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20-12-12 百家號

散曲興起於金元、興盤於元明,以它豐富的題材、清新的風格、開闊的意境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散曲哺育和造就了三代散曲作家。在元、明、清三代六百多年中,曲壇上湧現出了眾多成就斐然的曲家。據初步統計,元、明、清的散曲作家近八百人。

散曲的靈活本色、自然清新的風格,給作家們展現才情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作家們在曲的王國裡暢遊,而登堂入室。元代是散曲這種新詩體最有光彩的時期,湧現了燦若群星的散曲作家群,其中有被明清作家奉為本色、放逸宗師的馬致遠和馮子振、貫雲石、張養浩、鍾嗣成、劉庭信等豪放派作家也有以清麗典雅備受後代作家推崇的張可久、喬吉和包括關漢卿白樸、盧摯、徐再思、周德清等清麗派作家。

明代散曲以不衰的勢頭在文壇閃耀強烈的光採。散曲作家有承繼了元代豪放派傳統的康海、王九思、李開先、常倫、馮惟敏;有繼承元代清麗派作風的王磬、金鑾,楊慎、唐寅、陳鐸。明代末年,南曲興盛,出現了梁辰魚、沈瓛等南曲作家。清代三百年間,涉足散曲創作的作家有三百餘人,數量上超過前代,朱尊、吳錫麟、沈謙、厲鶚、許光治、徐大椿、趙善慶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其它文學體裁上成就卓越的作家如《長生殿》作者洪升、《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也都有散曲作品。

散曲作為一種合樂的詩歌形式,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盛行著。從元散曲興起,在元、明、清三代六百多年的歌壇上,都是以唱曲為主要的演唱形式的。散曲的演唱者主要是歌妓,秦樓楚館、舞榭歌臺以及達官貴人的府第是演唱的主要場所。朱尊《日下舊聞》載:「武宗嘗於中秋夜,與諸嬪妃泛月禁苑太液池中,開宴張樂,令宮女技羅曳毅。前為八展舞,歌可久一半兒詞雲,極歡而罷。」

帝王之家,猶以散曲娛樂助興,文人騷客,伴著酒詩生涯,就更離不開唱曲。張可久有一首〔越調·賽兒令):「縴手瓊瓊,嬌語鶯鶯,睡起對銀箏。…淺斟白玉杯,低唱紫雲亭。輕,彈一曲賣花聲。」秦樓歌館,是散曲演唱的中心之一。《金瓶梅詞話》中關於演唱散曲的描寫很多,如第十一回李桂姐所唱《駐馬聽》即是。

《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寫寶玉、馮紫英、雲兒唱曲飲酒,賈寶玉所唱曲子,即是散曲在那時流行的反映:「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紗窗風兩黃昏後,忘不了新愁與舊愁,咽不下玉粒金蓴噎滿喉,照不見菱花鏡裡形容瘦。展不開的眉頭,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由此可見,唱曲在元明清三代人們的生活中尤其是娛樂生活中佔著重要地位。

散曲也影響著當時及後代民間歌謠及民間曲藝的創作。散曲是從民歌俚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發展成熟是在文人染指並注入了文學色彩之後。散曲創作手法的鋪陳白描,句法上的可以加襯字,多種對仗手法的運用等藝術特色,反過來又影響了後代民歌及民間曲藝。

作為可以合樂的詩歌,散曲正字、襯字配合使用,突破字數的限制,自由靈活的演唱的特點也影響了同為演唱藝術的民間曲藝。南方的評弾、本魚書,北方的大鼓、子弟書等,都從散曲中借鑑了藝術手法,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

相關焦點

  • 漢儒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在春秋戰國這個中國思想發展的黃金時期,最大的特點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雖然儒家也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但儒家並非處於一家獨大的狀況。前面說過,儒家與法家處於水火不容的對立狀態,秦國奉行法家,當秦國強大一統六國之後,儒家就遭遇到最重大的打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大家熟知的「焚書坑儒」。
  •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幾十年的政治教學實踐中,孔子及其弟子逐漸形成了一個頗具影響的學派,這就是儒家學派。孔子信天命而疑鬼神,他認為人在天命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做什麼事都有命在起作用,如果得罪了天,那麼連祈禱都沒地方祈禱了。但對鬼神卻持懷疑態度,敬而遠之。他的弟子季路問他事鬼神的問題,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問他死的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 元代散曲--產生--發展
    元代散曲是我國的文化遺產之一,可是好像大家都不太了解散曲。散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勃起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新體詩,它產生於金、元統治下的北方民間,而在元代達到高峰。而散曲既繼承了詩詞的一些優長,又有著新的創造,並保存著民間便曲的活潑特色,這就使它很自然地代替詞而發展起來。散曲的勃興,與外族音樂的輸入也有密切關係。金、元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把他們那種祖獷的樂曲也帶了進來,從而引起人們的興趣。
  • 歷史那些事,金聖歎是文學批評家,對後世小說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他評點《水滸傳》,對小說理論批評的發展和提高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對後世小說創作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金聖歎(1608年一1661年),原名張採,字若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金聖歎這位文學批評家消失於人世,但他評點《水滸傳》留下的文學理論,一直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 《毛詩序》對後世詩學傳統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與先秦時代就已產生的「詩言志」的觀點一脈相承。我們從中可以進一步認識到,《毛詩序》出於漢儒之手,與儒家的整個思想體系是融洽的,因而「詩言志」正逐漸被納人到這一體系中而被經學化。不僅如此,《毛詩序》進一步提出「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觀點,比較「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的表述,在這裡「志」與「情」的關係與內涵雖然沒有得到明確的說明,但《毛詩序》認為它們是可以統一的。
  • 初唐影響後世頗為深遠的一首詩
    這首詩的直譯的意思是:見不到往昔招賢的明君,看不到後世求才的明君。天高遠而深邃,地蒼蒼茫茫,獨自憑弔,我不僅眼淚縱橫!因為,這首詩對後世影響是頗為深遠的。後世的楊慎《升庵詩話》:其辭簡質,有漢魏之風。黃周星《唐詩快》卷二: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為什麼會有如此之聲譽哪。
  • 宋朝和文藝復興,中西方藝術的雙峰,對後世藝術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而文藝復興在西方的歷史進程中,也是一個閃光點,同樣在繪畫、文學、建築等多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在每個方面也都有出色的人才,以及著名的作品流傳後世。宋朝和文藝復興,可謂是中西方文化藝術史上的雙峰。
  • 宋之問最經典的5首詩,內含流傳千古的名句,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宋之問最經典的5首詩,內含流傳千古的名句,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1、《寒食還陸渾別業》   宋之問   洛陽城裡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   旦別河橋楊柳風,夕臥伊川桃李月。
  • 王安石變法雖然不成功,但是仍舊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可以說僅僅從王安石實行的各種各樣對於變法影響深遠的政治制度來看。王安石的思想無疑是非常超前的,甚至可以開玩笑的來說,王安石其實更像是從現代穿越過去的人物。畢竟根據他所學的經濟學知識來看它遠超當時社會所有人,這當然是王安石變法最大的優點,同時也是最大的缺點。但可能有人不理解小編為什麼會這麼說?優點是它有利於通過政府對市場進行幹預,從而增加社會的財富。
  • 屈原:出身貴族卻能體會百姓之苦,他的經歷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
    屈原:出身貴族卻能體會百姓之苦,他的經歷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說到端午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能吃粽子了,能看賽龍舟了,但是小編首先想到的卻是這個節日的開創者,中國古代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他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個詩人,屈原出身在貴族但是卻能體會百姓之苦,而他這一生的經歷對後世產生了很深遠的一個影響。
  • 發展趨於完美的宋詞,為何在元代會被散曲取代?
    但是人們難免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在之前朝代發展至巔峰的文學體裁為什麼會在朝代更替之後陷入衰落呢?,但是後世的文人們在提到散曲的時候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和那段被外族統治的歷史聯繫起來,這樣的歷史背景讓元散曲成為了民族矛盾的象徵。
  • 唐宋茶詩源遠流長,膾炙人口,其中的哲理意趣對後世影響深遠
    唐宋茶詩源遠流長,膾炙人口,其中的哲理意趣對後世影響深遠由於唐宋社會背景的差異,以及文人心態和審美立場的變化,唐宋茶詩在美學和哲理上呈現出不同的現象和意義:唐代文人開始動筆寫茶詩的原因,是文人們在追求建功立業的同時,難免會產生種種對現實的失望,由此產生失落之感,這時,生於深山幽谷中的茶因具有不入俗塵的品質被文人們所認可而成為其精神的寄託。
  • 元代散曲巨擘張養浩
    元代文學藝術的代表是元曲,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分屬不同的文學體裁,然而都採用北曲為演唱形式,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後來形成了如今流派紛呈的地方戲曲。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單元,源自唐代的酒令,小令調短字少,單獨成曲,也有由同題同調的數支小令組成的聯章體;套數,又稱「套曲」、「散套」、「大令」,是從唐宋大曲、宋金諸宮調發展而來,由同一宮調的若干首曲牌聯綴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韻,通常在結尾部分還有〔尾聲〕。
  • 褚遂良的楷書對後世書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褚遂良是繼歐、虞之後與他們鼎足而立的初唐楷書三大家之一,他處在唐代楷書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地位,開創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褚體。從初唐武德、貞觀及永徽三朝的的傳世碑刻作品來分析,不難發現,褚遂良楷書風格的影響並不單單是從其書法成熟期的《雁塔聖教序》的刻立才產生的,而是在其前期作品《孟法師碑》刻立前後就已經產生,由此,褚遂良成為時代書風的引領者,他的作品也成為了初唐前期碑刻中的鮮明標誌。
  • 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的《詩經》,在文學史上有怎樣的地位和影響
    《詩經》出現在二千五百年前,在中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第一,《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和人民性,對後世詩歌的發展起了巨大的基石作用和推動作用。前面已經提到,《詩經》中的民歌及某些貴族諷刺詩都比較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具有明顯的現實主義精神和人民性。這些都成為後世詩人學習的範例。
  • 他是治水能手,主編的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在光學上也有傑出貢獻
    劉秉忠極其精通天文學,而這些天文學知識對郭守敬產生了深遠影響。後來劉秉忠離開邢臺,前往忽必烈手下任職,臨走前將郭守敬介紹給他另一個學生張文謙,郭守敬則留在家鄉,一直刻苦學習。後世將郭守敬治水的經驗總結起來,發現原因也很簡單,唯有三點,一是郭守敬博學多識,將書本知識靈活運用,二是他敢於實踐,絕不紙上談兵,三是他執著進取,在郭守敬眼中,沒有修不好的渠,只有不用功的修渠者。而這三點,其實很多人都做不到,郭守敬能在水利方面有如此大成就,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 這一首唐詩,內含流傳千古的名句,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這首詩對後世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詞》云:「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其中就有劉希夷這首詩的影子。
  • 三國時期蜀國農業最為發達,其對後世農業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三國時期蜀國的農業發展通過改進與普及農用器具、完善水利灌溉等系列措施不僅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而且對農業生產的持續性發展,甚至是蜀國地區的經濟結構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繼而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四川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其名飽含了水豐土肥、物產多樣的意義。
  • 《紅樓夢》:一部殘缺的文藝作品,對後世的影響卻一代比一代深遠
    因此,紅樓夢自從問世以來,對後世的影響從來沒有停止。不管它作為「禁書」,還是被推為名著之首,它一直這樣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那麼紅樓夢究竟有什麼魅力,可以對後世如此影響深遠呢?這種魅力或許是紅樓夢可以經久不衰,甚至對後世的影響一代比一代深遠的最重要的原因。
  • 作為封建社會文學的一個高峰,《水滸傳》產生了什麼深遠影響?
    《水滸傳》流傳於世後,對當時和後世發生了巨大的影響,如同一壇深藏於地下的醇香的陳年老酒,藏之彌久,醇味彌香。《水滸傳》版紀念郵票更惡毒的是,在道光六年( 公元1826年),封建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俞萬春寫了一部反動小說《蕩寇志》想以此抵制《水滸傳》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