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鍾帆 攝影報導)如果說街道、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是一座城市的「面子」,那麼居民小區、院落便是城市的「裡子」,是離老百姓最近的地方。8月8日,全國第一個院落層級的大聯動家空間自治服務雲平臺和第一個院落協商自治服務互動系統在成都市成華區青龍街區致強社區上線測試,為在院落內打造「街坊家空間」,打通了便民服務居民「最後100米」奠定了基礎。
該社區旨在以此智能化方式,探索將傳統社區打造成「可感知、安全、自治、便利」的智慧社區的新路子。據介紹,這是民政部社區公共服務大數據工程重點研究課題項目第一次落地實踐應用,也是成都市實施社區發展治理工作以來第一次以社區自治服務信息化為支撐,探索小街坊治理、「街坊家空間」服務,促進老舊社區現代化的一次創新實踐。
構建院落雲平臺
打造「街坊家空間」信息化系統平臺
和很多老舊社區一樣,致強社區由於缺乏專業物管信息化平臺,導致公共區域視頻監控基本無法儲存,給社會治安管理造成了諸多不便。對此,成華區與科研機構合作積極探索利用電子科技大學的數字有機體、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化新技術努力破解了這一難題。
「打造『街坊家空間』需要解決院落層面的機房等配套設施問題,對於一般社區來說難度較大,很難實現社區自治、社會治理和生活服務在院落層面互動融合。」成都市經濟信息中心(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雲介紹說,今年4月,按照民政部社區公共服務大數據云架構體系構建思路,成華區青龍街道等有關單位與電子科技大學8010實驗室和四川智匯雲馳社區數據中心合作,積極探索依託成華區大聯動中心、成都信息港等單位的中心機房+社區門衛室等現有伺服器、交換機的方式,探索構建院落層級的自治服務互動雲平臺——大聯動家空間智慧社區雲霧平臺,為打通豫府新街坊鄰裡中心各功能室,打造院落「街坊家空間」家門口服務站,促進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志願服務、商業服務等有機融合提供了硬體環境。
「有了院落雲服務平臺,我們其他社區都不用再重複建設標準的數據機房了。下一步還將促進智慧街區治理服務視頻化,社區發展治理數據化。」青龍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王光英如是說,這是按照成華區社區發展治理「五大行動計劃」的總體要求,不但創新政產學研用機制,以社區自治服務信息化為支撐,探索小街坊治理、促進老舊社區現代化的一次創新實踐。
「由於在致強社區是第一次實踐,我們先期配置了3臺伺服器,通過搭載數字有機體技術,構成了最簡約的院落雲平臺。隨著院落層級的「支線伺服器」的不斷增加,將形成分布均勻、負載均衡的『雲霧平臺』。」四川創新社會發展與管理研究院副院長覃曉春介紹,該「雲霧平臺」將為院落自治服務大數據存儲、挖掘、利用提供支撐,同時為進一步集成「街長助理·百姓城管」等應用系統,實現街區治理服務視頻化、社區治理數據化奠定雲服務基礎。
研發院落自治服務互動系統
讓居民回到「街坊」在線協商議事新常態
作為典型的農村拆遷安置社區,致強社區遺留問題多、安置居民多、矛盾訴求多。如何進一步拓寬居民溝通渠道,提升居民「主人翁」意識?青龍街道辦事處發揮政產學研用機制的資源整合作用,與四川創新社會發展與管理研究院、重慶大學、四川智匯雲馳社區數據中心、四川虹信軟體等科研機構合作,不斷升華「濱海家園2.0」院落協商自治服務互動系統的升級與應用,著力打造「街坊」時代的協商議事新機制。
記者在現場看到,「濱海家園2.0」院落協商組織服務系統主要在移動端(iPad或手機)上使用,設置了信息上報、社區資訊、一鍵求助、項目公示、積分商城、院落基金等多項自助服務功能,由院落自治小組成員、樓棟長、社區志願者、社會組織負責人輪流值守。下一步,該系統將開通微信公眾號登錄。「前幾天,我剛在上面反應了個小區環境的問題。」65歲的李陽瓊是致強社區青秀城小區的居民,因為熱心社區事務,被推選為了該小區居民小組長。「我們每天都會在附近的幾個小區巡邏,以前大家每周開一次會,反應下這周小區裡發生的事情,如今有了『濱海家園2.0』院落自治服務互動系統,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上傳信息,解決問題更加快捷。」李陽瓊說。
「利用這個信息化平臺,我們還建立了樓棟朋友圈、趣味社團朋友圈。」在青龍街道黨工委書記羅幼琴看來,院落自治服務互動系統不僅提升了居民的參與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老百姓的怨氣、訴求。數據顯示,自致強社區「濱海家園」院落協商自治服務系統投用以來,青龍街道居民參與率同比去年提升47%;轄區接110報違法犯罪原始總警情下降5.5%,其中致強社區同比去年下降8.5%。「社區服務智慧化、街區治理智能化,將不斷提升轄區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水平。」羅幼琴介紹,青龍街道人居環境得到改善以來,轄區的投資項目也逐漸多了起來。據她透露,其中新浪動漫將在青龍街道打造動漫主題街區,預計10月開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