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日報記者 曾建兵
「十四五」期間,市應急管理局將著眼「全災種、大應急」,打造全市應急指揮樞紐,健全完善應急管理和保障體系,支持社會應急力量發展,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福州爭當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排頭兵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這為市應急管理局謀劃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不竭動力。」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陳仁德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回望「十三五」,福州應急管理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安全生產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我市安全生產工作在省政府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落實情況年度考核中均獲得優秀等次;與2015年基數值相比,2019年全市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十萬人口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等安全生產指標分別下降15.7%、76.7%、64.4%、20.8%;安全生產法治和責任體系更加健全,出臺《福州市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職責清單》《市屬國有企業負責人安全生產職責清單及責任追究暫行規定》,頒布實施《福州市煙花爆竹銷售和燃放管理辦法》;風險管控和隱患治理雙重預防體系逐步完善,省內率先完成城市安全生產風險評估,對全市3大類42小類8860個風險源進行風險分級。實施道路交通等12個重點行業領域安全專項整治,出臺《福州市重大安全隱患點監管責任人制度》,集中掛牌整治5批1525個重大安全隱患點;「大應急」體系正在形成,建設江陰化工應急救援基地,建成「智慧安監」信息系統,投入6000多萬元建設市應急指揮中心。健全「1+N+X」(總體+專項+部門)的預案體系,對13支2700多人的社會應急救援隊伍授牌,省內首次將社會應急力量納入政府統一管理範疇;健全「大救災」服務網格,編制《福州市自然災害避災安置點信息圖冊》,規範建設全市3045個自然災害避災安置點。
「我們將以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防災減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突出事前『大預防』、事中『大應急』、事後『大救災』全過程系統化管控,堅決防範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全力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陳仁德表示,「十四五」是我市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體制的關鍵時期,力爭應急管理數位化、救援能力現代化國內「雙領先」,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
陳仁德介紹,市應急管理系統將科學謀劃我市應急管理「十四五」專項規劃,著力健全應急管理指揮、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應急救援力量、應急物資保障等「五大體系」,重點抓好「五個工程」——應急科技信息工程,強化「網際網路+」、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支撐,建成全市應急綜合管理平臺,打造我市應急指揮「神經中樞」;應急能力提升工程,依託榕博匯智庫、高校等,加強應急人才和隊伍培養,規範應急裝備配備,扶持壯大社會救援力量和應急志願服務隊伍;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程,開展地震、地質、氣象、水旱、海洋、森林火災等災害風險要素調查,建立全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與減災能力資料庫,實施區域綜合防治;重大安全風險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結合城市安全生產風險評估成果運用,推進全市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實施一批保護生命工程項目,及時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應急物資保障工程,建設市級綜合型物資儲備倉庫和救災、醫療、低溫成品糧、應急冷鏈等4類物資儲備倉庫。健全市場和社會參與的應急物資保障機制,落實好實物儲備、協議儲備、生產和運輸能力儲備,確保關鍵時刻應急物資及時保障到位。
【責任編輯:林少斌】
來源: 福州新聞網 作者:曾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