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作家路系列報導——民俗文化傳承的大理樣本

2020-12-10 雲南信息報

"月盤是那樣明亮,月光是那樣柔和,是在洱海裡淘洗過嗎?走啊走,啊,我和阿媽走月亮。"

雲南作家吳然入選全國語文統編教材的這篇《走月亮》,讓人仿佛置身於大理秋夜月圓之夜的田園畫卷。實際上,"走月亮"這一風俗卻是源自江南水鄉。閱讀了《浮生六記》後的吳然,通過"走月亮"這個美麗的詞彙,想起了大理的洱海月,以及和媽媽走過的真摯童年。

在雲南,似乎沒有比大理更與月亮相配的地方了。白族人生活在一片詩意的土地上。茶馬古道和南方古絲綢之路在這裡交匯,不僅賦予了大理"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的美譽,也使大理成為西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較為富集的地區。

玉洱銀蒼的山水之間,從"中華白族第一村"到小學甚至高校教育,愛花也愛生活的白族人,一直用他們獨特的方式世代演繹著、傳承著他們的人生哲理。

周城村:探索"非遺"+"旅遊"新模式

深冬的周城村,卻無絲毫冬日的蕭瑟。整齊的白族院落裡,藍白色的扎染布藝品隨風吹拂,與澄清的天空相得益彰,吸引了遊客駐足觀看。古戲臺邊,熱鬧的集市尚未散場,手打餌塊和破酥粑粑的攤位前擠滿了顧客,小孩子在幾百年歷史的茶馬古道上奔跑嬉戲……

周城村是全國最大的白族自然村,素有"中華白族第一村"、"白族活化石"之稱。它隸屬雲南省大理市喜洲鎮,村莊座落於大理市北部,西靠蒼山雲弄峰,東臨洱海。居住人口10470人,其中99%的人口為白族。

周城村莊由1000多個白族院落連成一片。有近3公裡的環村路。這裡自然環境優美、民族風情濃鬱,村中的白族婦女尤擅長扎染和刺鏽,幾乎"家家有染缸、戶戶出扎染",有扎染之鄉的美譽。

44歲的段銀開剛剛完成了今天的扎染藝術品,頭上精美的繡花包頭帶著大理的"風花雪月" 四景,白色的流蘇垂下來,映亮了她仍然光潔的臉龐。

白族人崇尚白色,而白族婦女最擅長的就是在白布上染出各種美麗的圖案。大理白族地區的扎染原料為純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染料為蒼山上生長的廖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工藝過程分設計、上稿、扎縫、浸染、拆線、漂洗、整檢等工序。製作時,根據人們喜歡的花樣紋式,用線將白布縛著,做成一定襞折的小紋,再浸入染缸裡浸染。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館長張紳說:"白族婦女離不開扎染。在周城,不會扎花的女孩會被別人笑話的。"在周城,遊客很容易被古街上遍布的扎染作坊所吸引。充滿濃濃民族風味的扎染作坊已是當地的文化名片。

周城扎染也曾經歷過冷落——隨著印花技術的發展,白族婦女曾經一度不再需要扎染布做新衣服了。

段銀開對此記憶猶新。她從小跟著母親學習做扎染,此前靠這門手藝為生,後來則是真正愛上了扎染。1999年,段銀開和志趣相投、同樣生於扎染世家的丈夫段樹坤辦起了"璞真染坊",繼續從事扎染工作。

此時,段銀開卻發現,和她做扎染的女人們卻少了新面孔,年輕女孩們早已不願意繼續從事這些繁複的手藝活了。

"好多人說你不要做你這個了,太辛苦了,我說其他東西我又不愛好,我就愛好扎染。"段銀開說,剪開從染缸中出水的線腳,如同拆開一份饋贈般的虔誠和欣喜,迎接一次美好的降臨。她沒有放棄這種,組織周城村技藝熟練的婦女繼續製作扎染,並為她們的成品尋找銷路。

通過不斷創新,段銀開打破了傳統的藍白兩色,多層次染色作品在其手中誕生。產品受到了尼泊爾、泰國消費者的追捧。

看到扎染事業的前景,周城的婦女逐漸被帶動起來了,因為她們發現扎染的工價比以往高出了很多,周城村從事白族扎染的人越來越多,並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進來。段銀開說,這一點讓她看到了白族扎染的好前景。段銀開也被評為國家級非遺文化傳承人。

為了讓更多的人愛上扎染,周城已經通過傳統技藝與旅遊業的融合,已經形成了一種效益良好的"非遺+旅遊"發展模式。

這天璞真染坊裡異常熱鬧,慕名而來的遊客,在白族阿婆指導下,學起了扎染技術。如此反覆,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於藍",浸染到一定承擔後,取出晾乾,拆去纈結,便出現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來。

出產於大理周城的扎染藝術品實際上凝固的是當地自然的顏色--有時是藍天;有時是墨色的點蒼山;有時則是洱海上空的月色。

大理州實驗小學:在學習中找到民族自信

與周城村通過非遺傳承與旅遊結合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白族民俗文化所不同的。位於下關市區的大理州實驗學校,則是試圖通過教育,讓孩子們找到自己。

大理州實驗小學坐落於蒼山洱海間,創辦於1959年,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唯一的一所省級實驗小學。學校位於下關城區內,校舍寬敞明亮、窗明几淨,走在校園裡隨處可見鳥語花香,耳畔書聲琅琅。牆面上裝飾著書法作品和以黑灰色為主色調的水墨畫,大片的留白,流暢的線條,綠樹掩映,涼風習習,來自傳統文化的雅致之氣迎面而來。

走進教學樓內,最吸引人的是大理白族文化大廳,大廳內的牆上掛著白族名人的照片和生平,大廳一側的貝茲尼格書吧,陳列著與白族文化傳統相關的書籍。

大理州實驗小校的校長周嗣昌告訴記者,學校現有27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200餘人,學校的學生多來自本地,其中白族學生佔60%。

為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孩子們進入學校後,除了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必須學習的課程,學校還專門加入了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包括大理白族歷史文化名人、大理白族扎染、大理白族歌舞等民族文化類課程作為大理州實驗小學的校本特色課程。

這在實現中小學教育教學有效銜接的同時,也讓民族文化傳承推廣有了豐盈的沃土。

據悉,白族扎染一直是熱門課程,每年報名都是"爆滿",課堂上,孩子們跟著老師,用各種工具縫、絞、綁、夾,然後把布染色,攤開一晾。在學校的扎染教室裡面陳列著孩子們的扎染作品,藍白相間的圖案千變萬化,讓人目不暇接。

白族歌舞類課程則是學生們的又一最愛。經過數年的學習,孩子們已經能達到相當的水平。在學習、表演白族音樂的同時,課本上還收錄了大理地區鮮為人知的民族小調。

在公開展演活動中,專業人士、家長都會觀摩孩子們的表演。大理州教育體育局教科所所長楊榮華表示,這是為了讓孩子們充分認識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鼓勵孩子們學習。

在愉快得看似"玩樂"的學習中,大理州實驗小學的孩子們以另一種方式打開了通往未來的大門。周嗣昌告訴記者,一開始,大多數孩子都只是把這作為課外興趣,然而數年的學習往往能讓這些內容成為他們一生的愛好甚至事業。從大理州實驗小學走出去的學生,已經有不少人走進藝術院校或者從事民族藝術工作。

在深刻理解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後,對一些描述大理的課文也有了別樣的認識。"讀完了這篇課文,我也想跟我阿媽一起,去月夜下微風習習、波光粼粼的洱海邊走一走",就讀於大理州實驗小學四年級的小楊向記者描述,作為大理本地的白族人,在課本中看到"大理"、"洱海"等詞語,會格外的自豪和驕傲。

她告訴記者,自己雖然是白族,但是在進學校之前都對這些沒太大感覺。學校給了她直面本民族文化的機會,在學校先後學習了扎染、刺繡和民族樂器。隨著自己身上"民族"的標籤越來越顯眼,小楊更為自己是白族人感到驕傲。

記者了解到,因在民族文化傳承方面獨具特色,在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上,大理州實驗小學的教育創新成果《雲南大理白族藝術傳承創新與學校教育的融合》歷經層層審核,入選本次教博會創新成果展。嘉賓們親手體驗了大理白族扎染的製作,感受到了白族扎染藝術的魅力。

從點滴開始,民族文化的火種從民間藝人、老師那裡傳遞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找到民族自信和身份認同。

大理大學民族藝術館:找到文化的根,找到生活的本源

在雄偉壯麗的雲南大理蒼山腳下、碧波萬頃的洱海西岸,有一所兼容白族民居特色和現代建築藝術風格的大學,就是被稱為"山水中的大學"的大理大學。

每年春天,以校內櫻花聞名的大理大學都會對外開放,讓遊客進校看花。除了櫻花的美麗讓人流連忘返以外,大理大學民族藝術館也是不少人進校探訪的主要原因。

大理大學的民族藝術館,是一個集收藏、展示、傳承、教學和研究與一體的多功能藝術館。以滇西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藝術形式為主要研究對象,收藏著眾多少數民族的服飾、樂器、裝飾品等藝術品,充分展示了滇西豐富的少數民族民間藝術資源。

目前,一期已建成學術交流廳、民族藝術品展示廳、民族服裝設計工作室、民族樂器製作工作室、白族木雕工作室、茶馬古道藝術工作室、滇西少數民族音樂工作室等七個區域。

進入館內,很容易被其豐富的藏品震撼——精美的劍川木雕藝術品,他的作者是滇西片區唯一一位國家級傳承人段國梁;白族地區建築上必備的"瓦貓",製作精細栩栩如生;精細的白族扎染,工藝十分繁複……

大理大學黨委宣傳部王平老師介紹,民族藝術館主要的研究領域是以大理白族自治州為中心的十個地州25個少數民族的少數民族文化,那麼對應的每一個研究領域都有一個工作室,每個工作室都有相應的支持人以及研究團隊,以點帶面,展開產學研為一體的工作。幾個工作室的主持人也都小有名氣,包括雲南省的服裝設計師魏小慶、聯合國授予的工藝美術大師李士賢,畫家彭剛、院長趙全勝教授等。

王平表示,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民族文化的瑰麗,目前,民族藝術館已經對外開放,可以接待團體遊客參觀,也正在規劃二期的建設。二期建成後的民族藝術館將是一個完整的白族院落的造型,極具觀賞價值。

據悉,民族藝術館雖然建立時間不長,卻已經成為大理大學學生了解和學習民族文化、藝術的主要地點。大理大學經管學院大二的陳同學在老師的的帶領下前來參觀學習,她表示非常震撼。"我是漢族,以前對大理這邊的非遺文化也就知道一個扎染,沒想到有這麼多,這個木雕太精美了。"

大理大學的老師表示,學校致力於非遺保護與傳承,是為了延續民族文化,維繫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而民族藝術館的建立正是基於此。"傳統手工藝需要去醞釀、挖掘、保護、傳承。更需要喚起民族審美觀、價值觀。要向祖先學習,找到文化的根,找到生活的本源。"

2017年,文化部公布了入選年度參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高校名單,大理大學民族藝術館從全國200多所高校中脫穎而出,正式入選並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培訓基地。雲南省僅有大理大學民族藝術館入選。

本報記者 魏文青 攝影尹博林 本報記者張丹玫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重走古詩路 思君下渝州」 巴渝古詩詞傳承盛典明日上演
    重慶日報訊 (重慶日報記者 李星婷)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吟誦巴渝古詩,滋養精神世界。「重走古詩路 思君下渝州——巴渝古詩詞傳承盛典」 明晚將在重慶大學虎溪校區學生活動中心舉行。
  • 600年歷史老城隍廟恢復 大理民俗文化都在這裡集合
    大理城隍城以有600年歷史的城隍廟的整體建制恢復為載體,開發民俗文化,是集白族餐飲、民俗美食、品牌零售、特色休閒等為一體的特色文化旅遊商業古街區,涵蓋遊、購、娛、吃、行等服務,每天吸引近兩萬名遊客慕名而來,節假日日接待遊客數超過3萬。2018年8月,雲南省文化體制改革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譽大理城隍城為「雲南省民族民間工藝品銷售示範街」。
  • 「鄉村旅遊扶貧看大理」石龍村:民俗文化旅遊綻開「幸福花」
    2020年11月9日,大理州文化和旅遊局認定命名15個村為大理州旅遊扶貧示範村。基於此,文旅頭條聯合大理州文化和旅遊局推出「鄉村旅遊扶貧看大理」系列報導,展現大理鄉村旅遊扶貧多種發展模式、探尋可持續發展之道、為讀者奉出一個個記錄大理鄉村旅遊扶貧的樣本和細胞。
  • 重走貧困村系列報導——棠棣鎮桃園村:產業扶貧鋪就致富路
    重走貧困村系列報導(四十五) ——棠棣鎮桃園村:產業扶貧鋪就致富路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手抓防控一手抓脫貧的重大戰略部署,打贏打好精準脫貧收官戰,進一步提振貧困群眾的脫貧信心,鼓舞貧困群眾的脫貧鬥志,為全市脫貧攻堅全面勝利提供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精神動力,詩畫安陸系列專欄節目《重走貧困村》,今天推出來自棠棣鎮桃園村的報導。
  • 紅色基因專線 |新加坡詩人韓昕餘入選國家大型公益項目重走長徵路
    習總書記說:長徵永遠在路上,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徵路!新加坡華僑,著名作家、詩人,新加坡國際華語詩歌藝術節總策劃、紅色革命後代韓昕餘正式入選中國紅會指導項目大型公益活動365重走長徵路。整整一年時間將親身體驗當年紅軍的英勇和威風,艱苦和樂觀。
  • 弘揚長徵精神 贛州市紅色文化研究會啟動重走長徵路活動
    客家新聞網訊 記者肖靚報導:9月3日,贛州市紅色文化研究會重走長徵路暨創建長徵沿線圖書館聯盟啟動儀式在於都中央紅軍長徵出發地紀念園舉行。啟動儀式上,由9名紅軍後代組成的重走長徵路小分隊誓師出徵。小分隊成員平均年齡62歲,由著名紅色紀實文學作家卜谷擔任領隊。他們計劃用1個月左右的時間,從江西贛州出發,沿著當年紅軍長徵路線,最終抵達陝西延安。
  • 兩岸媒體重走客家遷臺路
    圖為在臺中縣太平蘭香園文化園區   本報記者 徐蕾攝   本報臺北10月19日電 (記者徐蕾、王堯)已經消失多年的客家藍染工藝,在臺中縣太平蘭香園文化園區重現,包括藍染手札、藍染襯衫、藍染淑女帽、藍染方巾等臺灣客家特色商品深受民眾喜愛。「身為客家人,希望能將藍染工藝這項客家產業,推動到精緻化及生活化的地步。」園區董事長葉晉玉告訴記者。
  • 弘揚傳承 地域民俗文化的使者
    民俗文化,又稱傳統文化,它是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今天,我們就給您介紹一位中國民俗學會會員——綏化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民俗作家楊中宇。
  • 大理成為民俗文化「出口」基地
    新華網10月14日消息:「喝喜酒吃紅肉全家歡喜,接新娘扮憨子親戚全笑」的白族歌聲傾倒了不久前從日本來的東京文化財團研究所藝能部長星野泓等人,他們深深被藏在雲龍縣深山中的白族民俗活動《耳子歌》所表現出的古樸淳厚民風以及獨特的儺舞表演方式所感染和打動,於是決定選拔《耳子歌》作為參賽節目到日本東京參加今年舉行的國際民俗文化藝術節。
  • 海外僑團僑領重走浙江大陳島墾荒路:傳承精神 激勵事業
    海外僑團僑領重走浙江大陳島墾荒路:傳承精神 激勵事業 2020-06-16 17:26:37:傳承精神 激勵事業  中新網台州6月16日電(記者 範宇斌)「重走墾荒路讓我真切感受到了墾荒隊員的無私奉獻和艱苦拼搏精神,這種墾荒精神值得我們去繼承和發揚。」
  • 重走長徵路
    重要事件:中央紅軍開展以遵義會議為核心的黎平、猴場、雞鳴三省、苟壩等系列會議;中央紅軍四渡赤水;紅二、六軍團烏蒙迴旋戰。重要主題:對革命理想的信念和對黨的忠誠;黨的新領導核心的形成和革命道路的成熟;與反動勢力的殊死搏鬥;紅軍的嚴守紀律與團結友愛;戰勝自然條件的艱難險阻;長徵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 「重走長徵路•光明行」中國電力作家走進成都供電公司
    6月20日,在海拔3868米蜀州「第一峰」雞冠山下的文井江供電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力作家協會副主席,《脊梁》雜誌執行主編潘飛激情揮筆題詞。「重走長徵路•光明行」四川線採訪團的電力作家們,也紛紛籤名,向成都電力一線員工表達發自肺腑的由衷敬意。
  • 【重走初心路,謳歌新時代】行吟坊巷間
    編者按: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市文聯黨組面向全市文藝家,發起了「重走初心路,謳歌新時代」的主題創作倡議,得到了文藝界的響應和支持。即日起,市文聯公眾號將不定期選發各門類的優秀主題創作作品,以饗讀者。
  • 臺灣學子重走科舉路 進京趕考「殿試放榜」
    人民網北京7月9日電 7月9日上午,由北京市臺聯、福建省臺聯和福州市臺聯三方聯合舉辦的第二屆「臺灣學子重走科舉路研習營」分享匯暨結營式在北京臺灣會館舉辦,全國臺聯前會長、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北京市臺聯黨組書記王蘭棟,全國臺聯文宣部部長、北京市臺聯副會長陳小豔,臺盟北京市委秘書長、北京市臺聯副會長陳偉、福州市臺聯副會長楊軍、臺南大學人文學院原院長林登順教授等嘉賓出席,
  • 雲南民族村成功舉辦2019年大理民俗風情周系列活動
    2019年5月1日——5月4日雲南民族村在五一節期間與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共同主辦了昆明白族「繞三靈」暨大理民俗風情周系列活動。此次活動集中展示了白族的音樂歌舞、本主崇拜、服飾、飲食、手工技藝等文化,開展了「繞三靈祈福、祭本主、民俗迎賓客、非遺歌舞展、傳統技藝展、嗩吶抬酒及民間鄉街子」等系列活動,吸引了眾多遊客的參與體驗。「繞三靈」又稱「觀上覽」或「祈雨會」,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是大理洱海周圍白族人民農忙前遊春歌舞盛大集會。
  • 大理周城 白族民俗活化石
    原標題:大理周城 白族民俗活化石  大理喜洲鎮的周城村,是全中國最大的一個白族聚居自然村落,常年居住人口在10000人以上,99%都是白族。  周城村坐落於大理古城以北25公裡的蒼山雲弄峰下,東臨洱海桃源碼頭,北連著名的蝴蝶泉景區。
  • 作家詩人重走浙江詩路,一路詩情不斷、美文綿綿
    踏著古人的足跡,詩人作家一路且歌且行。8月25日~8月29日,來自全國的詩人作家們,重走浙江的四條詩路。被如畫山水和歷史人文所打動,詩人作家們的創作靈感油然而生。在詩路旅程中,在詩畫浙江,詩人作家們留下了許多動人的篇章,為詩路文化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 贛南記者帶你32天重走長徵路
    在長徵集結出發地於都啟動點擊視頻看客家新聞網為您開啟紅色之旅本次「重走長徵路公益行」活動為期32天,參加活動的成員將乘坐國機智駿新能源汽車前往廣西、貴州、雲南、四川、陝西等省(自治區),走進遵義會議會址、婁山關戰鬥遺址、飛奪瀘定橋舊址等地,用靈活多樣的傳播形式講述紅色故事。
  • 重走客家遷徙之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香港兩岸客家聯會為更好地弘揚客家精神,傳承客家優秀傳統文化,倡議重走客家遷徙之路,9月8日起推出系列文章,讓新一代客家人重新認識與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作一次文化之旅,傳承之旅,掘寶之旅。漢族客家民系的形成,有其清楚的脈絡,有特定的地域條件,有特殊的歷史年代,有獨特客家文化,處處都說明客家根在中原。無論客家民系血緣如何混合,客家人在全球遷徙的地理環境之下淬鍊出愛鄉愛國,勤勞堅強,開拓進取等特性,也造就了獨特文化及民族氣質。
  • 紀錄片《重走來時路》:記錄普通人重走長徵路的故事
    中新網11月1日電 記者獲悉,紀錄片《重走來時路》將於1日晚在CCTV9首播。這是一部紀錄普通文化工作者張國勤兩次重走長徵路的紀實影片。紀錄片《重走來時路》海報。片方供圖對於現代人來說,長徵精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