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方正剪紙):一剪入夢

2020-12-11 非遺解碼

2008年

剪紙(方正剪紙)

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倪秀梅

編號:03-1224

出生日期:1967

項目名稱:剪紙(方正剪紙)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方正剪紙是東北民間的一種特色剪紙,流行於黑龍江省方正縣一帶。清代中葉,隨著東北地區的開禁,關內移民大量湧入黑龍江,帶去了許多中原民族民間文化的成果,剪紙技藝即在這一時期傳到方正。經過當地居民的不斷努力,方正剪紙逐漸形成了與中原剪紙不同的地域特色。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方正剪紙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既掌握傳統剪紙技藝又善於表現新生活的剪紙藝人。方正剪紙古樸純美,充滿藝術魅力,剪紙藝人師出多門,流派紛呈。1993年,方正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滿族的發展為方正縣藝術進步提供條件。其所信奉的薩滿文化崇尚多元崇拜,信奉萬物有靈,對自然非人力控制的現象和外在變化,歸因於神靈所致,形成信仰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方正剪紙的創作內容,並應用於祈福、祭祀、日常裝飾等方面。作為表現圖騰和神靈形象的一種手段為方正剪紙提供了最初的使用方向,也為方正縣藝術文化發展奠定基礎。

作為一種娛樂方式,方正剪紙文化正是在此時得以充分發展。人們在休冬時間相互交流,切磋剪紙技藝,引發創作聯想。婦女們競技手工,圍桌話家常時比拼著手巧,也是一種與孩子共同娛樂又傳授技藝的過程。在日益平穩的生活和漸漸形成的民俗習慣的影響下逐漸產生大眾審美意識趨向,使方正剪紙文化在薩滿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的基礎上又豐富了獨特的黑土文化,形成如今方正剪紙的基本形式和藝術風格。

有別於其他傳統剪紙的創作風格,在形式特點上,不僅保留了薩滿文化對於天地萬物崇拜的設計元素和北方粗獷奔放的性格特點,也豐富地加入了中原文化細膩儒雅的審美特徵,粗中見細,將多種文化相融合以及在當地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東北民俗地方特色,經過歲月沉澱,逐漸立型於現在的方正剪紙。

從休農娛樂的一種方式,慢慢到漸成藝術體系,廣納吸收各地剪紙技藝技巧,又增添加入了現代生活元素,以家庭式、傳授式、組織式的繼承途徑流傳推廣,結合東北民俗文化審美特徵,發揮出創作者的主觀能動性,大膽創作,是創作者思想與情感的抒發與表達,是對身處生活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一種由心反饋。發展歷史雖短卻特徵鮮明,將藝術創作與人文精神相統一。

近幾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剪紙藝人的推廣傳播和民眾自發努力下,方正剪紙不斷受到世界矚目,得到更大發展。作為中國剪紙閃亮的一部分,與其他派系剪紙都逐漸被外界所認知。在之後的藝術發展中也應借鑑其他派系剪紙的現代應用,突破固有模式,豐富和增進在設計創作,媒體傳播等方面的延續和再發展。方正剪紙圖形圖案研究也應在探尋地方民俗文化以及地方剪紙特點中發揮作用。

方正剪紙內容豐富,造型簡潔明快,多為單色剪紙作品,主題以民眾生活,民俗習慣為主要表達內容,也有以薩滿文化延續而來的以人物神化形象,動植物形象,圖騰文字等為元素相創造或相組合,預示吉祥美滿和期盼幸福生活的表達方式。房壁的牆花,陳設擺件的炕圍花、櫃花,擺襯的喜花、禮花、燈花等,剪紙中隱喻和諧音的使用在作品中延續至今。題材涉及歷史典故、神話故事、花鳥魚蟲等,種類以龍鳳呈祥、福祿壽喜、富貴平安、連生貴子、指日高升、納祥闢邪劃分。寓意吉祥的圖案造型中,以鳳戲牡丹為例,牡丹花象徵女性柔美,鳳凰圍繞牡丹寓意生活美滿和諧,象徵婚姻甜蜜幸福。諧音手法的運用藉助動植物及事物的名稱形象組合表意。

方正剪紙圖案隱喻與諧音手法的呈接延續源自地方歷史積澱及外來文化薰陶。形式有所改變,卻始終作為大眾意識趨向和一種視覺語言被普遍接受。歷來方正縣簡單的勞作生活,締造剪紙素材,技法由剪刻增添為撕紙、燒燙、拼色、襯色、染色、勾描等。

經過創作者的大膽創意創想,將客觀實際賦予主觀意象進行表現,近些年來隨著時代進步變遷,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又與時俱進的增加了二十四孝,核心價值觀等現代主題內容,更由單一的單色剪紙增添為雙色及多色剪紙,如郭豔萍作品《秋收》就是多種顏色結合剪紙作品。

剪紙色彩方面,在方正剪紙創作過程中側重於運用純度較高的色彩,其中紅色為中華傳統中象徵喜慶的顏色運用較多,除紅色外黑色剪紙也為單色剪紙常用色彩,也有背面襯以五彩紙、蠟光紙、金箔紙等搭配使用的方式。撞色及對比強烈的色彩在套色剪紙、襯色剪紙作品中被採納。除了對比強烈效果響亮外,畫面的色彩色調強調和諧自然,對創作者美感要求高。相比多種色彩的剪紙,單一色彩剪紙被更多的採用,一是操作起來簡單,二是體現手法連貫,這也源於東北人豪爽奔放的性格特徵,在作品創作中追求簡單和明快。

剪紙造型上,方正剪紙相比關內剪紙的細膩,更為隨性灑脫,注重剪紙畫面的豐富與層次。作品的表現力與張力是整副作品的核心與關鍵。長期的更替蛻變下逐漸消減了滿族剪紙中的祭祀作用,留下豪邁奔放的形式特徵,恰與漢民族「闖關東」英勇無畏的精神相契合,這種積澱和延續體現在概括的線條,刪繁就簡的創作模式上,在眾多方正剪紙作品中都有體現。真實生動且不刻板。剪紙圖案曲線線條的大量運用是方正剪紙風格特點之一,全幅畫面完全用曲線表現的方式出現在方正剪紙藝人的作品中,這種創作手法,受歷史延續以及黑土文化影響,飽含視覺語言信息,表現事物的同時滿族視覺舒適感,給人痛快俏皮的感覺。從剪紙單副作品到系列作品,眾多剪紙藝人逐漸融會貫通,自成一體。

剪紙創作對於工具的使用所用工具為剪紙專用剪刀,部分手工藝人自助改良出特製手工剪刀,精緻打磨後剪頭尖而造型精美,方便手握,易於剪頭變換各種角度在紙間遊走,形成順滑線條。創作者在剪刻過程中,根據思路明確利落下剪,塑造大致形體,形成大面積主體形象後再依據主體修繕細節,既要做到線條間連接自然不斷裂,又要抓住物象特徵使之傳神富有活力,往往一氣呵成,展開見成果。對於創新型作品,往往繪製草圖,多次修稿後再動用剪刀剪制。常見的方正剪紙作品多為陰刻或陰刻與陽刻相結合作品,利用陰線,塑造鏤空美感,去除多餘部分突出作品形象,使其完整生動。在剪法中有古樸剪法、裝飾剪法、套色剪法等多種剪法形式。

方正剪紙在創作上不苛求於細節刻畫,講求整體連貫舒適,大面積物象與細節刻畫結合豐富畫面,使視覺效果強烈。看著是手中剪刀隨意剪取,實則是做到心中有數,躍然紙上。剪紙在物象的刻畫上採用多種紋路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其中鋸齒紋、雲水紋、月牙紋、箭簇紋較為常見,以雲水紋及雲水紋月牙紋結合運用較多。在長期的剪紙創作練習中創作者也對自己的剪法紋理有著獨有的慣用方式,如鋸齒紋的形狀、粗細、大小、長短,往往有剪紙藝人自身喜歡而又慣於剪出的圖形,被認作是個人作品細節特點,形成標識。

方正剪紙融合當地傳統與外來藝術之長,形成富於東北民間藝術特色的粗獷簡練之風,它在製作時採用自製的剪紙用具,技法獨特,講究裝飾,表現題材多樣,造型質樸可愛,構圖秀逸雋美,為東北民間藝術產生發展的研究提供了鮮活例證。目前方正剪紙較為古老的本地類型正瀕臨消亡,非家族傳承的剪紙藝人因生活等原因紛紛改行或遷徙,急需採取有力措施保證這一優秀民間藝術的持續傳承和發展。

註:文章部分內容來非遺網和中國藏族網

《西部皮革》

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

相關焦點

  • 剪紙手工教程:輕盈美麗的蝴蝶剪紙,簡單又好看,一起剪剪吧
    蝴蝶剪紙重在表現翅膀,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想像進行裝飾,以便更好地展現這種小生靈的美麗與活力。常見的剪紙素材有「蝶戀花」等。今天為朋友們帶來兩個蝴蝶的剪紙方法,喜歡蝴蝶的朋友可以剪一剪一、橘色蝴蝶剪紙方法1、取一張正方形彩紙,沿中線對摺,在折好的彩紙上畫好蝴蝶的紋樣,蝴蝶剪紙重在表現翅膀,我是用鋸齒紋和月牙紋來裝飾蝴蝶翅膀,如下圖。
  • 剪出來的歷史——剪紙
    這幾幅剪紙,採用重複摺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彭衙行》詩中有「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
  • 一釐米剪40刀 泰山剪紙傳承人趙英把剪紙藝術傳播到世界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田陽 見習記者 孫正一盞紅紙折幾折,一把剪刀依照樣式在紙上轉圜,展開就是象徵著喜慶、繁榮的剪紙作品。泰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山剪紙傳承人趙英有一把跟了她23年的剪刀,每當剪刀在她手中遊走,就有一幅特色剪紙作品呈現。
  • 剪紙藝人一分鐘剪個頭像
    晨報訊日前,記者來到南京城西的一家門面房,裡面全是剪紙藝術品,琳琅滿目。就在店門口,有個女孩正端坐在凳子上,讓一位中年男子給她剪頭像,一分鐘後,一張黑白側面像就剪好了。  這位剪紙藝人名叫陳耀,是江蘇省民間藝術家協會的會員,他從小愛好剪紙,有一定的功底。
  • 剪紙教程 | 豬年剪豬
    摺疊將一至兩張方形紅紙對摺一次,折成一個長方形。開剪可從圖案的外輪廓開始剪起。剪的時候,持剪刀那隻手的手腕保持不動,沿著同一方向剪起;另一隻手轉動紙,兩手配合,剪出流暢光滑的曲線。打牙牙「牙牙」在民間剪紙中是常用的裝飾圖案,因其形似動物及猛獸的尖牙。民間也有稱其為「毛毛」、「刺刺」、「排剪」、「灰」的。
  • 「剪不斷」的內蒙古剪紙藝術
    百歲剪紙大師張花女(中)在教女兒柴梅女(左一)剪紙。(1998年攝)「剪似銀馬,紙如草原,剪飛紙轉,花開萬千。」這是作家馮驥才對和林格爾剪紙藝術的評價。內蒙古剪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剪紙文化大家庭中佔據重要位置。因北方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互相交融而形成鮮明特色的和林格爾、包頭剪紙,先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第九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舉行之際,本版刊出《「剪不斷」的內蒙古剪紙藝術》,展示具有悠久歷史的內蒙古剪紙藝術。
  • 長汀剪紙,「剪」出客家的文脈
    一把小巧的剪刀、一疊裁好的色紙,雙手默契地配合,折線與剪線交錯,刀鋒沙沙劃破薄紙,好似靈蛇遨遊水中。很快,一幅幅栩栩如生、精美絕倫的剪紙作品便誕生了。且不說那些花草樹木、魚蟲鳥獸、亭橋風景,光是一個「福」字,就有好些花樣。在古老的閩西汀州文廟,一場別具特色的「長汀客家剪紙作品展」及現場剪紙表演正在進行。
  • 橫峰剪紙村 剪出來的一筆一畫都是年味兒
    新京報訊(記者 曹晶瑞)備材料、剪紙、貼窗花……每到春節前,江西省上饒市橫峯縣亭子上村的村民們就開始忙活起來了。手巧的村民親自動手剪窗花、貼窗花,剪不好窗花的村民跟著手巧的村民學剪窗花,即便是買來的窗花也得貼到自家的玻璃上,因為這才是「剪紙村」過年最具儀式感的儀式之一。
  • 剪紙賀新春,HNUer這樣剪!
    師大也緊跟年俗  剪了一套師大版窗花  欣賞窗花之前  先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剪紙吧  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一剪一刻一芳華,邂逅古運河畔熠熠生輝的阜城剪紙
    一剪一刻,千姿百態;一刻一剪,出神入化。一張紅紙,折摺疊疊;一把剪刀,紅紙飛花。千年的文化,摺疊的紅影,鏤空的情思,由河北阜城歷史文化博物館徐徐展開。與其他派別的剪紙相比較,更具意境和深度。、剪紙藝術無處不在,小窗花成了大氣候。
  • 《剪薈瀟湘一湖南剪紙新作選》發布會在長沙舉行!
    由湖南省剪紙研究會主辦、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指導、長沙市民協剪紙專業委員會和雨花非遺館協辦的《剪薈瀟湘——湖南剪紙新作選》發布會暨湖湘剪紙「卓越貢獻獎」頒獎儀式在這裡舉行。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省剪紙研究會會長田茂軍、省民間文藝家協會辦公室主任呂學品、湖南雨花非遺館負責人郭存勇,湖南省各地區剪紙協會理事均出席,見證這意義非凡的時刻。會議由湖南省剪紙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詢主持。
  • 初春枝滿族剪紙:一剪一刀講述滿族風情民俗文化
    剪紙作品《瓜迭連綿》(圖片由受訪者初春枝提供)  國際在線遼寧頻道報導(呂文衛):在瀋陽,有一位年近七旬的剪紙藝術家,她把剪紙當做人生追求和樂趣,人紙相融,用一剪一刀傳承滿族風情民俗文化。她就是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初春枝滿族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初春枝。  初春枝的滿族剪紙技藝系家承,她從小在母親的薰陶下學習剪紙,幾十年來「手不釋剪」,技藝逐步提高。初春枝擅長刻窗花和剪滿族造型的連手娃娃,她的作品粗獷純樸,寫形寫意,畫面豐滿,線條自然,反映出濃鬱的東北民風民俗,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滿族剪紙風格。
  • 小剪紙「剪」出社區大溫情
    一幅幅載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剪紙作品在大家的妙剪之下誕生。為傳承民族文化,了解民間藝術之美,同時提升婦女技能,培養轄區居民興趣愛好,豐富轄區居民業餘文化生活,近日,西安市閻良區鳳凰路街道藍天路社區婦女兒童之家開展了「巧手慧心 剪出精彩」手工剪紙活動。「剪紙藝術是最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
  • 重慶剪紙傳承人:剪上百張猴子迎猴年
    2016-02-05 04:28來源:中國文化報      本報訊重慶的剪紙傳承人楊藝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創作了上百張以猴為主題的剪紙。「有些簡單點的一般是新春走基層時剪的,那種兩三分鐘就剪完了。還有些圖案比較難的,需要設計,一般一剪就要剪幾天。」楊藝說,「剪了以後有些當場就送給參加活動的市民了,還有一些準備送給朋友,當作春節的祝福。」  比起機器剪紙,楊藝認為手工剪紙更具有創造性。
  • 剪紙的藝術:用剪紙剪一個「雙喜字」,從此家中喜事不斷!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民間文化,在農村很多老人還保留著,遇到喜事,逢年過節的時候貼剪紙的習俗,今天我們就學習一下剪紙,用剪紙做雙喜字,大家一起和我來學習一下吧準備一張長方形的彩色剪紙(最好是紅顏色的,小編手邊沒有了,所以暫時用其他的顏色替代一下),剪紙的尺寸為15*12釐米
  • 曲沃鄭平:「蒙眼」剪紙 剪不斷的傳承
    可您見過蒙著眼睛「尋」紙、剪紙的嗎?家住曲沃縣的鄭平還真就讓人長了見識。  剪隨心動 意趣天成  「這是我所有的家當,是我從小到大所有剪紙作品的展現……」 12月12日,當記者走進曲沃縣曲村鎮下塢村鄭平工作室時,濃濃的藝術氣息瞬息而至。觀看著一幅幅或具象、或抽象的剪紙作品,清晰的「剪紙軌跡圖」鋪展開來。
  • 窗花剪紙,年前和孩子一起剪
    剪紙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廣受關注的一個,每年過年家家都會出現紅色剪紙藝術品。也被時尚界廣泛應用,但是普通人能做的剪紙真是少之又少!過年時候多以買為主,今年不妨和孩子一起,自己做些剪紙窗花,雖然簡單,卻滿滿的自豪!
  • 剪出來的歷史與時代的記憶——剪紙藝術
    剪紙藝術設計的服裝 圖片來源於新浪網剪紙,又叫刻紙或剪畫,是一種鏤空藝術。它是用剪刀或刻刀將紙剪刻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牆花、山水、人物、動植物等。宋代剪紙最大的創造便是瓷器剪紙印花圖案,它是在施釉之時,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 一剪成畫,一技登峰——專訪腰站剪紙藝人寇寶領
    中國剪紙協會會員,中國國際書畫家協會理事,山東省文史書畫研究會會員,山東省齊魯文化之星,中國鄉土藝術協會會員,山東省剪紙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德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項目傳承人,德州剪紙協會副會長,德州剪紙協會副會長,德州美術家協會會員,平原縣政協委員。這是腰站剪紙藝人寇寶領的個人簡介。短短百餘字,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的各種稱號和榮譽佔了大部分。
  • 湖北剪紙作為一種民間鄉土文化,以刀剪代筆,創造了雕花剪紙藝術
    剪紙是一種廣泛流傳於我國大江南北的民間鄉土藝術,南北風格各不相同。郭沫若曾說:「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刻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奪神功,美在民間永不朽。」剪紙有多種叫法,又被稱為「刻紙」、「鑿花」,湖北大部分地方則稱為「雕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