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福德文化節在湖裡區仙嶽山舉行。(記者 何炳進 攝)
閩南民俗文化節為兩岸同胞獻上一場民俗好戲。(記者 何炳進 攝)
陽光明媚,仙嶽山格外清新明麗,第十一屆福德文化節在此舉行,海峽兩岸以及海外信眾共赴一場文化交融、感情交流的約會。
福德即福德正神,為民間傳說的土地公,也是東南亞國家俗稱的「大伯公」,是海峽兩岸廟宇最多、信仰最廣、影響最大的民俗神。正是這種共同的民俗信仰、共同的中華情結、共同的閩南文化把海內外華人凝聚在一起、團結在一起。2009年起,仙嶽山福德信俗被列入福建省和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被省臺辦列為重點規劃交流項目。
「福德文化節在擴展炎黃子孫共同文化內涵,升華同根同源中華情結,促進經濟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獨特積極作用。」湖裡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08年首屆福德文化節在湖裡仙嶽山舉行以來,已形成了廈門湖裡、臺灣地區以及東南亞國家輪流舉辦的機制,所到之處都吸引各地華人熱情參與,推動了兩岸文化的交融。
本屆福德文化節第四次回到湖裡區舉辦,活動內容進一步豐富、辦會水平進一步提升。可以說,這是一場兩岸同心促和諧、交流促發展的民間文化盛事,更是兩岸同胞交流溝通創共贏的重要窗口。
現場不僅上演了莊嚴隆重的祈福祭典儀式,同時主辦方還特別製作11米長的精美書法長卷,並印上11個用不同字體鐫刻的「福德」印章,寓意福德文化節越辦越好。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福德文化節更加親民、更具實效——在主會場,精心打造的福德文化攝影展備受矚目,118幅反映歷屆福德文化節以及湖裡區城區面貌風景攝影作品,讓廣大同胞仿佛身臨其境。同時,湖裡區還舉行兩岸姓氏宗親座談會、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緣聚湖裡,共謀發展」走訪交流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進一步同兩岸同胞聯絡感情、促進產業發展。
兩岸宗親深度交流
凝聚同胞「親合力」
26日,兩岸姓氏宗親座談會在湖裡區惠和石文化園舉行,陳氏、蕭氏、薛氏、葉氏、孫氏、鍾氏等宗親負責人及福德文化聯誼會代表會聚一堂。大家暢所欲言,回顧過去一年在兩岸間走親訪友、頻繁互動的工作心得,並希望兩岸宗親越走越親。
「兩岸宗親深度交流,也開啟了我們的尋根之旅。」臺灣永和孫氏宗親總會秘書長孫錦聰動情地說,200年前,他們的孫氏祖先從福建到臺灣,近年來他們一直在尋根,終於在2008年,在湖裡五通社區泥金社找到了根。「清明掃墓、冬至祭祖、互相往來……現在我們交流越來越密切,這種血濃於水的感情讓我們無法割捨。
「宗親交流就是兩岸的紐帶、橋梁。」臺灣蕭氏宗親總會國際交流總會蕭茂榮說,每年至少往返大陸十餘次,每次都能收穫親情、感動。對於金門縣葉氏宗親協會總幹事葉長雯而言,每次來大陸祭祖、交流,最大的感受就是廈門的飛躍式發展,這裡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素質、高顏值城市,令人嚮往、讓人羨慕。
今年3月,葉氏祖祠落成,300多位臺灣、金門的葉氏宗親獻上祝賀;6月,楊氏宗親會與臺灣、金門的80多名宗親同步演繹跨越海峽的親情……兩岸宗親交流日益頻繁、日益密切。這個過程中,湖裡區還率先在全市成立了以陳氏、葉氏、蕭氏、楊氏、薛氏、張氏、鍾氏、孫氏等8個涉臺宗親聯席會議制度,引導各宗親抱團開展兩岸經貿、文化交流,進一步整合涉臺資源,凝聚涉臺宗親的力量。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湖裡區八個宗親團體接待臺灣姓氏宗親謁祖團36批次、4000多人,組團赴臺交流14批次、800多人。
代表團參觀文創園
感受濃濃時尚味
福德文化搭臺,加深兩岸文創產業交流——26日下午,臺灣桃園中原福德宮等代表團走進聯發華美空間,地上一排排記錄著華美文創園「變身」歷史的時光軸,立刻吸引了他們的目光。「這也是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印記!」
來到舊物倉,代表團成員們掩飾不住興奮,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暖水瓶、膠捲式攝影機以及黑白電視機等一件件具有時代感的老物件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回憶。
「這裡處處充滿驚喜與韻味。」代表團成員黃清源激動地說,由一座座老舊廠房改造而成的文創園區,融合歷史感、文化味、時尚性,讓一股股蓬勃活力撲面而來。「我們要把這樣的園區推薦給更多的臺灣文創人士和年輕人。」
緊接著,在湖裡區惠和石文化園,非遺文化的魅力讓臺灣代表團成員們連連驚嘆。在影雕體驗區,他們忍不住上手體驗;在惠安女表演區,掌聲不斷……臺灣代表團成員們紛紛表示,惠和石文化園把旅遊產業、創意經濟和石雕藝術相融合,藉助石雕產業與兩岸文創設計資源,打造出文化旅遊創意精品項目,值得臺灣學習借鑑。
閩南民俗文化節
兩岸同胞「鬥陣行」
精彩的武術展示、婀娜的惠安女風情、動感的電音三太子……作為本屆福德文化節的配套活動之一,閩南民俗文化節在閩南古鎮上演,為兩岸同胞獻上一場民俗好戲。
本次民俗文化節通過舞臺表演、童玩互動、文創集市三大活動板塊,集中展示兩岸民間民俗文化的精粹,在傳播博大精深的兩岸文化的同時,營造多樣化的互動氛圍。殿前街道相關負責人說,希望通過「民俗+創新」的方式,將民俗活動推廣給更多的受眾,特別是兩岸的年輕人,讓他們感受到民俗活動也可以是一件新潮的事。
活動精不精彩,觀眾最清楚。來自臺灣高雄的黃琬淩對節目豎起大拇指。「非常棒的演出,尤其是武術表演,小朋友們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樣。還有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的拍胸舞,原汁原味、魅力十足!」黃琬淩第一次到廈門,直言廈門給她的第一印象很好,環境舒適,廈門人親切,今後一定會再來廈門看看。
同樣來自臺灣的陳安近年來多次往返閩臺兩地,對廈門並不陌生,尤其是對閩南古鎮的建築讚賞有加。「這次來廈門又留下了很美好的記憶,回去一定會推薦身邊的家人、朋友多到廈門旅遊。」陳安說,十分榮幸能參加第十一屆福德文化節,「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平臺,讓兩岸交流越來越密、越來越親。」 (廈門日報 (記者 郭筱淳 通訊員 汪新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