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式審美研究的緣起
中國崛起,中國逐步開始了面向全球的文化輸出。近年來,孔子學院的設立體現了中國文化輸出的戰略,但僅僅是向世界普及漢語教學是不夠,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中也應包含視覺審美的影響力,而國家的視覺審美則通過本國當代的產品、服飾、建築、城市景觀、圖形符號等多方面視覺載體得以體現,這不僅是一個藝術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涉及國家文化安全的一個重要部分。
事實上,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重視對國家審美體系的建設,我們可以從西方現代藝術在全世界進行推廣的系統化行為中看到審美意識的傳播。近年來,國內外學界對「審美權力」、「國家美學」的重視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研究現象,但大多數的研究是從文學文化領域、主流媒體的知識話語以及精英意識支配下的高端形象等角度展開審美文化探討。中國式審美的研究存在何種新鮮的角度?中國傳媒大學的吳學夫教授及其團隊(波普客)從日常生活的視覺審美入手去研究國家的審美意識,。
全球化導致消費文化的泛濫,拜物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現象,人類越來越依賴物品來感知現實世界、確認身份和位置,中國也不例外。通過對物品的細緻觀察,從而達到對國家審美意識的發掘,這是中國式審美的最初切入點。在此基礎之上,將物的概念擴展到更廣泛的具體事物:使用物品的人、人所生活的空間、空間中所發生的事件……具體的事物將有助於更好地證明一種抽象的文化概念,即審美的習慣和特徵。研究中國式審美的工作就是在以上動因的促使之下而展開。
二、 中國式審美研究的背景
國家形象傳播的新思路:視覺文化是最直接最強有力的文化輸出手段,在對中國國家形象描述以及對外宣傳上,歷史遺留下來的諸如故宮、長城、京劇臉譜、如意、鼻煙壺等建築或物品常常被作為標準的國家視覺形象不斷出現;或者,喜歡從宏大敘事的角度去展現一個被過度包裝的中國高端形象,繼而完成一個自我陶醉的想像。雖然這些國家形象的傳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向世界打開了一個了解中國的窗口,然而歷史標本只是一個片面的符號,畢竟不能等同於「現在進行時」的真實中國,影像包裝只是反映少數人的審美,畢竟不能代表擁有13億人的中國大地上呈現的常態事物所體現出來的真正的審美價值觀。無論是用於對內還是對外的文化乃至國家形象的傳播,這都是一種惰性的引用或想像地描述,長久以往就容易引起對真實中國的誤讀,失去對中國審美觀的正確判斷。真實中國的形象不存在故紙堆之上,而是存在於實實在在的日常生活當中,在日常生活中才能發現最真實的當代審美,是在與那些新鮮的、先進的、當代的、外來的等等林林種種的審美文化的交匯融合過程中,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新月異。存在於其中的內涵和精神才是真實的中國式審美,是開放、包容、容納百家的審美文化。這最真實的中國式審美也正是最真實的國家形象。
中國商品輸出和貿易摩擦:中國傳統審美的世界化古已有之,通過絲綢之路等渠道輸送到其他國家的中國商品和藝術品,曾代表著精緻的生活和高貴的審美,受到歐洲上流社會的追捧。在當代,中國同樣通過大規模的商品輸出,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入到全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中國式審美也附著在那些物品當中幾乎遍布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今天的中國影響世界的標誌是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分量感不斷加重,通過中國商品輸出的強勢途徑、挖掘商品背後的意識形態和審美意識成為一個有效的研究方向。中國以它巨大無比的經濟總量引起世界關注,中國商品衝擊國外市場的威脅論在金融危機下轉變為積極開發國內市場的倡導,十幾億中國人共同擁有的中國式審美將成為全球貿易必須重視的一種消費需求,審美研究具有了現實的意義。
城鎮化的政策導向:2005年中國政府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到一個「城鎮化」的概念,「城鎮化」是對中國根深蒂固的農業文明特徵進行的客觀思考,農村與城市的關係同時隱喻傳統與現代、農業化與工業化的關係,而「城鎮化」是一種折中的方法,這也意味著滋養中國式審美的土壤是廣泛存在的。
三、研究方法
實證調研: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建築、服飾裝扮、圖像等最顯露元素,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抽取恰當的調查樣本,進行田野調查,匯總並分析中國當代日常生活中的審美。
文獻分析:對國內外現有的資料進行詳細的梳理,把握中國傳統審美和相關的國家形象研究狀況和成果,為後續研究奠定基礎。
圖像分析:運用圖像志的研究方法,結合社會學原理,從圖像中挖掘文化意義。
三、 什麼是中國式審美特徵
一直以來,世界對中國的國家形象通常是這樣的理解:以京劇、長城為代表的古老中國形象;或者是嚴肅刻板的政治形象,甚至是中國威脅論。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真正的當代中國形象,展示輕鬆的、人性化的日常中國,中國式的審美就包含在中國的日常生活之中:
•它是常態的、真實的,存在於廣大城鄉村鎮的日常事物裡;
•它是現在進行時的,活著的,不只是歸為歷史標本的古典審美;
•它是平民的,普遍化的,而非小範圍的精英審美或者矯飾的獨特樣本。
「波普客」研究團隊試圖對中國這個如此廣博國家的日常生活作一次全面的篩選、記錄,進而完成一個展示和描述的審美體系。這是一次社會學意義上的考察,從商品製造、廣告、城市文化、時尚、科技、體育、傳媒、社會政治等各個方面入手,那些普普通通的日常物品、名不見經傳的房子、隱藏於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人、尋常百姓家裡以及街頭巷尾的圖像裝飾,都是我們傾心考察的對象。我們工作的首要目的便是去記錄,在日常生活中符合條件的樣本如恆河沙數,它們集合起來便是一股清晰的、真實的中國式審美。分析中國式審美的形成原因可以獲得它的清晰特徵:
•傳統遺產的影響:東方的,民間的——民族性特徵;
•政治基因:革命傳統,戰爭年代,政治體制——嚴肅、單一性;
•生產力決定:農耕文明遺風——粗放型、未完全的工業化;
•外國影響:西方審美,崇洋心理——衝突性、模仿性;
總體特徵——混雜性。
四、 發現中國式審美的積極意義
在當代世界格局存在一個中心與邊緣的態勢下,我們需要正確審視自身的審美意識,不是全面地模仿西式審美,而是將在自身的視覺審美特徵中發現其積極的意義,改變人們一味認為的中國大眾審美的「土」和「俗」的印象:
民族性特徵——東方之美,根本之美;生態,自然;
嚴肅、單一性——幽默化解,集體回憶;
粗放——隨意的美感,有機設計,對技術主義困境的反思;
衝突和模仿——消解能力;吸收普適性原則,如安全、環保;
混雜性——包容性、隨意性、和諧性。
中國式審美是與多種審美文化的交匯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新月異。同時,審美背後隱含著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傳播。中國式審美體現了強烈的包容性、開放性,也是植根於每一個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傳統精神審美。這項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探索中國式審美如何成為主導世界的審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