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鈞瓷界,盧氏是一個令人敬仰的姓氏。作為中國近現代鈞瓷的奠基者,盧氏一族在100多年前恢復了自元末失傳近500年的鈞瓷工藝。新中國成立以後,以盧廣東、盧廣文等為首的盧氏藝人為鈞瓷的恢復燒製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日後鈞瓷藝術的「百花齊放」奠定了基礎。
盧廣東生於1890年,卒於1977年。他8 歲就跟隨父輩學習燒制鈞瓷技藝。其後,由於時局的動蕩,盧廣東於1945 年砸毀爐子,扔掉窯具,隻身到陝縣(今三門峽市陝州區)一家粗瓷廠做苦工。
新中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河南省於1955年成立了恢復鈞瓷委員會,神垕鈞瓷生產合作一社派人請回盧廣東。1957年,他應邀出席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受到朱德委員長等領導人的接見。回廠後他親自動手,試驗生產,經過208 次的試燒,藍釉帶彩鈞瓷脫穎而出,鈞瓷生產又恢復起來了。
盧廣東在鈞瓷界有兩個著名的徒弟,一位是劉富安,另一位是楊志,這兩人都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劉富安出生於1948年9月14日,於2004年7月4日去世。河南禹州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第一位鈞瓷作品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當代大師,第一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鈞瓷藝術家,第一位全部掌握鈞瓷全部工藝的鈞瓷大師,鈞瓷拍賣第一人,134萬拍出當代鈞瓷最高價。
為了保證作品藝術水準, 劉富安大師從選料、粉碎、練泥、配釉、制坯、素燒、施釉、釉燒等每道工序都嚴格要求,一絲不苟到了幾近苛刻的地步,給鈞瓷研究所員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大家記憶尤深,無法忘懷:那時無論拉坯、修坯還是施釉、修釉,只要稍有瑕疵,不管費了多少工夫,付出了多少勞動。先生二話不說,均要求立刻打碎廢棄,出窯時都親自檢驗每件產品,凡不合格產品全部銷毀,即是在患病期間他也坐著輪椅親臨驗收,有時員工看工已近成,於心不忍,先生便親自下手,毫不留情,致使大家均認為先生要求太為嚴格,乃至害怕先生上前進行工藝指導。他常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我是國家任命的大師,我得對鈞瓷事業負責,應拿出大師的高水平作品,不能讓一件殘次品流入市場,毀壞鈞瓷的聲譽」。令大家釋懷的是,待到作品燒成,捧著溫潤如玉的成品,大家才真正體會到了先生的苦心。
楊志,生於1958年,禹州市神垕鎮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鈞瓷燒制技藝傳承人。鈞瓷的重要創新發展者,當今鈞瓷三傑之首,其藝術風格「師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媚新」。楊志大師擅長傳統的鈞瓷手拉坯成型工藝,並在此基礎上,勤於探索,銳意創新,其窯變釉色的配製有獨特的風格,創新的施釉方法使其作品窯變成色別具一格。代表作品《象鼻尊》榮獲輕工業部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創作獎、設計二等獎,《三足爐》獲首屆「中國瓷都景德鎮杯」國際陶瓷節創作精品獎,《吉祥尊》2006年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20世紀60年代初,楊志被招入禹縣神垕陶瓷合作生產一社,分配到鈞瓷實驗組。他與劉富安一起同時拜鈞瓷老藝人盧廣東為師,成為他的第二代藝徒。一開始,楊志以學習手拉坯成型為主。揉泥、攏泥頭、拉坯、旋坯……很快,楊志的手拉坯技藝就得到了師傅們的肯定。隨後,楊志被派到專業院校進行深造。由於受到工藝美術大家和教授的培養,他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他不但可以帶徒,還擔任了鈞瓷科研和設計造型的領導工作,成為鈞瓷生產的主要領導骨幹力量。
20世紀70年代以後,楊志創作設計的作品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創新設計獎,多件作品被省、市評選為優秀作品獎。他與劉富安大師合作研製的「翠玉釉」項目,被評選為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其作品《秀玉瓶》被定為一級文物被中國工藝美術館珍寶館永久收藏。同時他們也為鈞瓷的發展解決過不少技術難題,死環變活環就是他倆的共同傑作。活環瓶是當今流傳較廣的一個鈞瓷造型,尤其是活環作為一種耳飾,更是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鈞瓷器皿。但在當時,鑲嵌在器皿上的都是死環,其主要原因是釉在高溫下不斷流動,活環常易崩裂或黏合。當年,楊志和劉富安憑著紮實的技術功力,歷經數月,通過採取無釉耳環裝飾,並在環與瓶的接口處墊一泥餅的辦法,使活環問題迎刃而解,這一看似簡單的技術革新,對鈞瓷的創新產生了難以估量的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