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史書浩如煙海,可分為以下三個特點,記錄的連續性,內容的豐富性,以及題材的多樣性。在此,我們且談一談宋朝的歷史,然而,在介紹宋朝歷史成就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宋朝的史學特點。
宋朝史學在我國史學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我以為,表現在以下五個特點:其一,宋朝注重官方修史,並在唐制基礎上建立一套完善的修史機構。其二,宋朝史學名家輩出,史書數量空前增多。其三,宋朝的史書體裁,日趨完備,史學範圍,進一步擴大。其四,在宋朝史學思想上,「會通」思想成為史學主流。其五,歷史文獻學在宋朝得到了顯著發展。
那麼,宋朝史學為何如此繁榮?我以為,表現在以下幾點:其一,宋朝的經濟發展,使得社會環境相對安定,為史學發展創造了條件,此外,內憂外患的現實情況,又為治史者提出了新課題。其二,宋朝以儒立國,提倡古文致治,並在客觀上,使得史學為政治服務。其三,宋朝社會,讀史講史風氣濃厚,史書負責制建立,且史書流通便利,因為印刷術的普及。其四,在宋朝,學術探討氣氛濃厚,史家強調「通變」和「獨斷」。
一、宋代史學,《舊五代史》的史學價值。《舊五代史》是宋朝官修前代史中,最早的一部史書,體例仿《三國志》,使五朝各代獨立成書,題目標以《梁書》《唐書》等,均只有紀、傳,而十志符於五書、紀傳之後,通錄五代典制,其中《選舉制》為新創例目。然而,《舊五代史》存在著缺點,即全書材料組織零亂。即便如此,《舊五代史》也包含著豐富的原始資料,可謂具有重要史學價值。
二、宋代史學,《新唐書》和《舊唐書》的史學價值。《舊唐書》是五代時期,後晉編撰而成的史書,以唐代國史實錄為主要依據。由於唐國史本不完整,所以導致《舊唐書》的內容也形成為前密後疏的不平衡狀態,雖然它保存了唐代史料,但它也敵視農民階級鬥爭。
《新唐書》是北宋仁宗時期歐陽修主修的,它恢復了紀表志傳體裁的完整性,其後各代所修的史書多循此成規,是為「新唐書」,在史書修撰方面的重要影響之一。與《舊唐書》相比較,舊唐書反映了唐於五代時期統治者的主場觀點,舊保存史料而言,內容比較詳細具體,是其優點,而前密後疏為其重大缺點;新唐書表達了北宋時期統治者對於唐代歷史的看法,體例完備,並補充了許多必要的史實,清除了前密後疏的缺點,而敘事比較籠統。
但也有相同點,《新唐書》和《舊唐書》都表達了封建統治者對於唐代歷史的看法,都是在正統派理論的指導原則下寫成的,所以顛倒重要史實,歪曲歷史真相,誣衊農民起義,宣揚反動理論等等都為二書的缺點。
如此,可見歐陽修的史學思想。歐陽修是《新五代史》的撰者,此外,又是《新唐書》的主要定稿人,他負責列傳以外部分。他治文史的一個前提是「明道」,史學思想頗為複雜,我以為,有以下幾點:其一、對於修史的體例,主要效仿春秋,因書法,面寓褒貶,然而,過於注重書法,會影響史書記事的真實性。其二、在指導思想上,力求義理與史實兩個方面的真實性統一,也強調時局的重要。其三、勇於疑古,其經學辨偽亦多為史學辨偽。其四、對於天人關係,他繼承古代唯物論的觀點,反對以讖緯災異附會人事。其五、未突破傳統儒家理論觀點的規範,有尊君和三綱五常的保守成分,也有貶斥好惡,獎勵名節,表彰善良的現實意義。
三、宋代史學,《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北宋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鑑》是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全書記事起於周圍烈王23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6年,北宋建立,網羅宏富,體大思精,在中國史學史上佔有極高的地位。關於這本書的誕生條件,我以為有以下幾點:其一、時代的需要和個人的宿願學識。其二、朝廷的支持和官私相輔。其三、參編諸人的通力合作和修編方法的完善,再者,《歷年圖》的出現。
《資治通鑑》的編篡方法以及助手。全書編修歷時19年,主要助手有劉恕、劉斂、範祖禹三人,司馬光任主編,在我國歷史編纂學上堪稱集體合作,與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典範。其編篡方法,有一套嚴密的方法和程序,全過程大部分為編寫叢目、組織長編、筆削定稿三個步驟,依次承接,環環相扣,既保證了書的質量,又為後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資治通鑑》的史學成就,我以為,其一、它發展了編年體,出現了新的修編年體的熱潮。其二、考證建議優良的考史方法。其三、體大思精,網羅宏富,史論價值高。其四、長於直書,文史兼容。但是也存在缺點,比如通史不通,比如分裂時期的年代沒有分別探明,比如間用古名,比如在時間編寫用古名給後來讀者帶來很大不便,比如政治保守在書中有所體現。
於此,可以總結司馬光的史學思想,我以為有以下幾點:其一、自始至終都表現出了鮮明的鑑戒史觀。其二、記事詳於政治,尤其是軍事,史料分配略遠詳近,講究多面影響。其三、繼承了古代史學求「通」的傳統,但也受到其政治的影響。其四、「禮」是其史學思想的軸心,史論大多為從個決度闡述禮樂教化的議論,具體記載也大都以此為衡量標準。其五、突出宣揚尊君的英雄史觀,也能注意民心向背對社會治亂的影響。其六、不信怪誕符瑞和傳統正閏說的觀點。
四、宋代史學,《通鑑紀事本末》的史學價值。《通鑑紀事本末》的作者是袁樞,此書獨立成篇,按時間順序,「文省與紀傳,事豁於編年」,於紀傳、編年二體之外確定一種新體——紀事本末體,給中國史學史上增添了光輝一頁。缺點:保存史料不如紀傳、編年體;把錯綜複雜的歷史有機整體割裂為一個個孤立的事件,使其失去了內在聯繫。
五、宋代史學,《通鑑綱目》的史學價值。《通鑑綱目》,綱目體史的出現是繼《通鑑》之後,我國編年體史的又一發展,它源於朱熹與其門人編撰的《資治通鑑綱目》。它是朱熹的史學代表作,雖無史料價值,但在歷史編撰學上是一個創舉。在此點明,紀事本末體和綱目體是我國古代史三兩種重要的體裁,一般認為它們都創自宋代,南宋以後,紀事本末體成為與紀傳編年二體並列史書編纂的三大體裁之一。
六、宋代史學,《通志》的史學價值。《通志》的作者是鄭樵,《通志》凡200卷,大抵本紀18自三皇五帝到隋,列傳108自周到隋,二十略52則自遠古到唐。它是繼《史記》後又一部貫穿古今的紀傳體通史,此外,二十略內容豐富,發凡起例,頗有見解,其中氏族、六書、七言、都邑和昆蟲草木五略乃鄭氏獨創,實屬珍貴。二十略幾乎包括了古代文化史的全部的內容,是作者一生學術的總匯,也是全書的精華。人們習慣把《通志》與典志體的《通典》、《文獻通考》並稱「三通」。
可見鄭樵的史學思想,我以為,其一、主通明變,提倡編寫通史。其二、注重自得,獨斷之學,提倡修史成一家言。其三、強調據事直言,反對妄學《春秋》褒貶之法。其四、主張史書紀實,削去妖學的「五行相應之說」。其五、倡導求實的學風,反對空談義理與專務辭章之學。
七、宋代史學,其他史書的史學價值。胡三省與《資治通鑑音注》,其特點,注音,注典章制度,注地名,注人名等,《續資治通鑑長篇》,作者李燾,它記載北宋一代的歷史。《續資治通鑑》清畢沅主編,記事上接《資治通鑑〉,下迄元代,自宋太宗建宋(960)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七月,凡409年間史事,是一部編年體宋遼元史。本書增加了遼金元的篇幅,矯正了詳兩宋而略遼金元的弊病,史料豐富可靠。
之此,閱畢,然不知諸公又有何看法,煩請不吝賜教,於下方評論留言,暢抒胸懷!若諸公有感本文屬佳,煩請分享,或一指收藏,不吝賜贊!須尾註:此文由百家號「文字主人」獨發,若於他處見載,且無轉載聲明,則為搬運!則為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