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剪紙(方正剪紙)
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倪秀梅
編號:03-1224
出生日期:1967
項目名稱:剪紙(方正剪紙)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方正剪紙是東北民間的一種特色剪紙,流行於黑龍江省方正縣一帶。清代中葉,隨著東北地區的開禁,關內移民大量湧入黑龍江,帶去了許多中原民族民間文化的成果,剪紙技藝即在這一時期傳到方正。經過當地居民的不斷努力,方正剪紙逐漸形成了與中原剪紙不同的地域特色。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方正剪紙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既掌握傳統剪紙技藝又善於表現新生活的剪紙藝人。方正剪紙古樸純美,充滿藝術魅力,剪紙藝人師出多門,流派紛呈。1993年,方正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滿族的發展為方正縣藝術進步提供條件。其所信奉的薩滿文化崇尚多元崇拜,信奉萬物有靈,對自然非人力控制的現象和外在變化,歸因於神靈所致,形成信仰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方正剪紙的創作內容,並應用於祈福、祭祀、日常裝飾等方面。作為表現圖騰和神靈形象的一種手段為方正剪紙提供了最初的使用方向,也為方正縣藝術文化發展奠定基礎。
作為一種娛樂方式,方正剪紙文化正是在此時得以充分發展。人們在休冬時間相互交流,切磋剪紙技藝,引發創作聯想。婦女們競技手工,圍桌話家常時比拼著手巧,也是一種與孩子共同娛樂又傳授技藝的過程。在日益平穩的生活和漸漸形成的民俗習慣的影響下逐漸產生大眾審美意識趨向,使方正剪紙文化在薩滿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的基礎上又豐富了獨特的黑土文化,形成如今方正剪紙的基本形式和藝術風格。
有別於其他傳統剪紙的創作風格,在形式特點上,不僅保留了薩滿文化對於天地萬物崇拜的設計元素和北方粗獷奔放的性格特點,也豐富地加入了中原文化細膩儒雅的審美特徵,粗中見細,將多種文化相融合以及在當地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東北民俗地方特色,經過歲月沉澱,逐漸立型於現在的方正剪紙。
從休農娛樂的一種方式,慢慢到漸成藝術體系,廣納吸收各地剪紙技藝技巧,又增添加入了現代生活元素,以家庭式、傳授式、組織式的繼承途徑流傳推廣,結合東北民俗文化審美特徵,發揮出創作者的主觀能動性,大膽創作,是創作者思想與情感的抒發與表達,是對身處生活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一種由心反饋。發展歷史雖短卻特徵鮮明,將藝術創作與人文精神相統一。
近幾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剪紙藝人的推廣傳播和民眾自發努力下,方正剪紙不斷受到世界矚目,得到更大發展。作為中國剪紙閃亮的一部分,與其他派系剪紙都逐漸被外界所認知。在之後的藝術發展中也應借鑑其他派系剪紙的現代應用,突破固有模式,豐富和增進在設計創作,媒體傳播等方面的延續和再發展。方正剪紙圖形圖案研究也應在探尋地方民俗文化以及地方剪紙特點中發揮作用。
方正剪紙內容豐富,造型簡潔明快,多為單色剪紙作品,主題以民眾生活,民俗習慣為主要表達內容,也有以薩滿文化延續而來的以人物神化形象,動植物形象,圖騰文字等為元素相創造或相組合,預示吉祥美滿和期盼幸福生活的表達方式。房壁的牆花,陳設擺件的炕圍花、櫃花,擺襯的喜花、禮花、燈花等,剪紙中隱喻和諧音的使用在作品中延續至今。題材涉及歷史典故、神話故事、花鳥魚蟲等,種類以龍鳳呈祥、福祿壽喜、富貴平安、連生貴子、指日高升、納祥闢邪劃分。寓意吉祥的圖案造型中,以鳳戲牡丹為例,牡丹花象徵女性柔美,鳳凰圍繞牡丹寓意生活美滿和諧,象徵婚姻甜蜜幸福。諧音手法的運用藉助動植物及事物的名稱形象組合表意。
方正剪紙圖案隱喻與諧音手法的呈接延續源自地方歷史積澱及外來文化薰陶。形式有所改變,卻始終作為大眾意識趨向和一種視覺語言被普遍接受。歷來方正縣簡單的勞作生活,締造剪紙素材,技法由剪刻增添為撕紙、燒燙、拼色、襯色、染色、勾描等。
經過創作者的大膽創意創想,將客觀實際賦予主觀意象進行表現,近些年來隨著時代進步變遷,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又與時俱進的增加了二十四孝,核心價值觀等現代主題內容,更由單一的單色剪紙增添為雙色及多色剪紙,如郭豔萍作品《秋收》就是多種顏色結合剪紙作品。
剪紙色彩方面,在方正剪紙創作過程中側重於運用純度較高的色彩,其中紅色為中華傳統中象徵喜慶的顏色運用較多,除紅色外黑色剪紙也為單色剪紙常用色彩,也有背面襯以五彩紙、蠟光紙、金箔紙等搭配使用的方式。撞色及對比強烈的色彩在套色剪紙、襯色剪紙作品中被採納。除了對比強烈效果響亮外,畫面的色彩色調強調和諧自然,對創作者美感要求高。相比多種色彩的剪紙,單一色彩剪紙被更多的採用,一是操作起來簡單,二是體現手法連貫,這也源於東北人豪爽奔放的性格特徵,在作品創作中追求簡單和明快。
剪紙造型上,方正剪紙相比關內剪紙的細膩,更為隨性灑脫,注重剪紙畫面的豐富與層次。作品的表現力與張力是整副作品的核心與關鍵。長期的更替蛻變下逐漸消減了滿族剪紙中的祭祀作用,留下豪邁奔放的形式特徵,恰與漢民族「闖關東」英勇無畏的精神相契合,這種積澱和延續體現在概括的線條,刪繁就簡的創作模式上,在眾多方正剪紙作品中都有體現。真實生動且不刻板。剪紙圖案曲線線條的大量運用是方正剪紙風格特點之一,全幅畫面完全用曲線表現的方式出現在方正剪紙藝人的作品中,這種創作手法,受歷史延續以及黑土文化影響,飽含視覺語言信息,表現事物的同時滿族視覺舒適感,給人痛快俏皮的感覺。從剪紙單副作品到系列作品,眾多剪紙藝人逐漸融會貫通,自成一體。
剪紙創作對於工具的使用所用工具為剪紙專用剪刀,部分手工藝人自助改良出特製手工剪刀,精緻打磨後剪頭尖而造型精美,方便手握,易於剪頭變換各種角度在紙間遊走,形成順滑線條。創作者在剪刻過程中,根據思路明確利落下剪,塑造大致形體,形成大面積主體形象後再依據主體修繕細節,既要做到線條間連接自然不斷裂,又要抓住物象特徵使之傳神富有活力,往往一氣呵成,展開見成果。對於創新型作品,往往繪製草圖,多次修稿後再動用剪刀剪制。常見的方正剪紙作品多為陰刻或陰刻與陽刻相結合作品,利用陰線,塑造鏤空美感,去除多餘部分突出作品形象,使其完整生動。在剪法中有古樸剪法、裝飾剪法、套色剪法等多種剪法形式。
方正剪紙在創作上不苛求於細節刻畫,講求整體連貫舒適,大面積物象與細節刻畫結合豐富畫面,使視覺效果強烈。看著是手中剪刀隨意剪取,實則是做到心中有數,躍然紙上。剪紙在物象的刻畫上採用多種紋路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其中鋸齒紋、雲水紋、月牙紋、箭簇紋較為常見,以雲水紋及雲水紋月牙紋結合運用較多。在長期的剪紙創作練習中創作者也對自己的剪法紋理有著獨有的慣用方式,如鋸齒紋的形狀、粗細、大小、長短,往往有剪紙藝人自身喜歡而又慣於剪出的圖形,被認作是個人作品細節特點,形成標識。
方正剪紙融合當地傳統與外來藝術之長,形成富於東北民間藝術特色的粗獷簡練之風,它在製作時採用自製的剪紙用具,技法獨特,講究裝飾,表現題材多樣,造型質樸可愛,構圖秀逸雋美,為東北民間藝術產生發展的研究提供了鮮活例證。目前方正剪紙較為古老的本地類型正瀕臨消亡,非家族傳承的剪紙藝人因生活等原因紛紛改行或遷徙,急需採取有力措施保證這一優秀民間藝術的持續傳承和發展。
註:文章部分內容來非遺網和中國藏族網
《西部皮革》
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