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規定用井號「#」定義話題,比如微博正文「今天#天氣#真不錯」,其中的「天氣」就會被解析為話題,自動加上到該話題的連結。現在微信跟進微博,與好友聊天也能添加話題,玩法跟微博類似。
01
微信在聊天框加入話題功能
11月14日晚間消息,有網友發現微信聊天對話框中也可以出現話題,只不過在最新的iOS版7.0.18版本中,尚未發現更新提示,此次或為微信開放針對聊天對話框的話題功能灰度測試,也是微信進一步提高流量分發效率的手段。
和朋友圈的話題功能基本相似,如果用戶在對話中使用#+話題詞的方式發送內容,會形成對話框中的話題詞。比如,有用戶使用#微信發送內容後,可以點擊這一話題詞,跳轉到的結果包括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和微信視頻等。
此外,點擊話題詞後出現的結果,只是部分與話題詞相關,更多以公眾號內容的形式出現,而且並不是以內容的發布時間為順序。還有用戶發現,此前對話框中的內容,只要加了#號也會變成話題詞。
在此之前,朋友圈已經上線話題標籤,只要在編輯朋友圈時,長按空白處不鬆手即可,之後快捷菜單會顯示出一個話題標籤圖標(#)。
另外,微信也跟進QQ添加了「青少年模式」,此次微信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同樣也是通過屏蔽諸如「公眾號」、「搜一搜」、「小遊戲」、「附近的人」等帶有娛樂性質的功能,來防止未成年人過度沉迷。
02
公眾號早已存在的#微信話題#
在聊天窗口中加入話題功能以前,#微信話題#在微信公眾號上存在已久。
在微信公眾號後臺界面,依次點擊左側菜單「功能」-「話題標籤」,就可以進入話題標籤功能界面,再點擊「添加話題」,然後在下來菜單中選擇圖文話題/視頻話題/音頻話題即可。
話說,小夥伴你們有沒有注意過《電腦報》微信公眾號使用過的話題標籤嗎?
03
改進中的企業微信社群防騷擾功能
相對於個人微信和公眾號,企業微信對不少人而言有些冷門。實際上,在疫情倒逼下,政務、教育加速數位化變革,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同時,數位化系統中自上而下的各個角色亟需進一步深度打通,以此提高信息高速流轉和工作效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日前,企業微信最新版本針對政務、教育兩大領域發布重要更新,進一步助力政務、教育深度數位化,搭建一鍵傳達渠道,提升信息流轉效率。越來越多的商家通過社群服務客戶,而當社群規模擴大時,群內容易出現騷擾信息,管理員又很難做到時刻在線處理。企業微信的本次更新可以有效解決這類問題。
新增的「聊天敏感詞」功能,允許管理員在後臺進行敏感詞配置,對員工發送信息中特定的關鍵詞實行有效攔截,如郵箱地址、電話號碼等。管理員預設攔截規則觸發後,員工將收到相應警告提醒,或直接無法發送該消息。
在客戶一側,藉助「群防騷擾」功能,業務負責人在手機上進行防騷擾關鍵詞配置,對群裡的詐騙、違法、商業營銷等信息等進行有效攔截,可設置警告三次後,再觸碰規則時自動將群成員踢出群聊,有效維護客戶群的秩序。
04
全面擁抱「算法分發」的微信
在推出小商店、公布小程序升級之後,微信開始在內容分發方式上也引入「算法分發」方式。
目前,微信已經在公眾號、視頻號、搜索、看一看等產品上實現算法分發。用戶可以在公眾號文章下看到相關主題的文章推薦,在看一看裡查看「精選」內容,在視頻號查看「推薦」視頻。除此之外,微信對公眾號文章排序和公眾號推薦也進行了算法優化。微信搜一搜功能的豐富也離不開搜索算法。這些都與微信的「算法分發」息息相關。
對於曾經執著於「社交分發」的微信來說,這些堪稱顛覆性改變。
有意思的是坐擁如此龐大的用戶數量,問世9年來微信一直不加開屏廣告,如果換做其他應用,那麼網際網路巨頭絕對不會錯過這塊營收。
那微信在這方面為什麼這麼保守,給大家一個清淨呢?這事說起來還是微信之父張小龍的堅持,去年1月份的微信公開課PRO上,張小龍解釋了微信不加開屏廣告的原因。
他說,想一想,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時間有多少?你花在最親密的朋友家人身上的時間多,還是你花在微信的時間多?
如果微信是一個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願意花那麼多時間給它。那麼,我怎麼捨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臉上,貼一個廣告呢?你每次見他,都要先看完廣告才能揭開廣告跟他說話。
簡而言之,張小龍認為微信是用戶的朋友,花了大量時間在上面,而開屏廣告就像是在朋友臉上貼廣告,不好看也不符合邏輯。
當然,廣告可以不加,但「算法分發」不可以不做,隨著大數據應用的越發成熟,相信未來的微信,會比你還懂你自己,就像QQ群裡面會加入聊天機器人一樣,誰能保證微信未來不會在話題中也讓機器人參與一下呢?
(編輯: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