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組團「空降」長沙——
家門口看歐洲繪畫五百年
5月29日,觀眾在欣賞繪畫作品。當天,湖南省博物館2020年首個特展「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歐洲繪畫五百年」啟幕。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傅聰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李葉 劉平
14至19世紀的歐洲,經濟空前增長,社會變革風雲激蕩,繪畫藝術經歷了從古典到現代的重大演進,人才輩出、大師成群,其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延續至今。
5月29日,湖南省博物館疫情防控以來的首個特展「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歐洲繪畫五百年」開展。提香、魯本斯、倫勃朗、格列柯、戈雅、特納、莫奈、高更、雷諾瓦……歐洲繪畫大師組團「空降」長沙,家門口便可欣賞藝術珍品。回憶起自己千辛萬苦組團到歐洲看美術展的往事,湖南省美協主席、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朱訓德感慨:「美術愛好者和美術工作者都不應該錯過這個展覽。」
完整展現歐洲五百年藝術脈絡
進入展廳,映入眼帘的是一張條理清晰的思維導圖。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寫實主義與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歐洲藝術史上的主要時期和重要流派依序呈現,參展畫家及代表作被突出標記,發展脈絡一目了然。
「本次展覽立足學術、注重傳播,希望能讓廣大觀眾較為完整、豐富地了解這一時期歐洲繪畫藝術的特點、變化及其內涵。」本次展覽策展人、省博物館副館長陳敘良說,60件珍貴藝術作品皆來自美國十大藝術博物館之一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藝術家所屬的國度覆蓋大半個歐洲,畫作風格多樣,無論是歐洲中世紀宗教繪畫、文藝復興後期威尼斯畫派肖像畫,還是巴洛克藝術人物畫、印象派風景畫,都有知名代表畫家及作品。
如西班牙繪畫藝術的開拓者格列柯的作品《聖馬太》,因其描繪人物身軀細長、色彩魔幻,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幻想風格主義的代表。魯本斯的《君士坦丁凱旋羅馬》和凡·戴克的《基督進入耶路撒冷》則充分表現了巴洛克時期的典型風格。
歐洲人喜愛肖像畫,隨著時代演變要求不同。文藝復興時期,傳統天主教地區的貴族和教士喜歡定製罕見且昂貴的彩繪肖像畫,畫家們絞盡腦汁從古希臘和羅馬文化中汲取靈感,對人物加以理想化描繪。如提香的《男子畫像》。到了16世紀,新教地區的藝術家更加強調繪畫對象的人性和個性。光影大師倫勃朗的《自畫像》便是代表。這位畫家十分愛「自拍」,一生完成了至少70多幅自畫像。
風景畫脫胎於14至15世紀歐洲北部畫家創作的宗教畫。16世紀晚期,老揚·勃魯蓋爾的繪畫《河流景觀》,延續了其父老彼得·勃魯蓋爾開創的自然主義風格。後來,羅馬逐漸成為風景畫的重要中心,加納萊託、帕尼尼的畫作,都是外國貴族遊客搶購的旅遊紀念品。
與時代個人互映,畫中有深意
法國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三想做一組氣勢宏大的掛毯,圖案反映君士坦丁大帝的功績,借古喻今,歌頌自己的父親亨利四世。於是,他向畫家魯本斯的工作室訂製掛毯。其中一條掛毯的油畫底稿便是展覽中魯本斯的《君士坦丁凱旋羅馬》,這條掛毯如今收藏在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
畫作和畫家會受到客戶或資助人影響。陳敘良說,如《拿騷王子畫像》作者、肖像畫家維熱-勒布倫,20多歲就獲得到凡爾賽宮為瑪麗·安託瓦內特王后畫像的機會,因王后的頻繁邀約有了更多客戶。她在世時即獲巨大成功,取得了18世紀女性畫家罕見的成就。
時代更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威廉·卡爾夫《中國青花瓷罐靜物》靜物畫中的奢侈品,展現了荷蘭黃金時代繁榮的商貿經濟和富有階層的豪華生活,瓷器成為當時歐洲人財富與地位的象徵。《母愛的樂趣》的作者弗拉戈納爾是洛可可畫派全盛時期畫家,受到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喜愛和贊助。不過,隨著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貴族文化終結,他的藝術生涯逐漸走向沒落。
1800年後,中產階級和畫商開始成為主要的藝術贊助者,歐洲繪畫藝術中心由義大利逐漸轉移到法國巴黎。在新古典與學院派畫家中,不乏注重表達個人觀點、努力創造新風格者。如特納的作品《埃及的第五次瘟疫》描繪了光線與空氣的微妙關係,這一創新極大地影響了印象派。雷諾瓦的《戴帽子的小女孩》和莫奈的《查令十字橋》都充分表現了印象派的技法。
「多年來,我館持續引進西方優秀藝術展覽,希望通過展示世界區域文明成果,促進多元文化藝術互動,建立全球化視野下的文化自信。」陳敘良介紹,本次展覽還開發了隱形藝術牆、AR作品解讀「解密藝術」等數字互動項目,將陸續推出線上直播講解,帶觀眾深入領略歐洲繪畫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