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魯迅,雖然對他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歇,但是對他的評價基本上都是褒大於貶的,畢竟魯迅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他的很多作品都被當做中小學的教材,簡單來說,如果魯迅的貢獻沒達到一定程度,也不會有今天這種對他的推崇,但是畢竟人無完人,魯迅雖然在文學和教育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他本人還是有很多缺陷的,就比如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魯迅喜歡罵人,而且經常罵別人是狗。
大家又會想了,既然大文豪魯迅都罵的人,那肯定是該罵的人,但是事實上可能跟大家想像得並不一樣,我們來說說魯迅都罵過哪些人?
胡適被魯迅罵作是「毒蛇」、「出賣廉恥」、「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陳源被罵是「臭茅廁」、「謊狗」;梁實秋被罵是資本家的走狗,還說他知識低下;林語堂,魯迅認為他太過淺陋,只因為林語堂提倡「小品」這種體裁;馬寅初、李四光等人又被魯迅罵做是「城狐社鼠之人」,還說他們到北京來就是為了騙口飯吃;甚至連自己的親兄弟周作人,魯迅也不放過,罵他是「頗昏,不知外事」;三弟周建人也被魯迅罵「逼錢頗兇也」。
以上這些人我們聽起來都有些耳熟吧,那都是在中國文壇上赫赫有名的大文豪,但是在魯迅筆下他們絲毫一文不值,魯迅罵人的成分肯定是誇張的,這個毫無疑問。如果說上面這些人被魯迅是因為學識或者人品方面出現了問題,那麼魯迅還罵了一個人,那就是魯迅在廈門大學的同時顧頡剛,因為顧頡剛有「酒糟鼻」的生理缺陷,所以就被魯迅起了個「紅鼻」的綽號,魯迅在很多文章中都對顧頡剛進行人身攻擊,還幸災樂禍地說這是「天實為之」,意思就是這個老天爺在懲罰顧頡剛,甚至攻擊顧頡剛的父親,「乃父不知何名,似應研究,倘其字之本義是一個蟲,則必無其人」這就是明目張胆地罵顧頡剛是一個「無父之人」。
魯迅還罵廈門大學是一個「不死不活的學校」,認為學校裡的大部分人都是壞人,這些話都是毫無根據的,是魯迅自己主觀的感覺,可是就是這樣,他還是把這些話說出口,甚至把林語堂比作是「明朝的太監」,有人在會上唱崑曲,魯迅就說他們是「只能在會場上唱崑腔,真是受夠了所謂誹優蓄之的遭遇」,魯迅甚至在跟許廣平的通信中還埋怨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公宴太虛法師,魯迅又看不慣了,說這些作陪的教員們真是愚不可及,連他們在宴會上的聊天也被魯迅頻頻吐槽。
關於魯迅為什麼總喜歡罵別人是狗,他自己在《論語一年——藉此又談蕭伯納》一文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現在指人是狗,變成摩登了,也算是一句惡罵。意思就是說,在魯迅看來,罵人是狗是最高程度的侮辱,只有這樣罵,才能解他的恨,這樣他的心裡才會痛快。
魯迅也許確實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作家,但是也並不能因為一個人的成就之大就將他其他的缺點一以蔽之,這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們對魯迅產生很大的誤解,要麼是只看到他的缺陷,要麼只看到他的貢獻,從而形成兩個極端,卻忘記了魯迅也是一個人,他總是優缺兼而有之的,只有樹立這樣可觀的心態沒才能幫助我們對魯迅能有一個正確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