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您唱全了嗎?

2020-12-12 西安發布

霜降,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八個節氣,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霜降時節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所以霜降剛過,秋褲還會遠嗎?)

一談起節氣,就不得不提到那首小學學習的,至今小夥伴們還耳熟能詳的節氣歌。

小學語文課本上的《二十四節氣歌》

短短二十八個字,不僅記載著寒來暑往,還體現出一年的氣溫升降、降水豐寡。

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這首耳熟能詳的節氣歌,他們只「唱」了一半。相較於朗朗上口的前半段,節氣歌的後半段鮮為人知。

節氣歌的後半段究竟說了什麼?五千年前的古人又是如何準確的判斷出二十四個節氣?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其中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不要著急,先讓我們站在古人仰望星空的視角,一同領略老祖宗與天地萬物感應的智慧,答案就在其中。

Part. 1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無關詩意,而感天意

黑格爾說:「一個民族必須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這個民族才會有希望」。中華民族作為最早仰望星空的民族之一,古人很早就開始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

追溯二十四節氣的來源,便可體悟古人仰望星空這一樸素舉止所蘊含的精神意蘊。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北鬥七星「鬥柄」的位置變化來制定,即一年中鬥轉星移,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

北鬥七星示意圖,依次為搖光(Alkaid),開陽(Mizar),玉衡(Alioth),天權(Megrez),天璣(Phecda),天璇(Merak),天樞(Dubhe)(圖片來源:NASA)

此外,古人也將洞悉到的自然奧秘凝練在歷代相傳的曆法之中。所謂曆法,簡單來說就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制訂出計量時間的方法。根據月球環繞地球運行所訂的曆法稱為陰曆;根據太陽在不同季節的位置變化所訂的曆法稱為陽曆。

早在西漢時期,我國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記載的曆法——《太初曆》就將二十四節氣訂為一種補充曆法。

二十四節氣源於中國農耕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流域,它的誕生與我國農耕文化息息相關,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變化莫測的大自然中「應天地之運,順四時之氣」的生存智慧。《齊民要術》有言:「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這裡的「天時」,是指太陽的活動,它對中國古代的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影響。

古人通過二十四節氣能夠清楚地了解一年中氣候的變化規律,以此把握農事,合理安排農事活動。比如清明之際,萬物潔淨清嘉而生機抒發,是春耕春種的好時節;而芒種亦有「忙種」之意,指小麥等有芒作物即將成熟,農民們要採收留種,開始忙碌的田間生活。

齊白石《農耕圖》(圖片來源:中國美術館)

二十四節氣中的「兩分、兩至」 —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最早是通過我國周朝和春秋時期的「土圭」測影法來測定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臺——土圭建築,現仍保管在河南省登封縣的告成鎮。

由於一年中太陽的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作周期變化,土圭測影利用直立的杆子,通過觀察其正午時影子的長短來判斷節氣。當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時,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杆子的影子最短,這一天就定為夏至;當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時,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小,杆子的影子最長,這一天就定為冬至。春分和秋分的影子長短相同,都是兩至時影子長度之和的二分之一。

土圭模型圖(左圖)和土圭測影原理說明圖(右圖)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即根據地球在黃道(地球環繞太陽的公轉軌道)上移動的度數來劃分。地球繞太陽一周為360度,將整個軌道劃分為24份,每一個節氣相當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度所達到的位置。一年之中,每兩個節氣之間相隔15天,二十四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按現行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標準推算,每個月都會有兩個節氣。如果以地球為參照物,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是太陽的運動,而陽曆(又稱公曆)是根據太陽的位置變化所制定的曆法,因此節氣在現行公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

說到這,便可向大伙兒公布節氣歌的後四句:「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後四句說的就是上半年的節氣多集中於每月的六日和二十一日附近,下半年則多集中於八日和二十三日前後,節氣在公曆中的時間相對固定,最多相差不超過一兩天。節氣歌的前四句一一細數這些充滿詩意的節氣名稱,後四句直白明了地道出了節氣們的「生辰八字」,雅俗一體,實乃中國歷史文化精神中的一脈清音。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

二十四個節氣是古人對生命、對自然、對宇宙星辰的感知,它具有鮮活的時空感,穿越千年向我們娓娓道來四時更替的自然秩序。

Part. 2

立秋非「秋」,白露不「白」

小寒勝大寒,節氣有偏差?

隨著社會工業化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靠天吃飯」的農耕文化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遙遠。節氣歌短小凝練,若對它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往往容易貽笑大方。在此不妨與大家分享幾條關於節氣的「冷知識」,在了解其中趣味的同時,還可以一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庸含蓄之實。

立秋非「秋」:立秋到了,但不代表著酷暑夏日結束,涼爽秋日就此到來。通常人們口中所說的秋天,更指向於氣候季節上的秋天。而氣候季節上的秋天的劃分根據是「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要從22℃以上穩定降到22℃以下,才算是真正的秋天時節。我國幅員遼闊,立秋之際除了我國緯度偏北和海拔較高的地方外,大部分地區溫度仍然較高,南方更要面臨「秋老虎」的襲擊。當全國大部分地區溫度都下降至秋天的標準,立秋也早已過去多日了。正因為「入秋」的不同步,才讓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姍姍來遲。

2020年全國入秋進程圖

(圖片來源:中國天氣網)

白露不「白」:「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白露之後,暑氣消散而寒氣上升,因此白露是預示著寒暑更替的時節。在秋天的清晨,早起的小夥伴往往能看到花草樹木上一顆顆晶瑩剔透的露珠,這些露珠是由於晝夜溫差大,夜裡大氣中的水汽遇冷而凝結而成的。但露珠透亮,何來「白」之說?其實不然,白露之白並非指調色板中的白,而是古人賦予四時五行的「配色」,即「春天甲乙木色屬青,夏天丙丁火色屬赤,中央戊己土色屬黃,秋天庚辛金色屬白,冬天壬癸水色屬黑」。所以用白來形容秋天的露水,故名白露。

小寒勝大寒:大寒,表示全年中最冷時節的一個節氣。而民間諺語卻有云:「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這不是打了節氣歌的「臉」嗎?小寒和大寒哪個節氣最冷,其實不能一概而論,而是南北有別。對於北方大部分地區來說,小寒的確冷於大寒,而對於南方大部分地區來說,卻是大寒時最冷。但是在二十四節氣起源的黃河流域,大多數情況下是小寒冷於大寒,這難道是古人搞錯順序了嗎?對於這一疑問,中國傳統文化中「物極必反」的思想可以給出一種解釋,即大寒之後迅速歸春,正體現出冷至極致而回暖的現象,因此把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稱作為大寒。

全國個別省會級城市小寒大寒溫度對比

(圖片來源:中國天氣網)

節氣有偏差:二十四節氣之所以在中國古代農事活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因為其反映出了對生產活動具有指導意義的氣候特徵。可以這麼說,老祖宗們通過「觀天術」摸索出了大自然的氣候變化規律。但如前文所述,節氣歌的誕生之地在黃河流域,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唱」出的是當地居民對於物候變化的感知和屆時所應開展的農事活動。我國地域遼闊,以一概全定有偏差。但古人的智慧就在於重於實踐而不默守陳規,因地制宜地總結出不同地區與節氣有關的農事經驗,比如在安徽省江南流域的「秋分種麥田」到了安徽北部就變成了「寒露種麥正當時」。

Part. 3

氣候變暖,古調新彈

節氣歌也要與時俱進

在全球變暖,快速城市化的當下,節氣歌似乎有些「走調」。常常出現節氣與氣候變化不對應的情況,比如古時立春之後花開雪融之景,由於氣候變暖,如今在立春節氣到來以前便可觀得。

全球變暖,「氣候」入春提前

(圖片來源:VEER圖庫)

面對「節氣歌」與當今氣候越來越不相宜的境況,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錢誠研究員與他的研究團隊,聚焦於天文節氣與氣候特徵之間的差異,從對農事活動更具指導意義的氣候特徵——溫度出發,定義了一個更具本地性的「氣象二十四節氣」。

他們根據二十四節氣在公曆中的日期,計算出某個地點每個節氣的氣候平均溫度,再用這一溫度來確定每一年「氣象二十四節氣」的日期。打個比方,比如你的家鄉要觀得花開雪融的初春之景需要氣候溫度高於0攝氏度,那麼冬季到春季之間,氣溫達到這一標準的日子即為「氣象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錢誠等人(2011)年通過全國平均地表溫度確定的氣象二十四節氣的日期及對應的溫度閾值(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2] )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智慧財富,其長盛不衰的生命力不僅來自於人們自古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更是來自於後人的思考感悟,並對其不斷地進行發展和完善。2016年,二十四節氣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對中華民族創造力與文化價值的認可與肯定,讓重於經驗和實用的中國古典式天文學在世界的舞臺上綻放光彩。

節氣歌雖為農事所作,但其娓娓道來的是對時間、自然的細膩感悟。我們每個人也是自己人生的耕耘者,時光在節氣中潺潺流轉,就讓這自然的秩序帶動生命的秩序,適時耕種心田,打理生活,靜待春華秋實。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你背的是完整版嗎?
    大家要注意防寒保暖,千萬不要感冒啦~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冬天的第一個節氣 說到二十四節氣,我們都不陌生 畢竟我們從小就會背《二十四節氣歌》 但是大家知道嘛,完整版的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哦~
  • 龔琳娜:把二十四節氣唱給你聽
    我們是做音樂的,村裡都是民房,唱個歌也不敢大聲唱,所以後來我們決定搬到山上,相對獨立和安靜些。 「二十四節氣歌唱法,甚至借鑑了鄧麗君」 北青報:怎麼會想到創作二十四節氣古詩詞歌曲系列? 龔琳娜:我和老鑼做古詩詞很多年了,但是一直沒有主題串起來。我們一個好朋友就提議,中國有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發一首歌。
  • 二十四節氣歌 藏著哪些看點
    蘊含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內涵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產生的?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完整的「節氣歌」是怎樣的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由於農耕生產與大自然規律息息相關,上古先民為了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總結了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形成了這一體系。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 一起來唱「二十四節氣」歌
    事實上,在正式上線之前,中國氣象局抖音號已經發了4條短視頻「試水」,抖友們熱情很高,已經有133.2萬個粉絲關注了!地球人都知道,抖音短視頻很火,但這組來自2018抖音大數據報告的數據可以幫你實實在在感受它到底有多火:——國內日活躍用戶數突破2.5億;國內月活躍用戶數突破5億。這是個大家都願意「記錄美好生活」的時代,以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為己任的氣象部門當然要來刷刷「存在感」!
  • 二十四節氣歌,藏著哪些看點
    如今,二十四節氣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蘊含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內涵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產生的?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完整的「節氣歌」是怎樣的「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
  • 二十四節氣歌裡藏著的知識
    蘊含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內涵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產生的?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期待節氣文化「再創造」 從古到今,隨著全球變暖、快速城市化的進行,節氣歌似乎有些「走調」,會出現節氣與氣候變化不對應的情況。比如,古時立春後花開雪融,但由於氣候變暖,如今在立春節氣到來之前便有此景。有人提出,「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社會還有應用價值嗎?
  • 南盤嶺社區:「二十四節氣歌」開唱啦
    原來是社區正在開展「童心童勵 趣味一夏」暑假公益藝修之我會唱「二十四節氣歌」主題活動。活動現場,孩子們唱完節氣歌,就開始製作各個節氣的擺臺。大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專注、投入地把自己畫好的圖案用膠棒粘到空白的擺臺上,這也是非常考驗小朋友耐心的過程。經過努力,大家都完成了讓自己滿意的作品。孩子們展示著自己的作品,臉上綻放著開心的笑容。
  • 二十四節氣有什麼用?簡單有效記住全部二十四個節氣的訣竅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一套時間曆法, 用來指導農耕活動,是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如果不百度,不看手機上日期同步的節氣,我們這一輩年輕人,能完全把二十四個節氣全部說出來的極少,那麼如何簡單、快速的知曉並記住二十四節氣?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些訣竅。
  • 反映氣象、民俗、農事的二十四節氣歌
    中國人應用二十四節氣安排農事和各種民俗活動,許多民眾都掌握二十四節氣的知識,各地都編出一些詩歌,或者是「順口溜」,幫助記憶、理解二十四節氣,形成了特定的民俗文化。二十四節氣歌就是這樣的產物。按照二十四節氣與月份的對應,每個月裡的兩個節氣,「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就是1-6月每個月第一個節氣交6日,第二個節氣交21日。「下半年是八廿三」,是說7-12月份前一個節氣交當月8日,第二個節氣交23日。「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一看就明白了。這是一首比較簡練的二十四節氣歌,還有比較詳細一點的。
  • 二十四個節氣 我們陪您一起走過(二十四節氣與洛陽)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晚報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資料圖片)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
  • 二十四節氣歌與民謠
    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    記得小時候記事時就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署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 今天驚蟄,您知道節氣為什麼有且恰有二十四個嗎
    節氣歌相信大家都會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四句話,每句以一個季節開頭,代表這個季節的四個節氣,共二十四個。今天驚蟄,就是節氣歌裡的第三個字「驚」。蟄是藏的意思,表示該冬眠的冬眠,該貓冬的貓冬。
  • 樂清民間音樂有好多《二十四節氣歌》,蘊藏智慧,寓教於樂長知識
    幫忙補補樂清民間「廿四節氣歌」殘缺的詞」,以樂清民間音樂收集調研的札記方式,記錄關於收集相關「二十四節氣」的事項。因殘缺的文稿出自陳友中老師的傳送,有關係他母親生前留下的口傳,我再次請教陳老師審查內容,也希望能求得更多研究線索,於是我便將文章傳給他看。當天晚上,他給就給我打電話,並發表了看法:
  • 二十四節氣歌知多少
    【每天一點小知識】——二十四節氣的劃分起源自黃河流域。在春秋時期,已經能夠運用圭(gui)表測日影的方法來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大節氣;後來,通過農業生產的活動,漸漸加以完善;到了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定了。
  • 還記得小時候的《九九歌》和《二十四節氣歌》嗎?
    從小時候的外婆家開始,在村子裡的皚皚白雪和冰湖上的嬉戲中,開始對那一首朗朗上口的《九九歌》,有了對冬天的初步定義。冬季也有很多節氣,尤其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 二十四節氣歌諺語賞析
    導語: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計十二個節十二個氣,即一個月之內有一節一氣。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諺語及其解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二十四節氣有關的諺語|二十四節氣天氣諺語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 齊齊哈爾市圖書館舉辦「二十四節氣」民俗公開課
    齊齊哈爾新聞網8月13日訊 (於群健)12日,市圖書館邀請我市文化講堂的王老師,為20對親子家庭現場講解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民俗公開課。活動開始前,王老師現場找到兩位小朋友為大家背誦二十四節氣歌,她們自信滿滿,將節氣歌熟練背誦出來,獲得大家鼓勵的掌聲。課上,王老師主要讓小朋友初步感知二十四節氣的來源、名稱和含義,了解古人制定和劃分二十四節氣的依據和方法,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用生動的動畫講述二十四節氣的來源和故事,讓大家在動畫中對二十四節氣有了一定的了解。
  • 最全的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
    二十四節氣的每一個,都有著生動而富有美感的名稱,也都有著各自豐富獨特的含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最全的二十四節氣含義介紹。  最全的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詳解:立春是什麼意思?而溼暖的天氣也很容易招來感冒、頭痛、鼻炎等疾病,注重健康的人們在這個節氣的時候都會特別注意天氣的變化和相關的養生工作。最全的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惑:驚蟄是什麼季節
  • 二十四節氣歌全文意思 臨沂大多數人不知道
    二十四節氣歌大家都會背,但是它每一句的意思大家都能看明白嗎?一起去試著解釋一下吧。   二十四節氣歌解釋:   春雨驚春清谷天(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夏滿芒夏暑相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處露秋寒霜降(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
  •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我國傳統上以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作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在西方國家,則以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為四季的開始,在時間上要比我國推遲一個半月),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