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畢業生、藝術家、文化企業打開廣闊天地
一個古鎮中的藝術試驗田
6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2015年《就業藍皮書》,藝術類專業不足兩成的就業率再次為藝術生就業亮起「紅牌」。近年來,藝術生就業狀況頗受社會關注。作為全國扶持藝術畢業生就業與創業的項目,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古鎮的「中國藝庫」藝術院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園,成立5年來致力於與各大藝術院校的合作,為藝術畢業生、青年藝術家提供了創業、就業和展示的平臺。該項目如何服務於藝術畢業生和青年藝術家?與普通的文化產業園區有何區別?位於古鎮中心地帶,能否為古鎮文化旅遊帶來全新的理念?
「桌子鋪」免費創業
「畢業後,我做過一年的老師,雖然內心想做一些事情,但不知道在哪裡找到一個創作的平臺,展示自己的才華。」入駐「中國藝庫」5年的青年油畫家劉芸說。5年前,他經朋友介紹,辭去老師的工作,來到藝庫創業。藝庫不僅為他量身定做了藝術孵化計劃,還提供了優雅的環境、良好的氛圍以及生活補助等,使他得以安心創作、一展才華。經過5年的宣傳、推廣,如今,劉芸的作品平均每幅已能賣到1萬多元。
據了解,像劉芸這樣的「80後」「90後」青年藝術家在「中國藝庫」還不少。自2010年「中國藝庫」藝術院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在洛帶古鎮啟動,截至目前,該孵化園已與四川音樂學院、西南交通大學、雲南大學、貴州大學等17所院校合作,成功孵化文豪、劉芸、尹統、張華東等10多名「80後」「90後」藝術人才,多元化的文化生態為藝術畢業生創業、就業打開了廣闊天地。
據「中國藝庫」負責人陳學光介紹,藝庫還獨創了「桌子鋪」的創業模式,即在鬧市街區以桌子為單位,為年輕創意人群提供免費產品銷售平臺,激發他們的創業信心。「不要小看這一張桌子,有個畫速寫的年輕畫家,在這裡出售10元一張的速寫,一天能掙1000多元。賣創意小產品的賣家,一天也能賣出3000多元的產品。」陳學光說,如果在「桌子鋪」經營得好,藝庫還會把他們引入商鋪、加大扶持。
幫投資人「定製空間」
2008年,畫家趙彌來到「中國藝庫」設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對於藝庫,他有著特殊的情感。「雖然繪畫是我的主業,但開咖啡店、辦青年旅社是我的一種情結、一個夢想,是藝庫讓我完成了心願。」趙彌告訴記者,藝庫吸引藝術家入駐有一套獨特的方式,它並不是單純為藝術家提供創作工作室,而是幫助他們制定近期和長期目標,按照藝術計劃逐步地、全方位地推廣藝術家。據趙彌介紹,兩年前,他在藝庫又開了一處工作室,將原來的工作室改造成咖啡店,自己當上了老闆。近日,他與朋友合辦的青年旅社也將在藝庫開門營業。
「我們已搭建完備的產業鏈,藝術家只需要安心創作就可以了。」陳學光告訴記者,藝庫完整的藝術生態也吸引大量文化名人紛至沓來。張修竹、周曉冰、張桐勝等20餘位名家紛紛在這裡建立美術、書法、攝影等工作室。「這裡的不少藝術機構也大有來頭,比如,藝街上的四面空間藝術機構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蘇丹教授從北京798遷來的,美街上的陶瓷主題客棧是北京陶瓷商會秘書長毛增印斥資2000萬元打造的。」
記者了解到,藝庫在孵化藝術家的同時,還在孵化文創機構。據介紹,藝庫為文化創意投資人提出了「定製空間」的概念,即按照投資人的需求進行設計,打造文創機構和產品。目前,多家藝術衍生品研發和銷售機構陸續入駐「中國藝庫」。比如,從藝庫起步的藝術衍生品超市——百家百城,經過藝庫兩年孵化,目前已在全國各地連續開了20多家分店。
鼎力打造交流平臺
近年來,過度商業化導致古鎮這個「文化招牌」日漸衰落。面對這一問題,位於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古鎮中心地帶的「中國藝庫」,依託當地政府和文化組織,在洛帶古鎮相繼舉辦了國際玻璃設計與藝術展、醉美俄羅斯風情攝影展、波蘭克拉科夫版畫展、西班牙「微駐留」藝術展等展覽活動,吸引來自波蘭、義大利、埃及、蒙古、蘇丹、俄羅斯等國家的藝術家和遊客前往參觀。
「在滿足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的同時,這裡逐漸成為國際藝術交流的『聚合點』。」成都市龍泉驛區委宣傳部部長彭鈽鈾介紹,良好的藝術氛圍吸引了眾多企業加盟,如新華文軒集團參與建設洛帶文軒文化廣場、合作建設文軒格調書店;北京未央演藝公司投資打造洛帶演藝鎮,建構多空間、多門類、多形態的「集林演藝鎮」模式等。這些文化企業在洛帶古鎮投資建設的場館、劇場,彌補了古鎮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不足,帶動形成合作、開放、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培育、引導了市民的文化藝術消費。據統計,2014年,成都市龍泉驛全區文旅產業年營業收入達63.7億元,同比增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