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進入盛期 氣候專家解讀今年的梅雨會更「暴力」嗎?

2020-12-16 中國天氣網

每年初夏,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都將進入梅雨季,今年的梅雨有什麼特點?它會變身成「暴力梅」嗎?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為此,我們邀請了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做客直播間為我們解讀梅雨。

嘉賓: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 周兵

主持人:中國氣象報記者唐淼 劉佳 新華網記者郝多

主持人:五月以來,我國的天氣氣候特點是什麼?目前,哪些城市已經入梅了?

周兵:五月以來,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極端強降水頻發,部分地區出現了階段性乾旱、高溫等天氣。主要有四個特點:降水總體偏多、暴雨過程頻繁;降水集中期偏早,階段性強;強降水過程持續時間長、重疊度高;階段性區域氣象乾旱明顯。

梅雨是東亞季風的重要產物,從目前來看,我國江南、長江中下遊等地已經先後入梅,我國的梅雨省份都相繼宣布了入梅信息。

主持人:入梅的標準是什麼?什麼是梅雨監測指標?為何要有這個指標?

周兵:梅雨標準具有複雜性和科學性,梅雨的監測指標與入梅情況與梅雨到底在哪些地方出現是密切相關的,入梅的標準一直是業務和科研中的難點,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開展了有關梅雨問題的大討論,歷時了兩年時間,最後以氣象臺為代表的注重環流因素來考慮梅雨,以氣候和研究部門為主的注重氣象要素來考慮梅雨,所以一直沒有明確的結論。2008年開始,中國氣象局開始準備制定梅雨的監測指標,歷時10年,在2017年5月12日正式頒布了梅雨監測指標。

主持人:什麼是「暴力梅」?今年的梅雨「暴力」嗎?

周兵:「暴力梅」是網友們智慧的象徵,是大家提出的一個通俗易懂的概念,使一個複雜的、難以解釋的科學問題變得讓大家更好理解。我認為「暴力梅」就是在梅雨階段降水的強度非常明顯,暴雨頻繁的意思。

主持人:什麼是「二度梅」?空梅又是什麼?

周兵:進入梅雨期後,第一個雨期確認結束,出現梅雨期中斷,隨後又出現持續性降水,進入第二個滿足條件的雨期,稱之為「二度梅」。

「空梅」指在應該出現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沒有出現梅雨。儘管梅雨在我國每年都出現,但在某些特定的區域,由於雨帶可能會出現南北擺動和東西進退,因此降雨不是很明顯,去年我們監測到江淮區域出現了「空梅」。

主持人:長江中下遊何時進入梅雨期?

周兵:根據梅雨監測指標,江淮流域的梅雨區主要被劃分為三個部分:江南區梅雨、長江中下遊梅雨、江淮區梅雨。目前,江南地區的梅雨比往年偏早了7天,原因是今年南海夏季風爆發時間偏早,夏季風爆發以後華南、江南等地的降水明顯增強。長江中下遊一直是梅雨的「主戰場」,經過分析研判長江中下遊地區在6月9日已經入梅了。

主持人:今年梅雨期降水量較常年是否偏多?特點是什麼?

周兵:長江中下遊地區從今天開始將要進入一個強降水極其明顯和頻繁的階段,有可能在梅雨季出現極端強降水情況。通過中期預報來看,6月下旬副熱帶高壓位置在向北推進的過程中,又會有一次南落的過程,勢必導致梅雨持續時間可能變長,總降水量將會增多,所以今年防汛形勢較不容樂觀。

主持人: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是否有一些防洪減災的建議?

周兵:在風調雨順的歲月裡,梅雨季是常年6月8日入梅,7月18日出梅,平均梅雨量343毫米。入梅的早晚與梅雨量有密切的關係,梅雨量最多的三年分別是1954年(789毫米)、2016年(662毫米)和1998年(596毫米)。綜合分析發現梅雨強度最強的三年分別為1954年(強度指數2.7)、1996年(1.7)和1998年(1.3),都出現了傳說中的「暴力梅」。其中,1954年和1998年長江中下遊流域的「暴力梅」舉世聞名。1954年長江流域有76%以上區域出現過大暴雨,日最大降水量出現在安徽安慶,達262毫米,出現百年罕見的全流域性大洪水。8月18日,長江漢口站最高水位達29.73米,比歷年最高水位(1931年)高1.45米。

在防災方面,作為公眾,可以收聽天氣預報,尤其是未來三天天氣預報,同時還要提高氣象災害防禦知識,對洪水來臨和地質災害發生都有規律性的認識。

主持人:各地梅雨入梅出梅預報準嗎?

周兵:實際上,我們判斷梅雨時並不只是單一判斷某一天的降水。梅雨是一種天氣氣候現象,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天氣過程,在這種天氣氣候現象裡,它有可能是由多次明顯強降水和暴雨過程組成的。

各地梅雨監測都需要考慮多個因素,比如降水、副高脊線、500百帕位置、溫度條件、印度季風等等,而每個省也都有各自的指標。

主持人:梅雨季潮溼悶熱,我們應該注意什麼?

周兵:梅雨季節由於溼度高,因此很多用品等容易因為潮溼而發黴,同時對身體兼有也有影響,梅雨天是皮膚病和關節炎等疾病高發期,潮溼天氣會增加婦科疾病的發病率。家庭要經常除溼和更換乾燥劑,女性尤其要做好皮膚健康保護。

日常生活應該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梅雨天衣服要常洗常換,最好選擇易幹且布料滑爽的衣物。梅雨天是細菌性食物中毒多發期,切記不宜過食生冷、油膩的食物,同時要注意房間通風透氣。

相關焦點

  • 梅雨進入盛期 今年的梅雨會更「暴力」嗎?
    每年初夏,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都將進入梅雨季,今年的梅雨有什麼特點?它會變身成「暴力梅」嗎?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為此,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那麼,今年長江中下遊何時進入梅雨期?周兵表示,根據梅雨監測指標,江淮流域的梅雨區主要被劃分為三個部分:江南區梅雨、長江中下遊梅雨、江淮區梅雨。目前,江南地區的梅雨比往年偏早了7天,原因是今年南海夏季風爆發時間偏早,夏季風爆發以後華南、江南等地的降水明顯增強。長江中下遊一直是梅雨的「主戰場」,經過分析研判長江中下遊地區在6月9日已經入梅了。
  • 專家稱今年梅雨「非典型」開始時間偏晚(圖)
    連線專家: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應用與服務室主任持續連綿的陰雨、溫高溼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徵。那麼今年的梅雨還會和往年一樣嗎?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應用與服務室主任張培群在談到今年的梅雨天氣時,指出今年的梅雨「非典型」。  梅雨天氣只會出現在長江中下遊嗎?  我們通常所說的梅雨,是在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後,長江中下遊地區一帶經常出現一段持續時間較長的陰雨天氣。
  • 氣候專家解析梅雨劃分標準及預報難點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首席氣候專家周兵告訴記者,梅雨是東亞夏季風向北推進的階段性產物。影響梅雨強弱的因素有很多,可以來自於不同關鍵區海洋信號、高原積雪、亞洲季風(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中高緯度環流系統等大氣內外強迫因子的影響,比較直接的是副熱帶高壓和南亞高壓系統。比如,青藏高原積雪具有明顯的季節、年際和年代際變化特徵,是影響亞洲夏季風降水的重要因子之一,並直接影響梅雨期降水。
  • 梅雨偏短偏少 西南雨多 持續高溫 原來都與它有關 ——氣候專家...
    近期,華北、江南等地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網友直呼熱化了;而此時本應該出現梅雨的江淮地區,似乎梅雨的「出勤率」並不高;而華南地區的人也覺得今年的雨並不似往年,真實情況是怎樣的?這些與什麼天氣系統有關?記者就這些網友關心的問題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周兵。
  • 解讀:今年太湖流域梅雨有哪些特點?
    專家:太湖流域氣象中心主任、上海中心氣象臺臺長 馬雷鳴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瑾 通訊員 劉敏 茅懋7月19日8時,太湖暴發2016年以來首次流域性洪水,平均水位達4.71米,超警0.91米。天氣氣候是流域性洪水的推手之一。今年入梅以來,太湖流域天氣氣候有哪些特點,與往年有何不同?對防汛工作產生哪些影響?太湖流域氣象中心主任、上海中心氣象臺臺長馬雷鳴對此進行了深入解讀。一問:今年入梅以來,太湖流域降雨有哪些特點?和往年相比有哪些異同?
  • 湖北省梅雨氣候概況
    我省汛期降水主要集中在6、7月份,即我省的梅雨季節。所謂梅雨,即每年夏初,在湖北宜昌以東26-34oN之間的江淮流域常會出現連陰雨天氣,期間暴雨過程頻繁、強度大、降水持續時間長,暴雨連續天數可達2-5天(以連續2-3天為最多)。由於這一時期,正是江南梅子成熟的季節,故稱「梅雨」。
  • 我國梅雨天氣氣候業務發展:從無序到統一國家標準
    但在進入新世紀以後,長江中下遊梅雨呈現得不清晰了,主雨帶集中在淮河流域,以至於有專家提出「非典型梅雨」的理念,將梅雨的預報傾向為降水集中期預報。而此時,國家氣候中心的梅雨監測預測在監測站代表性、梅雨區域的確定、要素與環流的統一等問題上也遭遇重大挑戰。
  • 專家詳解梅雨監測新規範
    中國氣象報報導 「就像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江南一樣,不同的人對於梅雨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首席預報專家周兵說。梅雨區域在哪裡?如何界定入-出梅的時間?梅雨開始是意味著雨帶整體性地入梅還是不同省份可以步調不一?長期以來,此類問題一直困擾著氣象研究人員。
  • 話說梅雨 江南地區進入梅雨期
    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2019年江南地區雨日、雨量達到入梅標準,可以確認於6月5日進入梅雨期。  對於江南地區來說,梅雨季可以說是一年中的「大事情」。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韓國稱之為「Changma」,表徵為「長毛」,即梅雨可發黴滋生白毛;日本稱之為「Biau」,與中國「黴雨」一脈相承。主導:冷氣團與暖氣團如果沒有隆起的喜馬拉雅山脈,江南只能是一片沙漠,不再會是魚米之鄉,也不會有五官端莊眉清目秀的「梅雨姑娘」。
  • 湖北梅雨已超1998年,大洪水會重現嗎?權威解讀:不確定性較大
    雖然和之前,南方的雨帶的確是北抬了,今天湖南江西浙江上海都見到了太陽,但湖北安徽等地其實還是籠罩在雨帶下,代表著綿綿的梅雨仍在繼續。超長梅雨季帶來的結果,是今年的雨水特別多——氣象監測顯示,從6月8日入梅以來,截至7月11日17時,武漢累計梅雨量已達771毫米,已經超過1998年659.3毫米梅雨量,居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位,僅次於2016年,綿長又量大的梅雨導致最近湖北長江幹流水位猛漲,7月11日晚8點,武漢關水位漲到28.49米,為同期歷史第一,也是武漢關觀測記錄中的第五高水位。
  • 安徽氣象專家分析今年梅雨特徵及成因診斷髮布
    安徽氣象專家分析今年梅雨特徵及成因診斷髮布 2020-08-11 09:37:03   來源:安徽財經網
  • 為什麼會有梅雨季節
    梅雨季節很多地方也會叫成「黴雨」季節,因為一直是下雨天,很多東西都會發黴,很形象的說法。在中國,它是只有長江中下遊才有的,時間大概是6、7月份。今年的梅雨季節來得遲,走得也遲,據說是今天就出梅了。每年從春季開始,暖溼空氣勢力逐漸加強,從海上進入大陸,由南至北,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長江中下遊地區。特別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來自海洋的非常潮溼的強偏南氣流,飛速達到每秒十幾米到二十米左右。當它進入我國大陸以後,就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冷暖空氣相遇,交界處形成鋒面,鋒面附近產生降水,沒有就屬於鋒面降水的形制。
  • 安徽合肥:今年的梅雨,有點不尋常
    因為這段時間,正好趕上江淮的梅雨時節,持續的連陰雨,能連續下一個月,衣服曬不幹,那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梅雨時節的合肥,給人的感覺,總是滴滴答答的,天空常常是灰濛濛的,偶爾雨後天晴,天空綻放久違的藍天,都會令人興奮不已!但是今年,安徽合肥的這場梅雨,似乎有點不尋常。
  • 梅雨偏短偏少西南雨多持續高溫 原來都與它有關
    近期,華北、江南等地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網友直呼熱化了;而此時本應該出現梅雨的江淮地區,似乎梅雨的「出勤率」並不高;而華南地區的人也覺得今年的雨並不似往年,真實情況是怎樣的?這些與什麼天氣系統有關?記者就這些網友關心的問題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周兵。
  • 梅雨那麼長 今年颱風會少嗎?
    今年浙江入梅早、出梅遲,颱風會少嗎?關於剛剛過去的梅雨,今天浙江省氣象臺也整理髮布了一組數據,2020年浙江梅汛期特徵分析——浙中北梅雨量為1951年以來第一位。今年我省於5月29日入梅,7月18日出梅。梅汛期具有梅期特別長、梅雨總量特別大、強降雨區域重疊、「梅中有伏」等特徵。
  • 梅雨?黴雨!
    而且其實你仔細去觀察一些家裡的這種粉刷過的牆,有的時候甚至會看到就長出那種黴斑,哎呀會非常的噁心。那其實關於。梅雨作為江南一帶的人還是比較習慣的,知道每年到這個時候他都會來,雖然不喜歡,但是知道他永遠是在這個時候會來的。咱們就跟大家來聊一聊梅雨。那為什麼會有這麼一段時間要集中的會一直在下雨呢?它形成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 中國發布丨今年梅雨被網友稱為「暴力梅」,暴力體現在哪?中國氣象...
    中國網8月4日訊 (記者 郭澤涵)中國氣象局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問,今年梅雨被網友稱為「暴力梅」,暴力體現在哪些方面,強度多強?從現在看,能不能算是已經出梅了?這個時間和歷史上其它的時間相比是晚的,晚到了什麼程度?
  • 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梅雨」可能成日本「第五季」
    【環球時報記者 方晴】據日本《富士晚報》7日報導,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日本的「梅雨」有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季節。在過去,異常天氣一般每30年才發生1次,而現在,特大降雨、颱風等異常天氣狀況經常發生。此外,以往不應該有梅雨季節的北海道經常迎來梅雨,這都不是正常的氣候狀況。
  • 下周雨水常來訪 梅雨季節已不遠
    悶熱潮溼讓人更感不適雖然明天仍然是多雲天氣,氣溫預計在22~28℃,但下周開始,雨水在經過短暫休整後,將刷起存在感。從最新預報來看,下周的天氣呈現為「複製粘貼」的狀態,每天的天氣基本上都為陰到多雲,有時有陣雨或雷雨,最高氣溫會穩定在28~30℃,最低氣溫則為22~24℃。由於雨水增多,空氣溼度大,加上氣溫不低,悶熱潮溼體感來襲。
  • 中國氣象局:中國梅雨劃分標準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10月14日,中國梅雨劃分標準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國家氣候中心丁一匯院士、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院陶祖鈺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何金海教授、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倪允琪研究員等專家應邀出席會議。來自江蘇、安徽、湖北、上海、浙江、江西和湖南等長江中下遊六省一市氣象臺及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候中心等14個單位約21名專家參加了此次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