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3 16:08:02|來源:樂居買房
藝術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過去30年間,中國已成長為全球前三大藝術市場,並曾在2011年躍居世界之首、佔全球藝術品總銷售額30%。我國已經成為藝術品消費大國。藝術源於生活,讓藝術從殿堂走入平常生活,有利於美化城市和裝點生活。現代藝術如何與地產空間結合?雕塑藝術在其中能發揮哪些作用?如何打造藝術與地產融合的空間、讓藝術為地產賦能?
裝置藝術有利於提升地產商業
帶著這些問題,樂居北京《雲端會客廳》聯合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文化創意委員會開啟「以藝術之光 點亮地產之美」暨現代藝術賦能地產主題對話,特邀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文化創意委員會會長張大為,著名雕塑家馬立民,當代藝術家、裝置藝術家許仲敏,中國著名文化經濟學者、文化創意導師藺道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文化部特邀雕塑家張德峰 五位國內知名現代藝術家,共同探討現代藝術的發展前景,以及藝術與地產的融合創新。
以下是當代藝術家、裝置藝術家許仲敏對話實錄:
許仲敏:大家好!有機會參加這次活動,我感到很高興。我是做當代藝術裝置的,畢業於四川美院,畢業以後沒多久就來了英國,2004年回到北京做工作室,主要還是進行裝置藝術創作。
我前幾年開始接觸公共藝術,因為裝置藝術以前大部分都是在美術館、畫廊等公共空間展示。2016年到2017年,我在藍色港灣做過一個大型的公共燈光裝置,它讓我感覺,當代藝術走入到公共空間、和所有人發生關係,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藝術家思考的問題也就清楚了,即藝術的大眾參與性和接受性有多大。
《光屋》
這個案例中,《光屋》的體積很大,可以容納200多人。讓我吃驚的是,當一個藝術品放到一個公共空間的時候,如果它能結合得很好,那麼實際上所有觀眾都會給出一定的建築空間。同時,這種大型的、可參與、可融入的藝術作品在國內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這對於藝術家來說,也是很好的一個機會和挑戰。
《光屋》
藍色港灣是一個大型商業地產,三個月期間,在藍色港灣來參觀《光屋》的有1300萬人,就人流量來說,對商業的價值是非常高的。當時我們設計是要收一定的門票,讓大家可以到空間裡面來。後續因為我們做這個作品的時間比較緊,再加上藍色港灣自己沒有團隊來建立收費機制,所以就放掉了這樣一個機會。我們當時甚至還做了衍生品,這種衍生品也算是和商業地產結合的形態。
其他的我接觸得也很少,因為從我自己來說,更多的是在不同的國家做美術館、展覽,但是在藍色港灣的這個作品給了我很好的提示,它的商業價值其實是很高的,特別是在中國的空間裡,公共藝術和商業的結合,實際上對空間非常有意義,就看藝術家願不願意參與,如果有機會,可以和大家一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