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總體方案》針對我國教育評價的突出問題,堅決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列出了若干個「不得」禁令,符合教育邏輯規律,指向明確、可操作性強。同時,《總體方案》提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新的教育評價理念,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破舊立新,我們必須堅決執行和落實到位。
要妥善處理「破」與「立」的辯證關係,破除傳統管理主義思想的束縛,進一步增強教育評價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廣泛吸納利益相關者參與評價,充分聽取各評價主體的意見和建議;破除傳統高等教育評價中簡單化、單一化、工具化、功利化、過度量化等弊端,創新基於客觀事實的主觀評價方法,在科學凝練核心指標的同時,構建注重過程、突出增值、多元多維、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等新的評價體系;破除科學主義評價範式的不利影響,避免單純注重結果和以統一的量化指標體系去評價所有高校,全面發揮高等教育評價的導向、激勵、檢查、監督、診斷、選拔、管理等系統功能,把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突出評價高校為「四個服務」所作出的貢獻。
《總體方案》明確了對學校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用人評價的改革方向,提出了改革思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規劃了推進措施、工作抓手和方式方法。上述改革的對象不同、各有側重,但又指向一致、有機統一,構成了一個科學、系統的評價體系,重點和難點之一在於改進學科評估。應準確把握高等教育評價的基本定位和改革部署,著力提升「元評價」的水平和能力,不斷完善高等教育評價的組織機制、制度機制和價值機制及其所構成的評價治理機制,積極探索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的高等教育評價制度,使之更好地體現和適應高等教育現代化和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等要求,使得我國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更加有地位、更具話語權。
評價是以事實為依據的主體價值判斷,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培養導向,聚焦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優化對辦學理念、培養定位、生源質量、培養過程、課程體系、畢業生質量等多視角多方位評價,著力使所培養的人才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範踐行者。進一步加大教育評價後服務,拓展分析服務內容,充分發揮「以評促改」「以評促建」「以評促發展」的功能,加強對評價結果的反思與研究,多元運用評價結果。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評價現代化,大力強化信息技術手段應用,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開展評價工作,有效為被評價單位減負。加強評估倫理和文化建設,提高專家評價能力。
高校之間的基礎、實力和發展水平不盡相同,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承擔的任務和服務對象也各有側重,但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歷史傳統和優勢特色,這是在辦學實踐中形成的寶貴財富,必須倍加珍惜和發揚光大,也要堅持守正創新,根據時代需求變化加快轉型發展。《總體方案》增強了改革的科學性、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也體現了分類指導的方法論。高等教育評價應堅持統籌兼顧、分類設計,引導各高校充分挖掘傳統,因地因校制宜,科學定位、各顯其能,找準發展坐標,科學規劃辦學類型、規模和層次,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辦出水平、辦出特色,促進高校及其師生員工鼓勁加油、激勵上進,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不斷提高教育質量。
我國已進入加快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新階段和新徵程,更加需要現代化的教育評價體系。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是興校治校的指揮棒,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關心、理解和支持,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使得教育評價更好地服務於教育發展的目標、方向、任務。高校更要勇於走在教育評價改革的前列,清醒認識教育規律、自身狀態、努力方向和相應措施,按照教育評價改革的新要求,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加快院校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辦好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搶抓機遇、主動作為,敢於擔當、突破難點,不斷總結經驗和堅持不懈地推進,確保教育評價改革的安排部署落得準、落得穩、落得好。
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堅持以人為本,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教育評價的根本標準,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構建富有時代特徵、彰顯中國特色、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評價改革體制和機制,增強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和塑造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和學習型社會。(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張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