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最神秘的一個國家,也就是樓蘭了。從古至今,樓蘭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留下了大量神秘的符號,吸引著一代又一代文人為此著迷。樓蘭是古絲綢之路上一個強悍的小國,早在公元前許多年就已經存在,一度十分繁榮。可是在公元三世紀以後,樓蘭國卻神秘地消失了,樓蘭王國的親王和它旁邊的羅布泊一起成了一個巨大的謎。在漢朝以前,中原人根本不知道存在這樣一個神秘的古國。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第一次將樓蘭帶入了中原人們的視野。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樓蘭古城成了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繁榮的商業為樓蘭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使樓蘭人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中原的商品和文化也借著絲綢之路傳入樓蘭,給樓蘭帶來了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樓蘭此時已經成了西域的樂土,沙漠裡的天堂。但是西漢王朝不可避免的衰落了,中原群雄開始混戰不休,無暇顧及西域,樓蘭也漸漸與中原失去聯繫。公元四百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時,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誌。一九八八年,中國和日本組織了一支聯合探險隊,前往靜謐的沙漠中的樓蘭遺址,目的是解開這個神秘古國消失之謎。遭受風沙侵襲的佛塔、房舍、牆壁和日常用具等,在星空下展現了往昔的容貌。再次看領隊對樓蘭人消失之謎獲得了一些初步的線索。
如今走進這片埋藏著樓蘭古國的區域,迎接人們的是一片荒涼西域景象,漫無邊際的滾滾沙丘。奇形怪狀的風蝕雅丹地貌,堅硬鋒利的沉積巖可觸目驚心的累累白骨還有燥熱。嚴寒狂風,蠻荒恐怖和悽涼。這些蒼茫而嚴酷的大漠景象,共同將羅布泊邊的沙漠地帶編織成了人跡罕至的生命禁區。可誰又能想到,千百年前這樓蘭地區也曾是一片農業發達的綠洲。在《漢書西域傳》裡,樓蘭第一次出現在了我國歷史記載。《西域傳》中記載,西去陽關一千六百裡的地方,有一個叫鄯善的國家,原來被人稱作樓蘭。這裡有一千五百七十戶人家居民,四萬四千一百人,在當時的西域四萬餘人的城市已經是相當大的規模。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關於樓蘭國的消息,此後漢武帝不斷派使臣聯絡西域要路經樓蘭國,而匈奴就在其間居間挑撥樓蘭國阻斷交通,於是樓蘭組成為西漢通往西域控制絲綢之路的必爭之地。
公元前七十七年,西漢派平樂監傅介子刺殺樓蘭王,另立新王,改樓蘭國為鄯善國並遷都扦泥城。漢王朝徹底控制了西域遇,同時也打通了東西方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東漢時,敦煌人索勵率領士兵到樓蘭興修水利,灌溉農田。魏晉時期繼續在樓蘭地區進行屯田,並在西域長史府設主管屯田事務的官司吏,令士卒則在此推廣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技術和鐵製農具,使樓蘭地區的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成為魏晉兩朝統治西域的前哨陣地。令人惋惜的是,從南北朝以後,樓蘭開始逐漸衰落。同時孔雀河的改道致使位於下遊的樓蘭水源枯竭。農耕生產無法進行。分管西域事物的西域遷走,從此樓蘭開始淡出中原。這個絲綢之路上曾繁華顯赫的重鎮,逐漸被人們所遺忘,從歷史舞臺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再也沒有進入任何文獻記載。
樓蘭古城第一次走進現代人的視野還是一百年前。一九零零年三月,瑞典人斯文赫定的探險隊進入了塔克拉瑪幹沙漠東部的羅布泊地區,特定此行的目的是考察羅布泊的氣候問題。一天,探險隊發現用來挖水的鐵鏟丟在了前一夜的宿營地。於是,嚮導回去尋找。這個嚮導找到鐵鏟時,他發現自己的面前有一片廢墟,幾片木雕殘品上一眼就看出了希臘化藝術風格,他斷定這片沒有人跡的沙漠裡,一定埋藏著一個古老的文明。果不其然,這片廢墟就是後來知道的,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後又銷聲匿跡的樓蘭。儘管從戈壁和雅丹地貌中難以辨認,樓蘭城昔日的面目,但從大量資料和考察中可以發現,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一起了一千五百年的樓蘭城,曾經輝煌一時。
從斷續的城牆可以看出樓蘭成為正方形,邊長為三百米左右,城中從西北角到東南角,有一條斷續相連呈弧形的溝槽。與城南城北兩條幹河道相連,說明當年樓蘭城由水道穿城而過,把整個城分為東北區和西南區兩大部分。東北區已殘留的佛塔為標誌,是宗教中心及南區則以土塊砌壘的三間房為重點,散布著大小宅院遺蹟,這應該是當年的官署區。在樓蘭古城內,有一座用胡楊木建造的民房,歷經一千八百年的風沙洗劫後僅存殘缺的胡楊,從房子的大小和建築材料看,當時普通百姓的住房條件較簡陋,但遺蹟中留下的大量做工精細的木製品和古錢幣,這又提醒人們,樓蘭也不乏有富甲一方的人家。顯然,樓蘭城中已經有了貧富分化,散落的木製品,同時又展示了當時木工精湛的手藝和和樓蘭經濟的繁榮。
在所有出土於樓蘭的發現,最令人讚嘆的無疑是一九八一年四月中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樓蘭地區出土的保存完好的少女屍體。當考古學家們進入墓穴,打開棺蓋時,無不被眼前所看到的景象所震驚。棺木中的服飾,是完美四色毛織長袍,腰系束帶,腳蹬長筒。裝飾品豔麗的服飾配上完整的屍體,仿佛樓蘭美女獻世。所以令人驚奇的是,雖然已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之久,但這考古工作者眼前的這個少女仿佛是剛剛去世。這具屍體的臉和四肢的肌肉仍有彈性,體內的臟器也沒有乾癟,甚至連指甲都完好無損。這與屍體因其保存的完好,也被人們冠以了樓蘭公主的妹妹。據專家們考證,樓蘭古屍只所以能保存幾千年而不腐朽的原因在於當地氣候乾燥,埋藏較淺,離沙土地面僅幾十釐米。即使偶有雨水,水分,也易於從沙土中流失。細菌沒有生存繁殖的條件,屍體得以長期保存。
兩晉之後,絲綢之路改走北道,龍源在樓蘭的駐兵和屯田事業也由此向北轉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樓蘭古城便慢慢被廢棄,最終銷聲匿跡,但是這種說法卻無法解釋為什麼樓蘭地區的環境也從綠洲變成了荒漠,有人提出了樓蘭是毀於乾旱的說法。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將軍曾經率兵一千人來到樓蘭,又召集周邊三國兵力三千人,不分晝夜,橫斷住濱河飲水進入樓蘭,試圖緩解樓蘭缺水困境。儘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和改善環境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斷水了。水資源的缺乏使得人們的衛生狀況惡化,抵抗力減弱,於是瘟疫爆發。樓蘭古城居民為了生存,只得棄城出走。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樓蘭終於被沙丘淹沒了。
這種建立在歷史記載推論上的說法,近年來也得到了科學界的證實。到了二十世紀後期日趨成熟的空間遙感考古,科研人員從高解析度衛星遙感的圖像揭示的地理環境可知,孔雀河是樓蘭古城唯一的淡水源,而環境的破壞使得大量泥沙被衝入,孔雀河大部分河水被攔截溢出的支流向四周,一部分蒸發,一部分滲入地下,一部分改道從南北匯入羅布泊,使堰塞湖下遊大片地區斷水從而導致植被枯竭環境惡化,最後人們不得不棄城而去尋找新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