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你所不了解的一段悲慘歷史內

2020-12-04 文縣微視角

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屬於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俗稱為「千佛洞」。它的歷史可追述至前秦時期,歷經一千多年的興建,兩千年的歷史傳承。使得莫高窟成為世界上所存在的規模最為宏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並與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合稱為中國的四大石窟,久負盛名。

歷經幾千年的文化孕育,莫高窟盡顯中華民族的社會歷史,被國際上譽為「世界上最長的畫廊」、「牆壁上的博物館」,一部跨越千年的「形象歷史」展現在人類的眼前。而在近代的歷史上,莫高窟又遭遇了怎樣痛心事情,我們回首再現莫高窟那驚人的一幕。

清光緒年間(1900年),發現了震驚中外的著名藏經洞。不幸的是1907年,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來到敦煌藏經洞,以幫助王圓籙修繕道觀為由,騙取王道士進入藏經洞,用了兩百兩銀子,帶走了24箱寫本和5箱藝術品。而這些藏品大多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約有1.37萬件。因此你去大英博物館參觀,也不必驚嘆它的中國藝術品為何如此之多,那時因為都是從中國偷盜騙取過去的。

自從那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來了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來了日本探險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來了俄羅斯佛學家奧爾登寶,來了美國哈佛大學的蘭登·華爾納。他們的行徑如同強盜一般,擄掠了眾多中國的文化珍品,無不讓人惋惜。

敦煌莫高窟,如同歷史的遺書一般,,續寫了中華民族四世紀到十一世紀中國古代包羅萬象的政治、醫藥、軍事、經濟、文學民族、、史地、科技、宗教等各領域的精髓。

相關焦點

  • 敦煌舞的靈魂來源於敦煌莫高窟文化,是敦煌莫高窟文化的動態展現
    甘肅省敦煌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酒泉市所轄的敦煌縣級市,因其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中心,所以也被稱作「千佛洞」,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以及科技價值。敦煌莫高窟的修建自我國古代十六國時的前秦開始,一直持續到元朝時期,共有各類洞窟七百三十五個,窟內有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泥質彩塑兩千四百一十五尊,具有很高的價值。公元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明明都是莫高窟,為何敦煌莫高窟人滿為患,中原莫高窟卻無人問津
    說到莫高窟,相信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因為莫高窟在國內的知名度非常高,好像在小學課本上都出現過它的身影。但凡是對莫高窟有那麼一點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莫高窟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也藝術價值,哪怕對於整個世界來說,莫高窟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們一般情況下所說的莫高窟,一般都是指敦煌莫高窟。
  • 了解莫高窟的歷史變遷,更好地感悟敦煌的魅力
    莫高窟開鑿的時間是前秦十六國時期,根據歷史上《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書中記載,曾經有位僧人經過這座山,猛然發現有一處金光閃耀,好像有幾萬個佛者,於是就在那處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後來又有一個名叫法良的禪師也來到這個地方建洞修禪,並把這開鑿的洞窟叫做為「漠高窟」,因為這處洞窟在沙漠的高處才得此名的。後來又因為世人把「漠」與「莫」通用,所以便改名為莫高窟。
  • 敦煌莫高窟: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藝術地卻有過一段令人痛心的歷史
    關於這一點,錢穆先生在《東西文化之再探討》中寫道:「中國人虛心接受,抑且發揚光大,使流布中國之佛教哲理繼續精深化,而有青出於藍之譽,經歷600多年,到初唐盛時,印度佛教哲理完全中國化,消融和會與中國傳統文化之內,體現了中國人驚人的虛心了解與深細調和之偉大能力」。歷史證明,尊重文化,文化也會給予反饋。
  •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久遠的歷史,個個洞窟的介紹
    關於莫高窟的開建年代,在我國的史書中幾乎沒有什麼記載。只有到了唐代,才有一些關於莫高窟開建的資料,如巴黎圖書館藏敦煌文書殘文(P.2961)、莫高窟的碑文等。現在認定莫高窟在前秦建元二年(36年)由沙門樂樽開鑿第一窟,是依據武周聖曆元年(698年)立的「李君(克讓)莫高窟修佛龕碑」中文字記載而確定的。此碑簡稱「聖歷碑」、「李義碑」、「李克讓碑」。
  • 敦煌莫高窟是歷史唯美的遺留
    冬天淡季來臨時,進入莫高窟如同包場一般,可觀摩洞窟將增加至12個。同時,莫高窟還會開放特級洞窟預約,如果你覺得普通洞窟無法滿足你對莫高窟的熱愛,還可以現場預約多個特級石窟進行觀摩。現在去莫高窟,便能輕鬆獲得以上種種待遇。
  • 東方瑰寶敦煌莫高窟
    講解員說:自敦煌藏經洞的文物問世,一觸及到敦煌遺書,王圓籙是怎麼也繞不過去的一個人物。1900年道士王圓籙無意間打開了後來被列為17號窟的藏經洞,封存了近千年的歷史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敦煌的浩劫也由此而來。這些5-11世紀的古代文獻,吸引足了世界的目光。西方探險家來了,清廷的官員也來了。西方人用金錢、用謊言掠奪竊取了大批的文書。
  • 敦煌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行記
    莫高窟每去一次感受均有不同。歷史知識、佛學知識,僅講解員給你講解莫高窟石窟中壁畫、佛像的內容,就足以讓你去學習一陣子的。莫高窟內的壁畫嚴禁拍照,所以只能看到莫高窟外景。開始我不理解,後來才了解到,為了保護洞窟壁畫,敦煌研究院對每一個洞窟進行實時監測溫度、溼度、二氧化碳含量和空氣滲透率,一旦有害物質超標,洞窟會立刻關閉。
  • 都是莫高窟,為何敦煌莫高窟人滿為患,中原莫高窟卻無人問津
    說到莫高窟,我想大家都不知道,莫高窟在國內的知名度很高,所以好像在小學的教科書上出現了它的身影,莫高窟對莫高窟了解一點的人應該都知道,莫高窟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即使對整個世界來說,莫高窟也非常重要,莫煌一般指的是敦煌。
  • 帶你走進敦煌莫高窟
    帶你走進莫高窟。敦煌經歷了許多變遷、起伏,經歷了近5000年漫長而曲折的旅程。敦煌悠久歷史孕育的燦爛古代文化,使戈壁綠洲更加鬱鬱蔥蔥、生機勃勃,就像一塊鑲嵌在金色沙漠上的翡翠,更加美麗和燦爛。敦煌,一個神聖的名字。
  • 眼觀莫高窟外貌,《又見敦煌》觀莫高窟內在
    說到敦煌,相信所有人第一想到的一定是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話說它是世界上連續開鑿時間最長,現存洞窟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佛教石窟建築群......莫高窟因位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為什麼在荒涼的沙漠中有這麼龐大的石窟?是誰發現了它?是誰在這裡開鑿的第一個窟?它經歷了什麼成了今天的樣子?沉澱了厚重歷史的莫高窟----國之瑰寶,然而很多人在不了解莫高窟的前提下,貿然參觀會給它帶來不可恢復的破壞。
  • 榮新江丨敦煌城與莫高窟的歷史概觀
    敦煌市與敦煌石窟所在地三危山相對位置圖那麼,古代的敦煌和莫高窟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呢?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西端,在中國歷史上是個不大的城市,但由於她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擁有和其他普通的地方城市不一樣的歷史,使她曾經擁有著豐富多彩的東西方文化。
  • 藝術價值巨大的敦煌莫高窟,你究竟了解多少?
    回首中國的過往,不僅僅是有著很多的文化底蘊,許多的歷史文化傳承,因為這麼多的歷史文化啊,所以有很多外國人對中國有很多的嚮往,想要感受中國的魅力。在中國,不僅僅是文化的底蘊,對於藝術方面中國也是有很多的沉澱。
  • 敦煌莫高窟,觸摸歷史的滄涼
    ,莫高窟為敦煌北窟群。自藏經洞被王道士無意間發現以後,鮮為人知的莫高窟又一次回到人們的視野,還吸引了許多西方的考古學家及探險者,他們便開始以低廉的價格獲取大量珍貴的經書及壁畫。隨之而來的是對洞窟壁畫不同程度的竊取,及在戰亂中所遭受的各種損壞。近代有許多學者在這裡為之付出了青春和畢生的精力。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周恩來總理也下令保護敦煌, 從而更加重視了敦煌文化的發展。
  • 敦煌莫高窟的盛唐壁畫
    它解決了我們僅以文字記載來了解藝術的懸念,滿足了我們僅能從想像中去推測那些充滿競爭的時代氣氛。更重要的是這四百壁壁畫激情地、藝術形象地反映了8世紀時這條漫長而又動蕩的絲綢古道上,人類歷史艱辛的足跡和心靈顫動的餘波。
  • 甘肅省敦煌市,敦煌莫高窟的魅力到底在哪,看看就知道了
    敦煌莫高窟景區人滿為患 遊客走馬觀花敦煌莫高窟門票除了提前一個月預定,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買應急票,不過窟內的景觀真的是超級震撼,高大的佛像、殘缺有故事的壁畫,一進去你便有莫名又神秘的莊嚴感,還有解說員在旁解說,可漫步觀賞便了解莫高窟的歷史,如果你對歷史很感興趣的話,我建議提前一個月預定,會有不同的待遇,那麼你來過莫高窟嗎,你的感受又是怎麼樣了,歡迎在文章下方評論。
  • 甘肅敦煌莫高窟經久不衰,只因歷史悠久,網友:不止這些
    這裡有溫情、有故事、有你想去的遠方。在這裡就讓小王陪你一起用腳步來丈量這個世界!看天下奇觀,察各地風採,這期讓我們一起走進壯美敦煌。敦煌特色敦煌是我國甘肅省酒泉市的一個縣縣級市。因「敦煌壁畫和石窟"而聲名遠揚,了解一點歷史知識的走知道,敦煌是我國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敦煌就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順勢而生,其範圍涵蓋更廣,對經濟帶上的國家和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影響甚遠,也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 敦煌莫高窟講解:日本人對敦煌的特殊感情
    相比較而言,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自己不知道珍惜。敦煌直到1944年之前,都是當地民眾給養豬的地方。想起來都令人感到痛心。自己不知道珍惜,正如餘秋雨在《千年一嘆》中所寫:與其自己破壞掉,不如讓懂得欣賞她們的外人帶走吧。
  • 江青煽動紅衛兵:敦煌莫高窟是精神鴉片
    這幾種類型,一般都可稱為「歷史選擇主義」,而後面兩種類型,則可稱為「歷史塗改主義」。 筆者參加過一次敦煌採風活動,對照現場參觀的印象,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在莫高窟文物流失的問題上,我們的歷史記錄與史實同樣存在著偏差。
  • 你了解敦煌嘛?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牆上,寫著這樣一段話。,不分晝夜地趴在洞窟內冰冷的地面上趕製壁畫摹本,在二十幾米高的加固危崖的腳手架上指導施工……是他們,經歷風沙和寒暑、忍受苦鹹的水和冰冷的洞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