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明珠·中國古代壁畫現狀摹寫展」在恭王府博物館開幕

2020-12-06 藝信網

8月12日, 「絲路明珠·中國古代壁畫現狀模寫展」開幕式在恭王府博物館舉辦。此次展覽是國家藝術基金「中國古代壁畫現狀模寫與展覽推廣」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作為申報主體,於2017年度立項的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項目內容包括古代壁畫遺存與相關地域考察、古代壁畫現狀模寫和巡迴展覽。2018年3月以來,展覽先後於西安美術學院美術館、寧波美術館、天津濱海美術館、濟南美術館、九江美術館和北京時代美術館展出。此次在恭王府博物館舉辦的展覽,是該項目的收官之站,展出了主創團隊創作的古代壁畫模寫作品,以及當下和古典相結合的當代藝術創作。中國古代壁畫是世界上遺存數量最大、類型樣態最多、保護難度最高,價值非凡的世界文化遺產。由於多種原因,很多珍貴的古代壁畫尚未得到科學有效地保護。多年來,中國古代壁畫的保護受到國內外相關機構和專家的普遍關注,其焦點便是「現狀保存」這一科學理念如何應用於中國古代壁畫的保存修復事業。「現狀模寫」是實踐「現狀保存」的重要載體,它是一個跨越科學與藝術的學術研究與新理念下的古代壁畫藝術傳模複製體系,它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壁畫在保護、觀賞和現狀的傳世——這一長期困擾壁畫保護工作者的難題。古代壁畫由於生成環境所限,任何科技手段與保護措施都不可能阻止其日復一日的老化,「現狀模寫」作為再現和記錄壁畫現狀的重要手段,擔負起搶救這一歷史遺存的重任。項目負責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主任胡偉解釋道。本項目以「現狀保存」為宗旨,以「現狀模寫」為手段,在模寫過程中,對壁畫歷時變異效果的呈現,既採用科技手段分析材料,又以此為基礎,在手工模寫中呈現古代壁畫的高超技藝、獨特美感和精微審美特徵。把「現狀模寫」及其傳播交流推廣納入現狀保存的研究範疇,是一項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成功範例,它突破了忽略藝術研究的純科技保護,也超越了傳統直覺感性的臨摹複製,因此對於建立古代壁畫的再現體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項目組成人員包括藝術家、古代壁畫研究者、修復工程專家、策展人、美術館管理者等多領域的專家,他們從不同的專業角度給予項目堅固的學術支撐,從而保證了本項目的成功實施。2018年3月至10月,項目主創團隊40餘人先後對陝西、甘肅、新疆等地中國古代壁畫遺存與相關地域進行了深入考察,對莫高窟壁畫與克孜爾壁畫的生存環境、洞窟構造以及壁畫支持體、基礎層、顏料層、腐化層與浮塵層開展了由裡及表、由表及裡的分別研究和綜合研究,通過數據分析和採樣比對,完成了對壁畫現狀的客觀表述。值得關注的是,在這個展覽中,除了壁畫的「現狀模寫」作品,還展出了大量的相關研究作品。這些作品以不同的學術角度,反映了主創團隊成員的考察心得。「以胡偉為代表的項目專家團隊,轉戰全國行程數十萬裡,圓滿完成了項目的各項內容,取得了豐富的藝術成果,為中國古代壁畫的宣傳保護研究和教學事業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副館長邊偉說道。「這是一個純粹的研究性學術項目,它為我們創造了一種扎紮實實再研究的學風,這對整個美術界的學術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說道。此次展覽,主創團隊來自於全國各地50餘位藝術家,創作了120多件優秀的藝術作品。作為創作團隊代表,在青年藝術家方志勇看來,「整體展覽呈現的面貌非常豐富多樣,表現了藝術家們對於當下和古典結合的創作思考模式。希望整個展覽能為大家呈現一個與眾不同的視覺感受和視覺盛宴。」壁畫的現狀保存,離不開對壁畫所在地區文化與地理環境的研究,壁畫生存所依賴的氣候、土壤結構等因素,不僅是壁畫老化的主要原因,也是現狀保存和「現狀模寫」的重要考察內容,有些研究性作品看上去與壁畫沒有直接關聯,但正是這些作品,能夠為現狀保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也為「現狀模寫」方法的技術拓展帶來可能。展覽自8月7日起將持續至8月14日。

相關焦點

  • 「絲路明珠·中國古代壁畫現狀模寫展」在濱海美術館開幕
    ·中國古代壁畫現狀模寫展」在濱海美術館開幕。天津美術網訊 今天(12月15日)下午,由恭王府博物館主辦,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委會、天津市濱海新區文化中心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承辦的「絲路明珠·中國古代壁畫現狀模寫展」在濱海美術館開幕。
  • 畫筆再現絲路明珠:中國古代壁畫現狀模寫展恭王府博物館舉行
    原標題:畫筆再現絲路明珠:中國古代壁畫現狀模寫展恭王府博物館舉行 「中國古代壁畫現狀模寫與展覽推廣」是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立項的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作為項目申報主體。項目內容包括古代壁畫遺存與相關地域考察、古代壁畫現狀模寫和巡迴展覽。
  • 中國古代壁畫的「現狀模寫」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圖局部(壁畫摹寫) 2018年 楊永嘉   11月21日,「絲路明珠——中國古代壁畫現狀模寫展」在寧波美術館開展。該展是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中國古代壁畫現狀模寫與展覽推廣」的重要內容,共展出40餘位藝術家的近百件作品。   中國古代壁畫是世界上遺存數量最大、類型樣態最多、保護難度最大的世界文化遺產。由於多種原因,很多珍貴的古代壁畫尚未得到科學有效的保護。多年來,中國古代壁畫的保護受到國內外相關機構和專家的普遍關注,其焦點便是「現狀保存」這一科學理念如何應用於保存修復事業。
  • 絲路幻彩——洛陽博物館藏唐三彩精品展在蓉開幕
    絲路幻彩——洛陽博物館藏唐三彩精品展在蓉開幕 2017-01-20 | 來源: 中國文化報 「絲路幻彩—洛陽博物館藏唐三彩精品展」開幕——預熱2017武侯祠成都大廟會  1月20日,由四川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與河南洛陽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絲路幻彩——洛陽博物館藏唐三彩精品展」在四川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綠雨軒展廳正式開幕。  50餘件唐三彩精品文物,包括三彩載人駱駝、三彩載物駱駝、三彩鴛鴦枕、三彩女坐俑等代表精品,從十三朝古都洛陽,跨過絲路,經過蜀道,來到天府之國成都,閃耀三國聖地成都武侯祠。
  • 銅胎掐絲琺瑯藝術大展開幕,景泰藍《盛世歡歌》入藏恭王府
    絲路擷珍——銅胎掐絲琺瑯藝術大展展覽周期9月17日——10月11日每天上午9點至下午16點30分展覽地點恭王府樂道堂北京市西城區前海西街17號恭王府博物館副館長邊偉致辭2018年9月17日,「絲路擷珍——銅胎掐絲琺瑯藝術大展」在恭王府·樂道堂隆重開幕。
  • 匠心傳承守護者 絲路匠心壁畫展於寶庫藝術中心盛大開幕
    4月22日晚,由絲路典藏傾情奉獻的「絲路匠心壁畫展」在上海中心大廈173米高空的寶庫藝術中心正式開幕,五十餘幅絲路匠心壁畫在琺瑯廳揭開神秘面紗。為加深參觀者對壁畫顏料的了解,現場特展出用於壁畫繪製的礦物原石:青金石、綠松石、珊瑚、孔雀石…..100多種天然原石陳列案臺,旁邊對應的是精製而成的顏料,只一種綠色就呈現68種不同的色度,色相還原古代傳統,難得一見,參觀者可零距離感知壁畫的色彩魅力。
  • 「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首部曲」首展在臺北開幕
    ——唐代壁畫文化特展·首部曲」巡展活動在臺灣師範大學開幕。開幕式採用兩岸實時視頻連線的方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和臺灣師範大學同步舉辦。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於群、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名譽會長羅文利、臺灣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陳春霖、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主任白適銘等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萬象融心」安濱水彩作品展在恭王府博物館開幕
    11月7日下午,由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展覽活動部主辦的「萬象融心——安濱水彩作品展」在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安善堂隆重揭幕。中國文聯社團辦主任、社會組織黨總支副書記周雪靜,中國駐美國舊金山總領館原總領事、外交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袁南生,中國美術家協會原駐會副主席,分黨組書記,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吳長江,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原副主任楊秀芝,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原館長孫旭光,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副館長邊偉,中央美術學院原副院長董長俠,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副主任李偉,《美術》雜誌原主編王仲及夫人錢曉霞
  • 萬象融心——安濱水彩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開幕
    開幕式現場11月7日下午,由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展覽活動部主辦的「萬象融心——安濱水彩作品展」在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安善堂展廳揭幕。,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原館長孫旭光,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副館長邊偉,中央美術學院原副院長董長俠,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副主任李偉,《美術》雜誌原主編王仲及夫人錢曉霞,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版畫家協會原常務副主席宋源文,中國藝術研究院版畫院院長王煒,中國收藏家協會原會長閆振堂,中國文化信息協會會長黃河浪,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會長霍鳳仁,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委會副主任李曉林,
  • 「古骨新風——蕭和人物畫作品展」在恭王府開幕
    展覽海報2018年6月27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新文藝群體(組織)展覽與推廣中心、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展覽活動部共同主辦的「古骨新風——蕭和人物畫作品展」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開幕。擅長中國人物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多種畫展,曾在香港、臺灣、澳門、南京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作品在國內外眾多畫冊、刊物發表,並為國內外眾多博物館及美術館收藏,出版有《中國人物畫傳統技法解析》、《蕭和畫集》、《世紀畫壇菁英—蕭和》等專著。曾獲文化部頒發的「文華獎」並受到江蘇省人民政府嘉獎。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做過專題訪談,作為海協會大陸書畫家代表團成員兩次訪問中國臺灣。
  • 絲路巖彩採風結語~他們,為巖彩而生!
    他們是古絲綢之路石窟壁畫的守護者、研究者和傳播者。龜茲與敦煌就像兩顆被歲月塵沙掩埋的明珠,隨著「一帶一路」文化戰略春風的來臨,拂去黃沙,明珠璀璨。丁方院長這次的採風活動,作為主辦方之一,丁院長團隊是帶著兩個課題來的:一是《當前中國美術創作重大問題研究》,另一個則是《「藝術技術學」學科建設》。通過此次採風,為絲路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傳統壁畫的保存、修復、轉移、創化而提供的實踐案例,為「藝術技術學」一流學科建設提供學理論證。
  • 「絲路寶藏」特展開幕 「絲路時間」窺探文明交融之美
    「絲路時間」窺探文明交融之美 「絲路寶藏」特展開幕,長沙市民:希望讓孩子看到世界文明的豐富與多彩 本報長沙訊 6月13日,長沙博物館大廳熙熙攘攘,觀眾們拾階而上,直奔展廳。 當天,「從地中海到中國:絲路寶藏——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藏文物展」開幕,首日觀展人數達1507人。來自絲路沿線多個國家的珍貴文物,與長沙市民有了第一次美好的遇見。 王賢是一位初中生。趁著周末,他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博物館觀展。
  • 「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在中國航海博物館開幕
    當日,「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在位於上海臨港新城的中國航海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匯集來自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和海南等地25家博物館的160餘件航海文物,在「聯通大洋」「異域奇珍」「海貿物語」等不同主題展區內,從科技、歷史、貿易、文化等角度展現中華航海文明。
  • 「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在天津美術館開幕
    「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在天津美術館開幕。其表現了從公元3到公元9世紀佛教藝術在龜茲地區的傑出創造和高度成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佛教石窟,也是西域地區現存最早、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洞窟類型最齊備、影響廣泛的佛教石窟寺遺存。對燦爛的古代西域文明和佛教文化藝術向祖國內地東漸傳播與發展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 《廣作華章——廣繡歷史文化與傳承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舉行
    8月26日,《廣作華章——廣繡歷史文化與傳承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開幕。這是作為四大名繡之一的廣繡首次在北京舉辦專場展覽,展覽通過50件多個時期的廣繡代表作組成多個文化空間,從「一繡千年」和「一繡千面」兩個版塊展示了廣繡的歷史文化積澱和當代傳承新面貌。
  • 古代壁畫「現狀」的價值
    原標題:古代壁畫「現狀」的價值 藻井圖 永泰公主墓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收錄於《中國古代壁畫·唐代》   中國古代壁畫曾經有著輝煌的歷史,有質樸古拙的巖畫,有從漢魏到元明清不斷出現的墓室壁畫、石窟壁畫、廟堂壁畫等。
  • 傳移摹寫|雙菩薩焚香圖
    古代壁畫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雖然年代久遠,壁畫剝蝕嚴重,但仍可看到當年的風採,千年前的繪畫技法,線描純熟流暢,依舊神採翩然。百年滄桑——古代壁畫暨流失海外珍貴壁畫再現傳播與展示,於2018年開始,在四川美院美術館、太原美術館、雲岡美術館、中華世紀壇、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劉海粟美術館等地巡迴展出 。
  • 傳移摹寫|千年雙菩薩焚香圖
    古代壁畫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雖然年代久遠,壁畫剝蝕嚴重,但仍可看到當年的風採,千年前的繪畫技法,線描純熟流暢,依舊神採翩然。、百年滄桑——古代壁畫暨流失海外珍貴壁畫再現傳播與展示,於2018年開始,在四川美院美術館、太原美術館、雲岡美術館、中華世紀壇、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劉海粟美術館等地巡迴展出 。
  • 展覽預告——摹古溯源古壁畫臨摹作品展
    近幾年來,我在宗教繪畫研究專題中一直採用復原臨摹和現狀模寫兩種形式對古典繪畫展開教學和研究,對於保存修復科學具有了一定的參照和實踐價值。如今可以直觀到的中國傳統壁畫,經由漢魏的風格融合,唐宋的理想化發展,以及遼金乃至元的繼承和發揚,其內容形式、材料應用、繪畫技法都達到了至臻完美的境界。
  • 「中國白」藝術作品展亮相北京恭王府
    6月3日,「大象無形」李璋高中國白陶瓷藝術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開幕,來自「世界陶瓷之都」福建德化的陶瓷藝術家李璋高以精美絕倫的德化白瓷藝術作品,為北京市民呈上了一道豐盛的文化盛宴。  「中國白」藝術作品展現場。  此次展覽設在北京恭王府抱廈廳,由恭王府博物館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