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口唱大戲,接姑娘,喚女婿,小外甥也要去……」,說起戲,耳邊就響起這首古老的童謠,關於兒時看戲的溫馨記憶便在童謠中漸漸清晰起來。
很多年前,文化生活貧乏,尤其是農村,沒有電視電影,誰家有一部收音機都是很奢侈的事情,看場大戲似乎是唯一的娛樂方式。當然,那時候不可能有現代化的劇場,但隨處都是舞臺,田間、地畔、生產隊場院、農家炕頭……演員不拘時間、不挑場地,觀眾更樂得隨意自在。
農閒時,一般都是掛鋤後,即六七月份間,是請戲的最佳時間。
播下種子,看著小苗出土,經過三鏟四趟細心侍弄,掛了鋤,封了壟,就等著秋天收穫了。漫山遍野的莊稼鬱鬱蔥蔥,長勢喜人,透過一望無際的青紗帳,仿佛看到了金燦燦的收成正在向人們揮手致意……這樣豐收在望的好年成,當然得攛掇著請臺大戲了!不過,也會有因為天旱,請戲祈雨的時候,老人們說:唱幾齣好戲給龍王爺聽吧,龍王爺高興了,就會行場及時雨,保佑咱們風調雨順,到秋有個好收成。
無論什麼原因,大戲幾乎年年請,當然,在孩子心裡,無論什麼原因,有戲看就是一件讓人欣喜若狂的事情。
戲是原汁原味兒淳樸的戲,人是本鄉本土憨實的人,雖然是草臺班子,半拉子演員,但也不乏叫得響、被十裡八村鄉親追捧的名角。然而,孩子們關心的卻是戲外的事:一個蟈蟈、一隻蝴蝶比一段好聽好看的戲更能吸引他們的目光,戲臺上熱鬧的鑼鼓聲,只是他們遊戲的伴奏罷了。
彈指一揮間,童年時光就這樣匆匆逝去了,至於當年都看過什麼戲,都已記憶模糊,唯有那熱鬧的場面,真像童謠裡說的那樣,接姑娘,喚女婿,親朋好友都要請來,一家人其樂融融,那氛圍,甚至比過年還要熱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農村請戲的習俗漸漸沒有了。如今,置身裝潢講究的劇場,精美的道具、華麗的舞臺、一流的燈光音響、專業的演員……不知為什麼,心中卻有隱隱的失落。
那首童謠便時常在耳畔響起: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口唱大戲……
不由為出生在今天,每天被電影、電視、電子遊戲包圍著的孩子們感到遺憾:他們沒有我們當年的福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