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茅獎作家短經典》出版!
薈萃中篇、短篇、散文:
讀懂「茅獎」作家。
全套21本,
呈現中國作家的頂級陣容
是了解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必讀書
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高獎「茅盾文學獎」,自一九八一年設立迄今,已近四十年,獲獎作家近五十位,在讀者中影響巨大。他們大多在文壇耕耘多年,除了長篇小說之外,在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散文等「短」體裁領域的創作也是成就斐然,名篇佳作迭出。
比如王蒙、張潔、宗璞、阿來、李國文的散文,賈平凹、蘇童的短篇小說,畢飛宇、遲子建、李洱、徐則臣的中篇小說等等。
(吳波翻拍莫言籤名)
記者獲悉,在所有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中,人民文學出版社所佔的比例接近百分之四十,幾乎所有的獲獎作家都曾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作品。1998年春天,人文社出版了「茅盾文學獎獲獎書系」11種,2004年改版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擴充到37種。
2013年,出版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短經典」16種,這次改版,擴充到了21種。增添了第九屆和第十屆的獲獎作家,原來一些作家的篇目也有所增加。
(吳波翻拍)
出版方談及出版思路表示:「從長篇小說到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散文,從作品到人,呈現作家創作的綜合實力,全面展現作家的創作實績、藝術品位和思想內涵。」
而兼顧藝術的和文學史的標準,則是我們遴選這套「短經典」堅持的原則。每一本書,都以作家的一篇散文標題作為書名,同時,都收錄了作家的獲獎答謝詞。
對作家而言,長篇小說的體量一方面考驗作家的寫作耐力,對結構布局、矛盾衝突和人物塑造的要求更全面,對認識生活的寬度和深度的綜合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它巨大的包容度也給作家留下了輾轉騰挪的空間,它甚至允許旁逸斜出,允許枝蔓橫生。
短篇小說則不同,在有限的空間內,它需要靈光閃現,需要出奇制勝,需要一擊即中。介於中間的中篇小說,是中國獨有的體裁,五到十三萬字的特殊形制,讓它更有包容度、更有吸引力。而散文,作為中國文學中傳統最為深厚的文體之一,一直吸引著當代作家的注意。
(吳波翻拍)
新書發布會上,著名評論家潘凱雄對此書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套書的編選立意非常新,編選方式非常全面立體,設計也非常小巧精美。對廣大文學愛好者更立體完整地了解茅獎作家的創作發展軌跡和在各個不同門類的藝術特點,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而著名評論家賀紹俊更是直言「這套書相當於給茅盾文學獎頒發的質量鑑定書」他認為,相對於長篇小說更追求故事性的特點,中短篇作品更能判斷一個作家在文學藝術性上的成就。「短篇小說講一個片斷、一種情緒、一種生活的局部的體驗,要把它組織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文本去感染讀者,這需要很深的藝術功力。」所以這部匯聚了中國頂級作家「短經典」的叢書非常值得閱讀。
(吳波翻拍)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李洱也談了自己對「短經典」的獨到理解。他本人更喜歡閱讀中短篇作品,因為中短篇作品更容易暴露作家的性情,更純粹,有助於更好地了解一位作者。另外,李洱還說到,對於一個作家的創作而言,一定要經歷從短篇到中篇再到長篇的過程,這是作家生活世界不斷打開的過程,這之後才能構建一個自己的世界。
相信,這套書能讓讀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最高水準、最高的成就。在這個過程中,普通的讀者從中可以讀出很多很豐富的小故事,生活的小片斷,而專業的讀者從中可能體會到很多創作上的技法、技巧。正因這套叢書可以從各個角度去閱讀,作家李洱在活動最後也說「自己會去買它」。
附全套書書目:
(吳波翻拍)
1.《靈魂之舞》阿來
2.《我那風姿綽約的夜晚》張潔
3.《大樹還小》劉醒龍
4.《寒夜生花》遲子建
5.《唐朝的天空》李國文
6.《品咂時光的聲音》張煒
7.《釋疑者》陳忠實
8.《向右看齊》徐貴祥
9.《麥田物語》王安憶
10.《地上有草》周大新
11.《醉裡挑燈看劍》熊召政
12.《螢火》宗璞
13.《青春和病》畢飛宇
14.《紅狐》賈平凹
15.《離我們很近》李佩甫
16.《忘卻的魅力》王蒙
17.《蒼老的愛情》蘇童
18.《在西去的列車上》梁曉聲
19.《你或許看到過日出》徐懷中
20.《在水陸之間,在現代邊緣》徐則臣
21.《它來到我們中間尋找騎手》李洱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亞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