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物出土(圖)

2020-12-04 華夏經緯網


  古耶貝丘遺址挖掘現場,考古人員發現一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錛


古耶貝丘遺址挖掘現場

  本報訊 記者鄧磊報導:高明區古耶貝丘遺址發掘工作首日即有「斬獲」。昨日,為期兩個月左右的古耶貝丘遺址搶救性發掘工作正式開始,一件距今4500年、名為「雙肩石錛」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物首先出土。

  古耶貝丘遺址受損嚴重

  據了解,古耶貝丘遺址位於高明荷城街道古耶村東北黃湧橋附近,由於廣明高速公路規劃經過該遺址,省考古所決定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

  昨日下午,記者沿著山路一路探訪,幾經周折來到古耶貝丘遺址。記者在這裡看到,發掘現場的表面土層隨處散落著一些灰白色的貝殼,從遺址中穿過的一條鄉間道路恰好把遺址切出一道截面,土層下的貝殼也暴露在截面中。「7000平方米的遺址,現在可供發掘的只有1000平方米左右。」省考古所一位專家對此頗感惋惜,「那些散落在表層的貝殼已沒有考古價值。」

  高明區有3個貝丘遺址,古耶貝丘遺址是最大的一個,該遺址面積大約有7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55米。專家認為貝丘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遺物,距今約4500年左右。但此遺址卻受損嚴重。

  首日發掘即有「斬獲」

  昨日是古耶貝丘遺址搶救性發掘工作的第一天,現場的工作人員首先開始挖掘遺址的表土層,為不損害遺址中的文物,考古專家在首先發掘的範圍內都用白色的繩索劃定了「探方」,發掘人員用鐵鍁和鋤頭一點點地清理表土層。

  「挖到東西了!」一位發掘人員驚呼。「這是新石器後期的雙肩石錛。」省考古所的尚先生解釋,「這是我們在古耶貝丘遺址發掘到的第一件有考古價值的文物。」他在文物發掘記錄單上寫道:雙肩石錛,編號「001」,長4.5釐米,寬4.1釐米……記者發現,雙肩石錛打磨得十分光滑,即使已歷經4500餘年,用手觸摸時仍可感受到雙刃鋒利。

  發掘文物交由高明博物館

  目前,廣明高速公路已全線動工,古耶貝丘遺址搶救性發掘由此顯得更為緊迫。按計劃,該遺址搶救性發掘工作將為期兩個月左右,昨日的表土層清理工作完成後,考古人員將採取分層清理的方法,陸續開始清理遺址內各個時期的文物。 據尚先生說: 「如果能發掘到新石器時代人類房屋的遺址,就能完整再現當時的生活場景。」

  對於出土文物的歸屬,他告訴記者,待發掘工作完成,省考古所將把發掘出的文物全部交由高明區博物館收藏、展覽。

來源:佛山日報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新石器時代出土玉器賞析
    新石器時代距今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了。那時的古代先民認為,世間萬物均有神的力量,出土的很多玉器主題都會有神話色彩。神秘的玉文化指引著我們揭開層層謎團去了解它。
  • 宣漢羅家壩遺址發現5300年-4500年前新石器時期遺蹟
    昨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報,在國內最重要的巴文化遺址羅家壩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新石器時期遺蹟,填補了川東北地區距今5300年-4500年之間中國新石器時代版圖的空白,對四川史前史研究,對巴、蜀文化進一步比較研究,提供了新的極為重要的資料。
  • 中國最早蛇文物距今8000年:是查海先民圖騰(圖)
    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罐上的蛇銜蟾蜍雕塑。長興島三堂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蛇狀紋陶罐。從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開始,直至春秋戰國、漢等時期,大連乃至遼寧有很多蛇文物出土,其中就包括中國已發現最早的蛇文物。本報特約遼寧師範大學考古學系主任、教授劉俊勇對此予以解讀。
  • 安徽出土一「龜殼」,距今4500年,專家:中國最古老的佔卜用具
    每個文物的出土都是備受人期待的,看似很普通的文物,可能其中就隱藏了一個大的秘密,我們其實考古過程中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以為這件文物很一般,實則它才是國之重寶,比如像當年的太陽神鳥金飾,還有什麼玉豬龍等等,這些都堪稱是國寶,其中太陽神鳥金飾更是「九大鎮國之寶」之一。
  • 安徽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 距今約6000年(圖)
    而在工程開工之前,一支由省考古隊和當地文物部門聯合組成的考古隊悄悄進入腹地,經過10個多月的發掘,一個碩大的遺址呈現在世人眼前。考古人員初步判斷,此屬新石器時期遺址,距今6000年左右,比凌家灘還要早。1月10日,本報記者現場探訪了這處遺址。
  • 大鵬鹹頭嶺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中期罕見文物
    大鵬鹹頭嶺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中期罕見文物 深圳歷史:6000年還是7000年?香港、廣州趕來的考古學家與深圳的考古人員一道,正蹲在地上對文物仔細研究。據了解,這是繼1985年、1989年、1997年以來,深圳考古人員對鹹頭嶺史前遺址的第四次挖掘,從9月3日起考古人員進駐鹹頭嶺,本為研究該遺址具體年代而來,沒料到發現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大量夾砂陶、彩陶,其數量規模以及陶器紋路所呈現的清晰演變序列,都是嶺南新石器時代中期考古史上極其罕見的重大發現。
  • 南縣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5000至7500年
    4月28日,記者從南縣文聯獲悉,南縣南洲鎮南山村進行土地項目平整時,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據初步推算,南山新石器遺址距今5000至7500年,時間跨度從商周至新石器時代,面積1.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2米。
  • 遼寧現早期古村落 發現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
    遼寧現早期古村落 發現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時間:2018-03-14 22:2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遼寧現早期古村落 發現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完成了對阜新他尺西溝遺址的階段性考古發掘,確認該遺址為一處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古村落
  • 羅家壩遺址現新石器時代遺存 巴文化起源新依據?
    為巴文化可能起源於川東北提供了考古依據   12月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宣漢羅家壩遺址的考古成果:在巴文化堆積層的更下端,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遺存。這是迄今為止嘉陵江流域發現的文化堆積最厚、延續時間最長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它不僅填補了川東北新石器時代考古(距今5300年至4500年時間段)的空白,也為巴文化可能起源於川東北,提供了考古證據。   羅家壩遺址位於達州市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自1999年首次發掘出土大量青銅器等文物後,已成為我國目前所知面積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巴文化遺址之一。
  • 安徽阜陽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
    新華社合肥11月15日電(記者董雪)安徽省阜陽市嶽家湖遺址近日完成挖掘工作,這是阜陽城區發掘的唯一一處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的遺址,首次科學證明阜陽城區確實存在距今約5000年的史前文化。嶽家湖遺址位於阜陽市潁東區。
  • 合川區吊嘴遺址出土大批新石器時代文物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3月20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謝黎 尹美霖)筆者從重慶合川區文化旅遊委獲悉,合川區吊嘴遺址出土新石器等多個時期的遺存,明晰了合川東城半島地區古代文化面貌,充實了區域內的文化內涵。
  • 四川汶川發現距今4800年新石器時代遺址(組圖)
    汶川新石器時代遺址   大量陶片、石器出土昨(17)日,記者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員近日在對汶川縣「布瓦群碉」進行文物災後重建保護中,發現了一處距今4800年新石器時代遺址——布瓦遺址據了解,這一新發現將有助於探索千百年來蜀人的遷徙和文化交流,揭開古蜀國神秘面紗。發現 汶川現石器時代遺址2009年4月29日,汶川縣威州鎮布瓦村三組(龍山組),「布瓦黃泥群碉及民居村寨」田野考古調查及勘探工作隊在入駐布瓦村開展系列田野考古工作時,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布瓦遺址。
  • 阜陽城區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
    新華社合肥11月15日電(記者董雪)安徽省阜陽市嶽家湖遺址近日完成挖掘工作,這是阜陽城區發掘的唯一一處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的遺址,首次科學證明阜陽城區確實存在距今約5000年的史前文化。嶽家湖遺址位於阜陽市潁東區。
  • 皈家堡遺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遺存 「川滇通道」4600年前就有了
    出土的箭鏃顯示當時有發達的石器製作技術 圖由成都文物考古隊提供   近日,隨著鹽源縣皈家堡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推進,大量新石器時代文物出土,這些陶器和石器,在西北馬家窯遺址以及雲南考古遺址都發現了   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雙河鄉楊柳橋村,據現場考古發掘負責人周志清介紹,考古過程中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遺蹟現象,出土了大量的遺物,目前共揭露遺蹟64座,其中包括房址7座、灰坑54座、器物坑1座、灰溝2條,以及若干柱洞。「出土遺物中以石器、陶器數量最多」。
  • 甘肅岷縣發現3800餘件仰韶文化遺物 距今4500多年
    日前,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的對岷縣境內山那樹扎遺址搶救性挖掘工作全面結束,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遺物3800餘件。從清理出的遺址和出土器物初步斷定,新發掘的遺址區屬於仰韶文化晚期,距今已4500多年。
  • 新石器時代文物石錛
    惠州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見下圖),通長6釐米,通寬3釐米,厚約4釐米,質量40克。石錛表面凹凸不平較粗糙,有光澤,灰色,單面刃,斷面呈長方形,弧背,頂端和兩側都有長條平面,正面稍凸弧,刃緣斜向。經廣東省文物專家鑑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石錛,並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 寧德中心城區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生活工具 距今3000多年前
    蕉城區博物館館長鍾榮富供圖東南網寧德8月19日訊(本網記者 陳翊群 實習生 陳派焱)「寧德中心城區之前並未發現過新石器,(近期)石錛的發現,為新石器時代的研究增加了一個實物證據,填補了城區範圍內無古人類遺址的空白。考古學家可藉此研究原始人的生產、勞作情況,這對研究蕉城區商周時期古人類的生產生活狀況,具有重要的意義。」昨日,蕉城區博物館館長鍾榮富接受東南網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 寧德中心城區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生活工具 距今3000多年
    蕉城區博物館館長鍾榮富供圖黃鄭祚當即撥打了蕉城區博物館電話,起初博物館館長以為是黃鄭祚在開玩笑,因中心城區從未發現過新石器時代的文物,當天下午黃鄭祚將挖掘出的石錛送往區博物館,經蕉城區博物館工作人員初步鑑定,該石塊是一件古人類生產生活工具——石錛,器形完整巨大,十分罕見。
  • 寧德中心城區首次發現新石器時代生活工具 距今3000多年
    「寧德中心城區之前並未發現過新石器,(近期)石錛的發現,為新石器時代的研究增加了一個實物證據,填補了城區範圍內無古人類遺址的空白。考古學家可藉此研究原始人的生產、勞作情況,這對研究蕉城區商周時期古人類的生產生活狀況,具有重要的意義。」昨日,蕉城區博物館館長鍾榮富接受東南網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 距今8400——7600年!錫盟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房址270餘座,鮮卑早期墓葬14座
    ,當時主要發現遺址南部的鮮卑墓葬群,2019年在配合風能項目工程的調查中,又發現了鮮卑墓葬群北部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聚落遺址。裕民文化延續1000年左右。為適應生存環境,聚落人群通過季節性遷徙利用資源,並建築有固定半地穴式房屋。秋冬季人群居住較為集中,聚落規模較大,以捕獵、製作工具為主要生產方式。根據乃仁陶勒蓋遺址出土的文物初步判斷,其年代比四麻溝遺址要早,下層與裕民文化類型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