也全是梵谷的高仿畫。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後來,趙小勇開始頻頻夢到梵谷,在夢裡,梵谷問他:「你現在畫我的作品怎麼樣?」
趙小勇答道:「我現在已經進入你的狀態了。」正當趙小勇還想和梵谷繼續說些什麼,他卻突然消失了,原來,一切只是一個夢,但它卻是那樣真實……在後來的日子裡,趙小勇也經常夢到梵谷,夢到這個半生悽涼的畫家。
日子一天天過去,轉眼,趙小勇已經在大芬村畫了20多年畫,他也從起初的熱愛畫畫,變成了機械、麻木地畫高仿畫,然後把它們換成錢,養活家人,對於他來說,畫畫不是藝術,只是一種維生方式罷了。
直到一個男人的出現,改變了趙小勇的人生——對方是位荷蘭畫商,10多年來一直和趙小勇保持合作,而且他對趙小勇這個畫工,特別滿意,他的高仿畫是這裡最優秀的。這天,荷蘭畫商突然邀請趙小勇去阿姆斯特丹(荷蘭首都),親眼看看梵谷的真跡。而且他願意包吃包住,趙小勇只要出個機票錢就行。
聽完他的話,趙小勇的內心,突然湧起一股股熱潮——他想去,他想要看梵谷的真跡,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於是趙小勇將此事告訴妻子,妻子聽後,沉默了,哪怕只要出機票錢,這費用也足夠一家人吃好幾個月飯了,然而妻子沒想到,這個向來堅強的丈夫,竟然哭了,他說道:「我想去,這對我真的很重要,我不會辜負你的期望,一定會學到一些東西的。」
原來,趙小勇一直都很遺憾自己沒能接受更多的教育,他真的很想讀書,小時候的他,別無他選,這一次,他再也不想錯過學習的機會。看著滿臉是淚的丈夫,妻子點頭了。去荷蘭之前,趙小勇看了一部關於梵谷的紀錄片,他又哭了。
不久之後,趙小勇拿到了籤證,飛到了荷蘭,安頓好住處後,畫商立馬帶著他前往梵谷美術館,站在梵谷的真跡前,趙小勇久久沒有說一句話,也不願離去,他就這樣,一點一點,從上到下,仔仔細細看著這幅畫。
直到畫商叫他去看下一幅,趙小勇才落寞地說出一句話:「顏色不一樣。」
而離開美術館後,趙小勇也站在大門外久久不願走,後來,他開始抽菸,一根又一根,最後嘆了一口氣,說道:「我畫了他的作品20年,近10萬幅,卻比不上這裡任何一幅畫。」後來,趙小勇前往梵谷公墓,與他道別。
這時候,趙小勇突然明白,原創的意義是無價的,任何臨摹都無法與之相比!接著他回到國內,用多年積蓄在寧波開了一家畫廊,他開始轉型做原創!他回到家鄉,給敬愛的奶奶畫畫,給從小生活的村莊畫畫,給天真無邪的孩子們畫畫,雖然他的畫,依然帶著濃濃的「梵谷味」,但這卻是獨屬於趙小勇的原創作品,不是嗎?
後來,趙小勇的畫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欣賞,如今他的一幅畫,甚至能賣到上萬元的價格,遠比他以前幾百元一張的高仿畫值錢,而這位普普通通的「畫工」,也開始成了別人口中的「畫家」。
後來,導演餘海波聽聞了趙小勇的故事,於是他決定,以趙小勇的視角,拍攝大芬油畫村的故事,2014年,紀錄片《中國梵谷》應運而生,感動無數人,後來,該片還被送去荷蘭,參加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趙小勇的故事,會一直一直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