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咬文嚼字》雜誌經過評選,公布2020年十大流行語,它們分別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後浪、颯、神獸、直播帶貨 、雙循環 、打工人、內卷和凡爾賽文學。今年流行語新概念、新語詞豐富多彩,是流行語的「大年」。
網絡流行語的現象是一個網絡時代的社會現象,與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緊密聯繫。從2009年開始,《咬文嚼字》雜誌社年發布上一年度的「十大流行語」。縱觀《咬文嚼字》十三年的十大流行語,可以看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從總量性矛盾到結構性矛盾的轉變過程中,公眾對自己生存的現實社會觀點與立場的演變。可以說,這是民意表達的符號,折射出財力與權 利觀念在反覆摩擦中逐步清晰化的過程,折射出民眾從不確定中任性轉向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的韌性。它對於民主法治建設具有推動和促進作用。
如果說2008年的「山寨」,人們還因為財力的不足而對山寨產品還能包容性接受,那麼,到了今年的「直播帶貨」,我們看到的是全民對造假的零容忍。十三年的過程中,一些流行語已經不再流行,像官員的雷語,網友的抱怨等,但一些流行語的內核卻始終沒變。
2008年有「不拋棄不放棄」,2009年的流行語「糾結」成了代表性詞彙,但到2012年出現「正能量」,2013年有「中國夢」,2016年有「工匠精神」,2017年有「不忘初心」和「砥礪奮進」,2018年有「命運共同體」。這都與今年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後浪」、「颯」相呼應,表現出在困難面前政府和民眾不屈不撓的韌性。其中,新冠病毒肆虐神州大地,女性撐起了抗疫的大半邊天展現的「颯」還與2013年的「女漢子」相呼應,說明有個性、有主見、敢作敢為的現代女性越來越多。
再與《咬文嚼字》2019年十條流行語比照。編輯部以一首「順口溜」連接了起來:「文明互鑑」「區塊鏈」「硬核」「融梗」「××千萬條,××第一條」「檸檬精」「996」「我太難/南了」「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霸凌主義」。
今年的流行語卻因為新冠疫情加速了政府和民眾的內省。讓人看到,我們必須以人為本,必須雙循環 ,必須做好打工人、善待打工人。儘管內卷使人感到我們努力後的效果沒有預期那麼明顯,儘管凡爾賽文學「以低調的方式進行炫耀」來表達對內卷的反抗,但同樣表現出我們不服輸的韌性,表現出我們對螺旋式上升的堅 信。
網絡流行語,既是「社會情緒打氣筒」,也是「社會情緒洩壓閥」,既可以勵志奮進,也可宣洩負面情緒。網絡流行語顯示出「財力焦慮」更多來源於「權利焦慮」。民眾可以有韌性,但政府更要有擔當。有關部門不妨根據網絡流行語所表達的民意,以「人民至上」的精神,更好地尊重民權、服務民眾,發揮民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齊心協力建功「十四五」,開啟新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