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2日, 「絲路明珠·中國古代壁畫現狀模寫展」開幕式在恭王府博物館舉辦。此次展覽是國家藝術基金「中國古代壁畫現狀模寫與展覽推廣」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作為申報主體,於2017年度立項的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項目內容包括古代壁畫遺存與相關地域考察、古代壁畫現狀模寫和巡迴展覽。2018年3月以來,展覽先後於西安美術學院美術館、寧波美術館、天津濱海美術館、濟南美術館、九江美術館和北京時代美術館展出。此次在恭王府博物館舉辦的展覽,是該項目的收官之站,展出了主創團隊創作的古代壁畫模寫作品,以及當下和古典相結合的當代藝術創作。中國古代壁畫是世界上遺存數量最大、類型樣態最多、保護難度最高,價值非凡的世界文化遺產。由於多種原因,很多珍貴的古代壁畫尚未得到科學有效地保護。多年來,中國古代壁畫的保護受到國內外相關機構和專家的普遍關注,其焦點便是「現狀保存」這一科學理念如何應用於中國古代壁畫的保存修復事業。「現狀模寫」是實踐「現狀保存」的重要載體,它是一個跨越科學與藝術的學術研究與新理念下的古代壁畫藝術傳模複製體系,它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壁畫在保護、觀賞和現狀的傳世——這一長期困擾壁畫保護工作者的難題。古代壁畫由於生成環境所限,任何科技手段與保護措施都不可能阻止其日復一日的老化,「現狀模寫」作為再現和記錄壁畫現狀的重要手段,擔負起搶救這一歷史遺存的重任。項目負責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主任胡偉解釋道。本項目以「現狀保存」為宗旨,以「現狀模寫」為手段,在模寫過程中,對壁畫歷時變異效果的呈現,既採用科技手段分析材料,又以此為基礎,在手工模寫中呈現古代壁畫的高超技藝、獨特美感和精微審美特徵。把「現狀模寫」及其傳播交流推廣納入現狀保存的研究範疇,是一項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成功範例,它突破了忽略藝術研究的純科技保護,也超越了傳統直覺感性的臨摹複製,因此對於建立古代壁畫的再現體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項目組成人員包括藝術家、古代壁畫研究者、修復工程專家、策展人、美術館管理者等多領域的專家,他們從不同的專業角度給予項目堅固的學術支撐,從而保證了本項目的成功實施。2018年3月至10月,項目主創團隊40餘人先後對陝西、甘肅、新疆等地中國古代壁畫遺存與相關地域進行了深入考察,對莫高窟壁畫與克孜爾壁畫的生存環境、洞窟構造以及壁畫支持體、基礎層、顏料層、腐化層與浮塵層開展了由裡及表、由表及裡的分別研究和綜合研究,通過數據分析和採樣比對,完成了對壁畫現狀的客觀表述。值得關注的是,在這個展覽中,除了壁畫的「現狀模寫」作品,還展出了大量的相關研究作品。這些作品以不同的學術角度,反映了主創團隊成員的考察心得。「以胡偉為代表的項目專家團隊,轉戰全國行程數十萬裡,圓滿完成了項目的各項內容,取得了豐富的藝術成果,為中國古代壁畫的宣傳保護研究和教學事業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副館長邊偉說道。「這是一個純粹的研究性學術項目,它為我們創造了一種扎紮實實再研究的學風,這對整個美術界的學術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說道。此次展覽,主創團隊來自於全國各地50餘位藝術家,創作了120多件優秀的藝術作品。作為創作團隊代表,在青年藝術家方志勇看來,「整體展覽呈現的面貌非常豐富多樣,表現了藝術家們對於當下和古典結合的創作思考模式。希望整個展覽能為大家呈現一個與眾不同的視覺感受和視覺盛宴。」壁畫的現狀保存,離不開對壁畫所在地區文化與地理環境的研究,壁畫生存所依賴的氣候、土壤結構等因素,不僅是壁畫老化的主要原因,也是現狀保存和「現狀模寫」的重要考察內容,有些研究性作品看上去與壁畫沒有直接關聯,但正是這些作品,能夠為現狀保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也為「現狀模寫」方法的技術拓展帶來可能。展覽自8月7日起將持續至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