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之爭只為一統華夏

2020-12-21 華夏經緯網

  

  禁穿胡服,是孝文帝漢化改革內容之一。永寧寺出土的塑像的服飾,寬袍大袖,與鮮卑人的夾領小袖大異其趣,顯然是孝文帝改制後的風貌。

  引子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伴隨著這傳唱千年的詩句,花木蘭的名字盡人皆知。但木蘭是什麼時代的人,卻有多種說法,一直爭論不休。

  近些年,花木蘭的故事成為熱得燙手的題材,豫劇、電影、電視,甚至好萊塢,先後做「同題作文」。豫劇的花木蘭是北魏人;電視劇則把她安排在了隋朝,隋文帝、隋煬帝都成了她的配角;好萊塢的動畫片模糊了時代,反正是「很久很久」前的中國;陳坤、趙薇主演的電影,則又讓木蘭回到了北魏,並且木蘭的領導文泰是北魏王子,真名竟然叫拓跋宏,那不就是孝文帝嗎?

  花木蘭是傳說人物,要弄清楚有關她的疑問,是不可能的,但一般認為《木蘭辭》是北朝民歌,從其內容分析,花木蘭是北魏人的可能性最大。「可汗」、「軍戶」,這些都有顯著的北魏特徵。「可汗」之稱,始自拓跋鮮卑;「軍戶」是北魏制度。從詩中看,雖為軍戶,花木蘭家已定居黃河以南,過上了男耕女織的生活,如果果真可以確定花木蘭生活在北魏,那這些詩句透露了重要的時代信息:北魏包括軍戶在內的大量人口已離開草原,過上了定居的農耕生活,是北魏社會轉型的一個實例。

  隨著黃河流域的統一,農耕區已成為北魏統治的重心區域。而均田令等改革措施的推行,使農耕區逐漸恢復元氣,農業經濟成為國家的經濟支柱。 

  這是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大背景。北魏社會轉型、經濟重心轉移,是孝文帝遷都的重要依據。

  對於遷都洛陽,孝文帝抱有很高的期望,以致他對很多鮮卑貴族的反對置之不顧。

  遷都前夕,孝文帝曾與拓跋澄密語:「今日之行,誠知不易。但國家興自北土,徒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裡,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孝文帝遷都洛陽,主要有兩大目的:一是移風易俗,實行漢化;二是一舉擁有洛陽千年積澱的地望。兩者其實都是為了樹立北魏的正統形象,贏得最廣泛的支持,進而廓清海內,一統華夏。

  北魏的正統化努力,始自太祖拓跋  ,但一直在矛盾和搖擺中進行,追求正統,卻拒絕漢化。在重重矛盾中,孝文帝毅然前行,將正統化向徹底漢化推進。

  從正統化到漢化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出現了一個奇特的文化現象:南朝和北朝都自稱「中華」。仔細考究起來,雙方的底氣似乎都不太足。

  西晉滅亡後,中原淪陷,司馬氏在江南建立東晉,劉裕曾北伐收復中原,但經過數次爭奪,中原地帶被北魏牢牢控制。按地域說,南朝不能稱中華,但按文化說,南朝卻理由充分;北魏的情況,卻正好相反。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最大的驅動力,就是與南朝爭奪正統地位。

  其實,正統之爭由來已久,自立國伊始,對於北魏政權來說,爭奪正統就是一種強大的驅動力。

  在北魏的建立者拓跋珪時,就把口傳民族史的前端掐去,嫁接到黃帝身上,拓跋鮮卑成了黃帝子孫,這是北魏爭取正統地位的開始。這其實是北朝十六國普遍的做法。匈奴人劉淵自認是漢朝公主之後,稱帝後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氐族苻堅自稱有扈氏苗裔,姚氏羌族自認有虞氏之苗裔,鮮卑宇文氏自認炎帝神農氏之後,匈奴赫連勃勃則自認大禹之後,所以國號為夏。

  「野蠻的徵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徵服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徵服, 這是一條永恆的規律。」如馬克思所說,在強勢的中原文化面前,每個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都屈服於華夏意識形態,試圖以自認三皇五帝血統的方式,尋求在中原建立政權的合理性、正當性。

  北魏早就有統一全國的雄心,所以在這方面走得更遠。立國之初,北魏本來叫代國,改國號為「魏」,其實是一次政治宣言:拓跋氏是曹魏的合法繼承者,司馬氏的東晉則是僭魏的非法政權。

  從北魏創立者拓跋珪開始,歷代北魏皇帝都以太牢之禮,祭祀黃帝、堯、舜及孔子,祭祀活動十分隆重,顯然被視為重要的政治活動。拓跋燾時代,更是在平城東建太學、祀孔子, 以顏淵配祭。

  在正統化驅動下,北魏接受了不少漢文化內涵,改變了部分舊俗。但在他們心目中,正統化絕對不等同於漢化。如前文所述,鮮卑人賀狄幹出使後秦,被扣押在長安數年,其間為漢文化吸引,習讀書史,「舉止風流,有似儒者」。後來回到平城,拓跋珪見他「言語服裝,有類中國」,以為「慕而習之」,竟然「怒而誅之」。

  賀狄幹的死,說明了北魏的文化態度,他們心目中的正統化,是以拓跋鮮卑為中心展開,絕不以放棄本族文化為代價。

  為了正統化,北魏重用過不少漢族士人,但正如江西師大教授陳金鳳所指出的,他們和漢族士人對正統化的理解截然不同,在漢族士人看來,正統化就是鮮卑族的漢化, 兩者不可分割;拓跋鮮卑貴族對正統化相當積極,為了正統化可以局部接受漢文化,但無意放棄自己的文化的根本,對漢化持漠然態度, 甚至激烈反對。

  在孝文帝之前,北魏的狀態,如《南齊書·魏虜傳》所說:「佛狸(拓跋燾小名)已來, 稍僭華典, 胡風、國俗雜相揉亂。」

  到孝文帝時代,北魏在中原的統治已經確立,但正統性卻依然面臨巨大的挑戰,很多人仍把南朝政權看做中國正統所在。北魏要扭轉這一局面,在南北對峙中獲得文化心理的優勢,必須在正統化上邁出一大步。

  對於孝文帝來說,唯有做出超越前輩的選擇,北魏才能真正納入華夏正統,而為了完成文化正統建設,確立正統形象,必須全面、徹底地漢化。

  「小步快走」完成改制

  公元493年十月,孝文帝確定遷都國策,令司空穆亮、尚書李衝、將作大匠董爵開始重建洛陽。公元495年九月,新洛陽初具規模,「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遷都宣告完成。在這期間,孝文帝多次下詔移風易俗,每次一項專題內容,小步快走,在兩年左右的時間裡完成了「太和改制」。

  改制先從服裝下手,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禁穿胡服。

  第二年五月,做語言改制動員,孝文帝問眾臣:「今欲斷諸北語, 一從正音(即漢語)。其年三十以上, 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 見在朝廷之人, 語言不聽仍舊; 若有故為, 當家降黜, 各宜深戒! 王公卿士以為然不?」眾臣對曰:「實如聖旨。」

  這年六月,「詔不得為北俗之語於朝廷, 違者免所居官」。同月,「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於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

  八月, 在洛陽立國子學、太學、四門學。

  九月,金墉宮成,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

  公元496年正月,下詔改鮮卑姓,拓跋氏改為「元氏」,因為「北人謂土為拓,後為跋,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為德,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同時下令「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 姓或重複, 皆改之」。如丘穆陵氏改為穆氏,步六孤氏改為陸氏,賀賴氏改為賀氏,獨孤氏改為劉氏,賀樓氏改為樓氏,勿忸于氏改為于氏,等等。

  這場改制,依託至高無上的皇權,相對順利。禁穿胡服時,「國人多不悅」。幾個月後,孝文帝南徵歸來,看到洛陽街頭「婦女猶夾領小袖」,就責問留守官員「何為不尊前詔」?眾官「皆謝罪」。此後,《魏書·高祖紀》關於改制過程的陳述,再無不順當之處。

  改制最深刻的內容,是放棄鮮卑語。語言是一個民族重要的特徵,改革難度可想而知。此前,北魏軍隊使用鮮卑語,官場混用漢語、鮮卑語,以鮮卑語為主,需要大量「翻譯官」。除民族隔閡不可避免外,行政運行也十分不便。鮮卑有語言沒文字,鮮卑官員須學習漢文,隨著儒家思想被接受,儒家典籍成為鮮卑下一代學習的重要內容,語言與文字的矛盾日漸突出。因此,孝文帝痛下決心,嚴禁在官場使用鮮卑語。

  孝文帝改制,促使洛陽的拓跋鮮卑徹底漢化,北魏的正統形象的確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改制更打開了民族文化融合的大門,在雙向交流和融匯中,洛陽文化煥發出旺盛的生命活力。有研究者認為,拓跋鮮卑的漢化,與漢人的胡化並行,使洛陽地區再次成為東亞文化的中心,融合產生的新漢文化遠遠超過南朝的舊漢文化。

  北魏末年,發生嚴重內亂,南朝梁名將陳慶之曾藉機率軍進入洛陽,他與洛陽漢族士人就正統問題爆發激烈爭論,陳慶之對北魏很蔑視:「魏朝甚盛, 猶曰五胡, 正朔相承, 當在江左, 泰皇玉璽, 僅在梁朝。」

  中原士族楊元慎則嚴正反駁:「我魏膺籙受圖,定鼎嵩洛,五山為鎮,四海為家。移風易俗之典,與五帝而並跡,禮樂憲章之盛,凌百王而獨高。」

  這表明,北方漢族士人,已不再把所謂「正朔相承」,或「秦皇玉璽」看成正統所在的根據,而將定鼎嵩洛,移風易俗,興復儒教的北魏視為正統。

  見識北魏洛陽風採後,陳慶之對北人欽重異常,有人感到奇怪問他,陳慶之說:「此中謂長江以北儘是夷狄。昨至洛陽, 始知衣冠士族, 並在中原, 禮儀富盛, 人物殷阜。奈何輕之?」    孝文帝開啟了一條康莊大道。雖然北魏最終沒能完成統一大業,但孝文帝所推動的民族大融合,最終促成了隋唐統一,他所播下的因,在盛唐開花結果,粲然怒放。

  但文化的變革,難以一蹴而就。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是在缺乏舉族共識的情況下進行,因而蘊含著極大的隱患。如果不能在發展中彌合思想分歧,原本有著極強凝聚力的拓跋鮮卑,將面臨分崩離析的危險。(姚偉 文圖 學術顧問 洛陽師院教授 副院長 張寶明)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到底誰才是正統?
    有關三國之中,曹魏、蜀漢、孫吳誰才是正統王朝之爭已經延續了上千年,若要分出高下,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才是「正統」概念,正統一說出自儒家典籍六經之一的《春秋》,意思是以宗周為正,尊先王法五帝,為天下一統。所謂宗周,是周室之通稱,言其為天下諸侯之所宗。
  • 延續千年的正統之爭
    三國時期蜀漢與曹魏的正統之爭延續千年,而各朝各代對於此的看法各不相同。曹魏法理上受禪於漢獻帝劉協,法理上曹魏佔據正統地位。但是劉備作為漢室後裔,在曹丕受禪稱帝第二年就在益州以漢室後裔為名在成都稱帝,蜀漢雖然只佔據益州和漢中,但是血統上蜀漢為正統。
  • 元朝是正統王朝嗎
    「正統」一詞出自《春秋》一書,意思是以宗周為正,尊先王法五帝,為天下一統。《漢書》曰:「《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審己正統而已」。所謂正統王朝,一般指符合華夏禮儀,貫徹春秋大義,一統天下的華夏王朝,但隨著五胡亂華之後,中原地區被胡族控制,華夏衣冠南渡,此時誰為正統就存在了爭議。
  • 你一定不知華夏一統的標誌理念是啥?那秦一統華夏的歷史告訴你
    這些眾多氏族部落大約在我們華夏的炎黃時代,基本相互間就有了較大的利益交叉需要爭奪,只有強者才能享受到更多利益了。於是像炎黃這樣的部落聯盟利益命運共同體出現了,它們後來爭戰八方確實獲利非淺,但也由此出現了分配不均部落聯盟成員之間大打出手的情況。再後來八方徵無可徵了,這個部落聯盟成員之間的內鬥就變成了常態化,各種明的暗的拉幫結派也成了當時社會的主流現象。
  • 「正統」到底是什麼?古人每朝每代都爭的「正統」,有何特殊含義
    也就是說「正統」即為「法統」。但是在中國的理解中,正統可不僅僅是「合法性」這麼簡單,而是包含了中國特有的古典哲學思辨思想。「正統」思潮的變化‍「正統」一詞最早出現於《春秋》中,孔子認為只有一個國家達到了「居正」和「一統」兩個層面,才能稱之為正統。此時正逢春秋末期,禮樂崩壞。
  • 正統王朝是如何劃分的?原來只要認可華夏文化便可稱為正統王朝
    百科給出的正統朝代的定義,通常指作為一個朝代的統治政權被民眾及後世所認可的程度,包括正史的評價。何為正統?正統說多來自亂世,如與中原王朝對峙的少數民族朝代或者外族入侵朝代,如五胡十六國時期,與中原王朝對峙的五胡政權,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正朝代。如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因曹魏承漢並下啟西晉,正史三國志也尊魏為正統,故三國時期的正統就為魏。
  • 黃帝是遊牧民族,蚩尤在是華夏正統,商朝曾受過大量外族入侵?
    只因為四大文明起始的時間不同,所以往往人們認為,四大文明的建立順序為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華夏文明,若算上再晚一點的一個文明,那就是瑪雅文明了,在這裡我們經常說,華夏文明很有可能是埃及文明的一道分支,不要否認,因為這可能性很大的,然而最近又有人發現,黃帝蚩尤之爭,實則是遊牧民族和華夏民族正統的蚩尤之間的戰鬥,最後蚩尤輸掉了這場戰爭後身死
  • 西周滅亡後,兩個周天子的正統之爭
    ——《左傳正義》引《竹書紀年》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君,不管是為自己樹立權威還是為太子伯服繼承正統掃清障礙,周幽王都決定要把廢太子這個威脅除掉,於是親率周軍討伐申國,逼迫申侯交出廢太子。面對周幽王的徵討,申侯聯合鄫國和犬戎對周發起了攻擊,周軍不敵,幽王和伯服雙雙被殺,西周宣告滅亡。
  • 漢化最深的國卻為何不以華夏為正統?
    而相比匈奴、羯、氐、羌四個民族,鮮卑漢化最深,和漢室關係最為密切,理所當然是要以華夏為正朔。當年匈奴大單于劉淵建立漢國,就是奉華夏漢朝為正朔。可是,慕容俊並未這麼做。三、漢化最深的慕容氏不以華夏為正統,卻承襲以「夷」慕容俊即位後,曾就天命承襲的問題專門進行了討論。幾乎所有的大臣們都認為「以燕宜承晉」,即東晉已經勢微,難以擔當天命,燕國應該從華夏的東晉朝廷接過天命之責。
  • 專家認為:秦雍城時代開啟尚賢用能之河奠定華夏一統之基
    央廣網西安9月1日消息(記者雷愷)日前召開的「輝煌雍城——全國(鳳翔)秦文化學術研討會」形成共識:秦都雍城是秦人興業之地,雍城時代開啟尚賢用能之河,雍城奠定華夏一統之基,秦文化是華夏文明之源。宋國蹇叔本為平民百姓,秦穆公不唯資歷,不分國籍,拜為上大夫。崤山之戰因穆公之誤,孟明視之驕造成了先秦戰例上的奇恥大辱,幾乎全軍覆沒。秦穆公素服在郊外迎接孟明視等三名敗軍之將,並頒「罪己詔」,體現出了一代明君的寬宏大量與擔待和對人才的重視與珍惜。
  • 如果嶽飛不死繼續徵戰,南宋能夠一統華夏嗎
    因此不少人心中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嶽飛不死、嶽家軍不撤,南宋或許能恢復漢唐舊域、一統華夏。更有甚者還腦洞大開,在自己筆下的文學作品中虛構嶽元帥接到十二道金牌後抗命不遵,繼續揮師北伐,最後直搗黃龍府。 那麼,我們不妨探討一下:倘若嶽飛真的沒死而是繼續統兵,南宋有沒有可能一統華夏呢?
  • 此人重新一統華夏,為何後世評價卻不高?
    [摘要]算他倒黴,僥倖撿了個一統九州的大便宜,卻也總是被用來和太過璀璨奪目的偉人相比較,只能說是他的不幸了。中國歷史上,但凡重新一統華夏者,往往都為後世敬仰膜拜,甚至神化。他的爺爺司馬懿、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為他鋪好了路。司馬懿奪了曹魏的政權,司馬昭更進一步,滅了蜀漢。當司馬炎接班時,統一的路上只剩下了苟延殘喘的東吳。到這個份上,全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國家一統只是個時間問題。偏偏東吳的末代統治者孫皓並不得人心,而且生性殘暴,導致朝廷上下離心離德。當司馬炎派遣大軍,從長江上遊順流而下、揮師徵討時,幾乎沒有遇到太激烈的抵抗就抓住了孫皓,幾乎是輕鬆搞定。
  • 除了傳國玉璽,還有什麼器物可以代表華夏正統,可惜都已遺失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星漢燦爛之中留下了很多國之重器。其中有兩件最為珍貴,他們凝聚著華夏炎黃子孫的精神寄託,一是傳國玉璽,二是禹貢九鼎,皆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瑰寶。傳國玉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 遼金王朝的正統性問題,從德運之爭來分析,正視歷史偶然與必然
    自秦漢大一統王朝形成以來,正統問題便成為中國傳統政治學說中一個永恆的問題。遼金王朝的正統性之爭,自始就是與種族問題糾纏在一起的,他從一個側面彰顯了近千年來華夷觀念的演變軌跡。契丹人對漢文化的認同,一個明顯的標誌便是華夏正統觀念的形成。契丹人的青牛白馬的故事反映了本民族無根的意識,而道宗末年修成的耶律儼《皇朝實錄》卻稱「遼為軒轅後」,無疑就是對華夏文化的明確認同。而關於遼朝在德運中位置,其實是很難考證的。
  • 為什么正統的華夏文化在南方而不在北方?
    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為北方與南方相比民族融合程度更高,其華夏文化的純粹性也就相對南方而言要弱一些。北方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是群雄逐鹿的中原定鼎之地,但也正是由於這些優勢,讓華夏族裔歷史上多次逃離戰亂的北方而選擇相對偏僻的南方,衣冠南渡、宋室南遷以後,純粹的華夏文化在南方得以延續。
  • 糾纏千年的漢代儒學正統之爭:今文經勝在朝堂,古文經立於民間
    二、「素王」與「先師」的道統之爭由於「今文經」出現較早,而且在西漢武帝時期為了達到加強集權的目的,開始大力發展儒學,重用了以治「今文經」為長的董仲舒,為其統治提供思想支持,董仲舒先後發表《天人三策》、《春秋繁露》等著作
  • 亞洲一鄰國曾鄙夷中國,還為自己才是華夏正統
    古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稱呼,因此中國又被稱之為「華夏」。何謂「華夏」,就是說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而「華夏」的意思就是指身穿華裳的禮儀之邦。古代中國,正是憑藉著嚴密的禮儀規範、華麗的漢服,讓周圍諸國臣服於中國,認中國為宗主國,自己也以是中國的藩屬國為榮。
  • 劉浦江:德運之爭與遼金王朝的正統性問題
    要知道,在太宗和穆宗時代,遼朝根本就不可能有什麼華夏正統觀念,可見其臘儀與五德確實是沒有關係的。  儘管「遼以水為德」說僅有金代文獻中的一條孤證,但所幸的是,我們可以通過遼朝中後期的正統之爭識破其中的玄機。大約從興宗時代起,遼朝開始以正統相標榜。正統之爭是由遼太宗得自後晉的所謂秦傳國璽引起的。
  • 熱血沸騰歷史穿越小說:攬貂蟬,泡甄宓,縱橫三國,一統華夏!
    今天小編給大家獻上熱血沸騰歷史穿越小說:攬貂蟬,泡甄宓,縱橫三國,一統華夏!《混在三國》作者:赤血萌噠一個大學生,意外穿越漢末,成廢材劉繇之子。看他如何踩曹操,滅袁紹,踢孫策,算呂布,降劉備,成萬千人上之人。攬二喬於銅雀,攬貂蟬,泡甄宓,縱橫三國,一統華夏!
  • 華夏文明賦
    九牧賦煌煌華夏,悠悠青史,淵源博大。三皇五帝,共和中華,千載文明,輝煌璀璨。錦繡江山,百易其主,多次輪換。四季浩瀚,星河燦爛。春秋諸候,各自為家。六國稱雄,各自為霸。秦滅六國,帝歸一皇。書同文,車同軌,坑群儒,制同歸。築長城以固疆,施暴政若虎狼。不過二世,政息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