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同情為何物——讀《無處安放的同情》

2020-09-05 祿和書話

《無處安放的同情》一定程度走紅,與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有關。

武漢一疫,讓全球化形態下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群,展現出多種多樣的反映:有馬上行動送來救援物資的,有空喊口號不見行動的,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有煽風點火藉機生事的,有見風使舵察言觀色的 ……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這種博愛的表述,倒是適用於當今信息發達的地球村,但「四海之內皆兄弟」式的同情究竟有多大的力度呢?德國作家漢寧·裡德2004年完成的《無處安放的同情》一書,以「關於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實驗」為副題,對18世紀以降歐美哲學家有關道德的論述進行了解讀,於針鋒相對的觀點對戰中,探尋同情心的邊界與價值。2020年1月在中國出版後,迅速多次加印,成為新冠疫情爆發初期一個圖書熱點。

書影

此書的主角是盧梭和狄德羅,一對曾經的密友和反目後的論敵。加入戰團的,陣容十分豪華:巴爾扎克、伏爾泰、亞當·斯密、弗洛伊德、大衛·休謨、託克維爾、帕斯卡爾、孟德斯鳩……當然,這個「戰團」並非同時代人的直接較量,而是此書作者漢寧·裡德吹響了集結號,把不同時代的觀點集合到一處,對人類的同情心進行了近乎無情的解剖。

《無處安放的同情》內容無須過多介紹,只要把書中提到的幾個哲學意向拎出來,即可明了本書主題和焦點所在。

——殺死滿大人。巴爾扎克在《高老頭》一書中,借主人公之口提出了一個假設 :「如果在巴黎不動窩,單憑意念便能殺掉一個中國的滿大人而發財,他們幹不幹?」馬爾扎克把這個假設安到了盧梭的身上,其實它屬於巴爾扎克的原創。「滿大人」是當時法國人對清朝官員的代稱,躺槍一般成為歐洲思想家們熱烈討論的對象。這個意向指涉的人性是:當面臨犧牲一個遙遠陌生人的性命,取得大筆財產或利益的決擇時,你的同情能起多大作用?

——殘暴的思考者。狄德羅在《百科全書》的《自然權利》一文中,設計了一個自私的巨人,在不為人知、不受懲罰的前提下,巨人為了自保,不惜毀滅一部分人,極端情況下不惜毀滅全人類。狄德羅將這個不憚於任何暴力的自然人稱為「殘暴的思考者」。

——塞住雙耳的哲學家。這個意向出自盧梭,也有人認為是狄德羅摻到盧梭著作的。說的是一個哲學家正坐在屋中,思考著人類幸福、道德的宏大主題,這時,窗外傳來被謀殺者的慘叫聲。哲學家斟酌之後,決定不予理睬,繼續思考人類幸福的問題,眼前的不幸不能打動他。

——富有人性的倫敦人。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假設一場地震吞沒遙遠的中國(又是中國),一個富有人性的倫敦人會「表示深切的憂傷」,但很快會轉化為對世態炎涼和人生無常的一般感慨,並懷著絕對的安全感呼呼大睡。亞當·斯密的假設進一步向縱深挺進,倘若富有人性的倫敦人明天要失去一個小指,那今晚他就會寢食難安。

——愛爾蘭房客。盧梭在《關於戲劇演出給達朗貝爾的信》中,假設一個愛爾蘭房客,在房子著火時無動於衷,聲稱「著火與我有什麼相干?我不是房主,我是房客」。當火燒到身上,他才跳起來大喊大叫,認識到雖然房子不屬於自己,但有時也需要關心。

由哲學家們這些假設的橋段,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一是同情心是人類比較普遍的情感,無論身邊還是遠方的災難和痛苦,都會引發同情之心;二是同情因距離的遙遠和人員的陌生而變得一般化、形式化。三是同情與自利相比分量極輕,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會不惜犧牲他人。你或許會說,這些認識太水啦,盡人皆知,只是不如哲學家說得那麼到位罷了。此話有理,但西哲從18世紀開始就「同情」進行的討論,在深挖人性的過程中,能讓人類反醒自身,在社會規範與自然人性之間尋求著微妙的平衡。這很難,如同走在平衡木上,左搖右晃,蹣跚前行,恰如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

有關同情的道德困境,並非只存在於哲學家的假設橋段,現實的拷問時時向人類逼近。譯者周雨霏在《譯者序》中,以2015年9月敘利亞男孩伏屍海灘的照片為例,指出歐洲在難民潮中面對的道德、政治、安全危機。在現實的考驗面前,博愛、同情的普世觀念,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灰色的理論在常青的現實面前,總會顯出灰頭土臉的無奈表情。

那麼,這些有關同情的深刻討論有沒有價值呢?漢寧·裡德在本書扉頁上題辭: 「本書系純粹理論探討,於實際生活毫無指導意義,謹啟。」這是一種冷酷的幽默,聽著挺拽的。

而盧梭和狄德羅們曾經熱熱鬧鬧討論過的同情,如風中塵埃,飄飄搖搖,終究無處安放。

那麼,還是把視點放小,聽聽汪峰的《無處安放》吧!

相關焦點

  • 周雨霏讀《無處安放的同情》|十八世紀道德哲學中的倫理實驗
    《無處安放的同情:關於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實驗》,[德]漢寧·裡德著,周雨霏譯,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即出,220頁,58.00元「在每個周五的下午,當我到了咖啡店時,漢寧·裡德(Henning Ritter)總是已經在那兒了。我在門口稍作逗留,好仔細觀察他。
  • 無處安放的同情(上)
    只有基於上述預設,我們才能理解,為何政客們會為了幾百年前的罪行(譬如奴隸貿易)向受害者在世的後代們謝罪。想要滿足同情心衍生出的包羅萬象的要求,困難是顯而易 見的一人們必須成為深諳憐憫之道的高手,才能應對不斷擴展的道德對象。在歷史上,人們已經利用文學、戲劇和繪畫作品作為輔助手段。今天的媒介手段更是數不勝數,讓人們仿佛能近距離感受遙遠處的不幸,尤其是通過攝影、影視及電視作品。
  • 人文|《無處安放的同情》與漢寧·裡德:十八世紀的道德倫理實驗
    有時我個人又認為這就是一種無處安放的同情,它是脆弱的,泛濫的。我記得我曾經看過這樣的一段話:任何看似高尚的同情心,如果無法與受害者的具體行為建立聯繫,就僅僅是一種「矯揉造作的悲痛」而已。當然,我是不知道矯揉造作在這裡是否為一個褒義詞了。可是,我們常常忘記自己的同情心也同樣需要被滿足。
  • 富有同情心的我們,是否只聽到了「遠方的哭聲」 | 在線讀書沙龍《無處安放的同情:關於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實驗》
    ——盧梭在《無處安放的同情:關於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實驗》這部卓越的作品中,德國著名作家、萊比錫圖書獎得主漢寧•裡德探討了人類責任心能夠觸及的邊界。在一篇篇散文中,裡德尋找了關於人類道德前途不確定性的起源。
  • 「恨人間情是何物」與「問世間情為何物」
    金庸引用的版本是「問世間情為何物」,其實這首詞的第一句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恨人間情是何物」。這兩個版本到底哪個更接近元好問的原作,一直以來都沒有統一的答案。為了弄明白這件事的來龍去脈,還是看看整首詞的意思。元好問在創作時寫了一個小序,介紹了創作背景。他在乙丑年前往并州參加考試,路上遇到了一個獵人,獵人捕獲一隻大雁。大雁體型碩大,成年的大雁展開雙翅大概有一米多寬。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是什麼意思?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兩句並非原文,而是後人在傳唱的時候進行了修改。改動之後,上下句皆為七字,格式上對稱,讓人以為是詩句。同時在下句中增添了「人」字,明確了詩句感嘆的主體為人,意思就是「這世間的感情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啊,讓人捨生忘死,海誓山盟。」其實原文不是這樣的,原文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出自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 李莫愁最喜歡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是誰寫的?
    她每次殺完人,總會留下一句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相信這句話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了。它不是金庸的原創,作者是金代詩人、文學家元好問。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 一首詞有兩個版本,「恨人間情是何物」與「問世間情為何物」
    金庸引用的版本是「問世間情為何物」,其實這首詞的第一句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恨人間情是何物」。這兩個版本到底哪個更接近元好問的原作,一直以來都沒有統一的答案。為了弄明白這件事的來龍去脈,還是看看整首詞的意思。元好問在創作時寫了一個小序,介紹了創作背景。他在乙丑年前往并州參加考試,路上遇到了一個獵人,獵人捕獲一隻大雁。
  • 元好問此《摸魚兒》,為經典中的經典,問世間情為何物,千山暮雪
    年僅十六歲的元好問,在赴試途中,無意中聽聞了一對大雁至情至烈的愛情故事,心中震撼感慨,他為那對大雁建墓合葬,並在多次修改後,作成這首千古名作《摸魚兒》,借大雁故事,問世間情為何物。《摸魚兒·雁丘詞》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描寫的不是戀人也不是鴛鴦,竟是他
    後來聽到她萬年不變的口頭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慢慢感覺她也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物。而這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也從此成為痴男怨女們掛在嘴邊的靈魂拷問。問情名句不寫人。總以為,問情的文章,都是寫人的,再也就是「只慕鴛鴦不慕仙」之類的,以鴛鴦喻人的句子。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盤點古詩詞中的愛情金句及其背後的故事(一)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句話相信大部分的中國人都非常熟悉。因為在許多小說、影視劇、流行歌曲中這句話被廣泛而頻繁的引用,教人想不熟悉都難。而且這句話實在太能引起人的共鳴了,但凡是有情者讀到這句話無不被其深深感動。人生天地間,誰也逃不開一個情字,正如湯顯祖在《牡丹亭 題詞》中所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 問世間情為何物描寫的是 問世間情為何物的意思螞蟻莊園答案[多圖]
    問世間情為何物描寫的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的意思?螞蟻莊園今天12.16的題目就是關於這首詞,那麼平時大家口中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是什麼意思呢?最初指的是什麼?那同學們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這句詞到底講的什麼東西,一起來看看螞蟻莊園今天的正確答案是什麼!
  • 問世間情為何物描寫的是?問世間情為何物什麼意思?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問世間情為何物描寫的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的意思?螞蟻莊園今天12.16的題目就是關於這首詞,那麼平時大家口中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是什麼意思呢?最初指的是什麼?那同學們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這句詞到底講的什麼東西,一起來看看螞蟻莊園今天的正確答案是什麼!
  • 豐子愷:美與同情
    普通人的同情只能及於同類的人,或至多及於動物;但藝術家的同情非常深廣,與天地造化之心同樣深廣,能普及於有情、非有情的一切物類。 我次日到高中藝術科上課,就對她們作這樣的一番講話:世間的物有各種方面,各人所見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樹,在博物家,在園丁,在木匠,在畫家,所見各人不同。博物家見其性狀,園丁見其生息,木匠見其材料,畫家見其姿態。
  • 讀元好問《雁丘詞》: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雁丘詞》金: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以前經常引用「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其實對元好問這首詞的全文和寫作背景並不是很熟悉,直到今天了解完寫作前的故事,再細細讀來,才感覺正真讀懂了它。
  • 問世間情為何物……你相信這話出自十六歲才子之手嗎?絕對的情種
    而與這些愛情觀相關的古詩詞句子,最著名的要數「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兩句被編進了一首叫《梅花三弄》流行歌曲裡面。很多人都會唱這首歌,痴男怨女們更是深深地被這兩句打動,以之為愛情座右銘。那到底是誰寫出了這麼引人入勝的痴情名句呢?這兩句源出於元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的一首詞《摸魚兒. 雁丘詞》。
  • 【豐子愷】美與同情
    普通人的同情只能及於同類的人,或至多及於動物;但藝術家的同情非常深廣,與天地造化之心同樣深廣,能普及於有情、非有情的一切物類。    我次日到高中藝術科上課,就對她們作這樣的一番講話:    世間的物有各種方面,各人所見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樹,在博物家,在園丁,在木匠,在畫家,所見各人不同。
  • 《下一站江湖》問世間情為何物答案介紹
    導 讀 在下一站江湖的杭州書院中,準備了各種類型的題目,大家面對這些題目的時候不是一下就能知道答案了呢?比如:問世間情為何物?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 問世間情為何物,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這世間,功名利祿可以拋卻,世事紛擾可以不想,唯情之一字難捨、難忘! 很慶幸,這輩子與你有緣,相逢在那一段舊時光中,並在那一段舊時光中與你深深相眷,留下了回味一生的念想。 人世間有一種愛,是根植於靈魂深處的固執,縱然無緣相守,也會想念一生;即便不能相見,也會深愛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