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歐嘉福 通訊員 成廣聚)小區實行定時定點投放後,環境變乾淨了,居民每天拎著垃圾下樓還能順便鍛鍊腿腳。實行垃圾分類後,廣州市民深切感受到了生活發生的改變。記者從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獲悉,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廣州因地制宜,構建出「三化四分類」的垃圾分類體系,即以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建立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全鏈條,初步探索出一條適應超大城市發展和具有廣州特色的垃圾分類路子。
目前,廣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8%,居民分類知曉率、參與率分別達到99.1%、95.5%。3653個物業管理小區、2907個非物業管理居住區全部完成樓道撤桶、定時定點投放,配置1.6萬座垃圾中轉站、3501輛分類收運車輛,1492條分類運輸線路,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提前完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試點目標,在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考核排名中位居前列。
桶點細節體現「廣州溫度」
自動感應式垃圾桶走進城中村
2020年以來,廣州市著力推動全市1.8萬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升級改造,截至11月底,升級改造率已超過90%。這批改造後的生活垃圾投放點樣式新穎,外形美觀,配套齊全,成為了宣傳垃圾分類「新時尚」的城市獨特風景線。
在車陂村,自動感應式垃圾桶切實給居民帶來了方便。自動感應式垃圾桶安裝有感應器,只要人靠近垃圾桶,垃圾桶的蓋子就會自動打開,無需動手操作,扔垃圾十分方便。天河區車陂街垃圾分類辦主任貝劼表示,車陂村是天河區最大自然村,居住人口超過12萬人,具有人口密度高、房屋樓宇密集、基礎設施薄弱、垃圾分類工作難度大等典型特點。車陂村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立足路巷點位基礎條件、人流量、配套設施完善程度,採取安裝定時投放亭、設置掛牌投放點、安排公交穿梭流動式投放車等不同形式,方便群眾就近投放垃圾。這套自動感應投放垃圾桶已設置一個多月,受到周邊居民的好評,將進一步覆蓋村中所有投放點。
人性化的桶點設計,切實提高了居民投放的積極性,也改變了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觀感。在越秀區廣九社區,垃圾投放點還加裝了伸縮雨棚,方便居民雨天投放,小小的細節彰顯了垃圾分類的「廣州溫度。」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桶點優化提升已經完成了階段性工作,下一步還將繼續加強桶點投放的監管,鞏固廣州垃圾分類的成效,進一步提高廣州垃圾分類投放的準確率,參與率,知曉率,從源頭上做到垃圾減量,提高廣州垃圾分類的水平。
收運監管運用「智慧大腦」
大數據分析破解收運監管難題
在廣州市番禺區大龍街餐廚垃圾處理站,餐廚垃圾收運路線、收運動態、收運量等各類圖表數據,在餐廚垃圾收運線路信息化管理平臺上一目了然。這正是大龍街網格收運體系的「智慧大腦」。
「我們的收運指標全都用數據量化,並且通過計算生活垃圾減量率,對各個收運點進行考核。」大龍街武裝部部長王文喜告訴記者,大龍街通過強化收集管理,倒逼前端達標增量。街道轄內共設278個分類投放點,各村(居)分別按網格或樓宇進行分片收集。規劃5條餐廚垃圾運輸路線,配置5輛可實時精準測定運輸重量的餐廚垃圾運輸車。根據人口產生的生活垃圾估量,與餐廚垃圾收運量進行對比,得出生活垃圾減量率,按照生活垃圾減量率對物業小區、村居進行星級評定,對餐廚垃圾運輸線路落後的落實掛圖督辦、插旗標識,持續提高前端分類環節的精準度和收運總量。
大龍街的餐廚垃圾收運監管是廣州不斷完善分類收運監管體系的縮影。據介紹,廣州現在已經形成了「家裡分好類、定時拎下樓、定點精準投」垃圾分類投放原則,「專桶專用、專車專收、專線專運」垃圾分類收運原則,「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填埋兜底」垃圾分類處理原則等三方面共識。目前2907個非物業管理居住區全部完成樓道撤桶、定時定點投放,配置1.6萬座垃圾中轉站、3501輛分類收運車輛,1492條分類運輸線路。
補齊終端短板 提高處理技藝
力爭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
垃圾被運輸車倒進卸料區後,在儲坑中密封發酵脫水,最後被送進高溫爐膛充分燃燒,餘熱回收發電,最後經過脫銷,除塵一系列處理,垃圾爐渣被製成了環保磚,垃圾滲液製成再生水,氣體無害化排放……在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第三資源熱力電廠,這一垃圾處理流程令參觀者驚嘆不已。
據介紹,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是廣州生活垃圾處理規模和建設難度最大的園區,園區佔地約1600畝,生活廢棄物總處理規模1.26萬噸/日,分兩期規劃建設,一期工程包括設計處理能力4500噸/日的第三資源熱力電廠、2040噸/日的生物質綜合廠(一期)和3250噸/日的汙水廠(一期),目前已基本建成投產試運營;二期工程包括設計處理能力4800噸/日的福山應急綜合處理項目、1260噸/日的生物質綜合廠(二期)和750噸/日的汙水廠(二期),計劃2021年建成。
廣州市城市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日產生活垃圾超過3萬噸,且每年仍以6-8%的幅度在增長,生活垃圾處理壓力巨大。目前廣州已建成16座垃圾終端處理設施,焚燒處理能力達1.55萬噸/日,生化處理能力達4680噸/日。 「十三五」期間,全市共接收處理生活垃圾3500餘萬噸,實現垃圾焚燒、沼氣發電超50億度,確保了全市垃圾終處理設施安全運行和環保達標排放。
「根據廣州城市高速發展形勢和垃圾增長趨勢,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仍是實現垃圾源頭減量、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實踐,也是減輕垃圾終端處理壓力的關鍵所在。我們要力爭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不增長,甚至負增長。」市城管局相關責人表示,廣州目前正加快一批資源熱力電廠二期工程的建設,補齊終端處理短板,提高終端處理工藝,提高垃圾資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