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在新華書店讀書、購書。(本報記者 盧磊 攝)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永不竭盡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近年來,普洱市把文化建設作為鑄魂工程,持續發力、深入推進。
一股股文化建設的熱潮在普洱各地悄然興起,蘊涵豐富的普洱文化正以獨樹一幟的魅力牽引著人們的目光,以昂首闊步的自信形成一種文化自覺,讓普洱這座「大山深處」的城市走向「大千世界」。
文化傳承 讓文明新風日益濃厚
「一個人,一本書,一盞燈,就這樣在《讀中國》的陪伴下,我度過了很多個寂靜的夜晚……」在思茅區婦聯「書香女性·快樂閱讀」活動上,來自思茅區的婦女職工紛紛走上演講臺,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
像這樣的閱讀活動,在普洱市內各大機關和單位每個月都會舉辦一次,正因為舉辦了一系列類似的閱讀活動,「全民閱讀」的氛圍越來越濃厚。
走進普洱,市司法局的黨群活動室、普洱市紀委機關的數字圖書室、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景信鄉回俄村景信一組的文化長廊、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芒景村翁基村民小組文體活動中心等各種文化載體不斷搭建。歌詠比賽激情四溢,讀書沙龍啟人心智,道德講堂崇德向善,文化體育活動健康陽光,文明禮儀新風撲面,志願服務快樂奉獻……
文化,需要鮮活的載體去弘揚,也需要滿懷激情去傳承。為了讓悠久的傳統民族民間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普洱市不斷推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2018年以來,普洱市深入實施「民族文化傳承示範工程」,出臺了《民族文化傳承示範村創建標準》,印發了《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方案》,向社會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對其傳藝授徒給予適當補貼。每年安排3000萬元申遺資金,縣級每年配套1000萬元,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深層次地開展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果。
如今的普洱,放眼望去,文化的因素無處不在,文化的氣息處處可聞。你寫字、我畫畫,你文明、我禮貌,你學習、我思考,你爭先、我創優……談文化、有文化、講文明蔚然成風。
文化惠民 讓群眾共享文化盛宴
發展既要講物質,也要講精神。民生改善既包含物質的提高,也包含文化的豐富。文化惠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文化權益是人民群眾的基本權益。
城鄉群眾怎樣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普洱的破題方法是:一手抓「強身健體」的城市文化建設,一手抓「固本強基」的農村文化建設,通過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逐漸將頭痛的難題變成高興的話題。
近年來,普洱在中心城區修建了包括圖書館、美術館、城市規劃與科技館等在內的普洱市文化中心。一幢幢聳立在中心城區的文化建築,讓眾多普洱人為之自豪。但更讓普洱人感覺實惠與溫暖的,是遍布城鄉、近在咫尺的各類文化場所,正是這一個個文化場所構成了普洱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
「三跺腳、三跺腳,跳起黃灰做得藥……」在景東彝族自治縣錦屏鎮北屯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幾乎每天傍晚都有很多村民在練嗓子。記者在這裡看到,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設有文化活動廣場、文化活動室、簡易戲臺、宣傳欄等,群眾可以在這裡開展各類文體活動。
文化惠民的陽光,照射著普洱的每一扇門窗。截至2019年4月,全市已建成市、縣(區)公共圖書館11個、文化館11個、文物管理所8個、博物館6個、美術館1個,有鄉(鎮)綜合文化站105個、社區和村文化室994個、農家書屋1059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基層站103個、農民素質教育網絡培訓學校103個。在全省率先完成「村村通」直播衛星覆蓋工程,推動市、縣(區)廣播電視節目在農村落地,實現廣播電視全覆蓋。
「舞臺」搭建起來了,內容提供如何保障?
普洱市結合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內容,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現實題材文藝創作和展演活動,凝聚了強大正能量。2019年1至9月,全市新創作各類文藝作品79個。此外,普洱市各級文藝團隊深入農村開展文化惠民演出,惠及群眾117.2萬人次;充分發揮「四館一站」作用,舉辦精品展覽16場(次),接待讀者近35萬人(次),圖書流通30餘萬冊,組織公益講座培訓220次(期),普洱文旅大講堂成為品牌惠民場所。開展「開心廣場·和諧文化」月月演、「結對子、種文化」系列活動,在基層建立起文藝創作結對幫扶基地。每年積極組織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在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期間開展送春聯、送戲下鄉等活動。
文化扶貧 讓「腦袋」「口袋」齊富
為發揮「文化扶貧」在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特殊作用,普洱市以實施民族文化「珍珠鏈」工程為抓手,依託民族文化、普洱茶文化、生態文化、邊地文化等特色資源,推動文化與特色產業、旅遊服務業等融合發展,不僅延伸了文化產業鏈條,還通過文化項目的拉動,帶動群眾進入產業鏈條,實現從產業發展中增產增收。
著力打造民族文化節慶品牌。提升打造出中國普洱茶節、中國墨江北回歸線國際雙胞胎節、江城中老越三國丟包狂歡節、中國西盟木鼓節、中國孟連娜允神魚節、普洱端午百草根美食文化節等一批民族節慶文化品牌。通過舉辦民族節慶活動,提高了普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樹立了普洱文化形象,塑造了普洱文化品牌,增添了招商引資的新優勢,增強了普洱各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通過辦節,還促進了普洱茶、旅遊、飲食等相關產業發展,增加了各民族群眾收入,達到一舉多贏的目的。
積極促進民族特色文化與旅遊業融合發展,西盟佤族自治縣成立了西盟佤部落演藝公司,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逐步進入產業化,分別成立了老達保快樂拉祜演藝有限公司、景東無量山文化傳播公司、孟連賀哈布梵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在市場化運作和文藝創作的道路上加速前進,帶動群眾進入產業鏈條,讓群眾「富腦袋」又「富口袋」。
「我們多了增收渠道,在唱唱跳跳中實現脫貧致富,感到驕傲和自豪。」瀾滄老達保快樂拉祜演藝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娜倮說。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在「文化內功」的修煉過程中,普洱市正努力將文化「軟實力」打造成推動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硬力量」,助力普洱追趕跨越、綠色崛起。(王博喜莉)
來源:普洱日報
(責編:木勝玉、楊良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