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厚積薄發這個詞,自蘇軾提出「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後,就把博觀約取與厚積薄發聯繫在了一起,既對應也完善,更加精妙。
我們如何才能做好學問?博觀約取、厚積薄發就是好方法。不僅如此,博觀約取和厚積薄發本身就是學問。
博觀,強調的是範圍的廣度,博覽群書,涉獵的學科、門類可以非常廣泛,但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都想很精緻地吸取,幾乎是不可能,怎麼辦呢?一定是吸取濃縮的精華,而且是吸取正能量的知識,所以,這個約字的解釋一方面是簡約、萃取的意思,另一方面有權衡、審慎的意思,不是什麼知識都不分青紅皂白一股腦地吸收。比如我們平常說的相約、約談,其實都是有對象、有目標的,選擇已是前提。
厚積,強調的是深度或者叫厚度,與博觀的廣度相對應。即不管是哪個領域、門類的知識,泛泛地了解,那麼淺嘗即止即可,基本就是博觀的過程,但如果是非常重要、必須研究明白的學問,那麼就需要深入專研了,深入的意義就在於這個厚度。但是,厚積不是目的,仍然是積累的過程,真正的目的在於後兩個字,即薄發。發,就是展示、發揮出來,薄與厚對應,四兩撥千斤的輕巧,於無聲處的一錘定音都屬於「薄」的功效。
大學開學了,就舉個考大學的例子。我們從小學到高中,學的科目很多吧,算博觀,包括名著的閱讀。每學期那麼多的書,到了高三,每一門的課本摞起來很厚吧?但是,高考的考試卷很薄,考生需要將厚重的書本中的知識在這薄薄的試卷上答圓滿了,才能獲得高分進入大學。進了大學,更得博觀約取、厚積薄發。
得強調一下,厚不是書本的厚,薄也不是試卷的薄,那只是形象地舉例。厚積的過程是吸收,在此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研究方法,舉一反三、歸類總結,將龐雜的知識形成關鍵的知識點、規律和結論,瞭然於胸、銘刻大腦,這個提煉就是由厚變薄的關鍵過程,是真正的學問和水平。以往有個詞叫「書呆子」,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沒有從厚到薄的過程,只有厚積,沒有了薄發。
在此,也有必要探討一下老子的一句話,叫做「為學日增、為道日損」。為學就是做學問,是每天要增加的,為道就是修行,是每天要減少的。那麼增加的是什麼?自然是知識,這種增加,從博學多才的角度叫博觀約取,從深入研究的角度叫厚積薄發。那麼減少的是什麼?個人認為是欲望,什麼時候達到無欲無求了,就得道圓滿了。
如果再思考一下,博觀約取和厚積薄發的過程本身是不是與「為道日損」有相類似的方面?包括去蕪存菁也好,深入淺出也好,我認為都與為道在一個方向。
做學問需要用心,也需要「博觀約取、厚積薄發」的智慧與方法。當然,這種智慧和方法不僅僅適用於做學問,對任何行業、任何技術都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