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一下金庸小說中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武功秘籍《九陽真經》。我仔細閱讀了關於真經的文字,我提出3大疑問。
【疑問1:九陽真經是純內功嗎?包含外功招式嗎?】
這個疑問是從《神鵰俠侶》的最後一回中產生的。如果僅僅只讀《倚天屠龍記》的話想必沒有這個問題。在《倚天》中,九陽很純粹,是內功。
《神鵰》的最後一回,覺遠和張君寶追瀟湘子和尹克西,張君寶在楊過的支持下與尹克西過招。覺遠從旁指點,說出了九陽真經中的一些內容,如「前後左右,全無定向,後發制人,先發者制於人」,再如「我勁接彼勁,曲中求直,借力打人,須用四兩撥千斤之法」。
這兩段文字是覺遠對張君寶的招式上的提點,很明顯,這些內容已經超出了內功的範疇。一般意義上的內功就是打坐練氣,內部的經脈、真氣的流轉,而外部是不展示的。覺遠的指點明顯已經涉及到「外功」的部分,而且極為精深。
【疑問2:武當派武功到底有多少來源於九陽真經?】
《神鵰》中覺遠的內力已隱隱超越楊過、黃藥師等五絕級別高手,這是由於常年修習全本九陽真經的緣故。
張君寶是覺遠的弟子,也被傳授了不少。《神鵰》中尹克西使出渾身內力都摔不動張君寶,可見張君寶的內力似乎已隱隱然可和尹克西這樣的一流高手抗衡。
《倚天》的開頭,張君寶和崑崙三聖何足道交手,何足道認為這個少年的內力遠在潘天耕等西域少林的三名大弟子之上。而後,何足道與張君寶進行了短暫的內力比拼。何足道感受到對方內力非同小可,無必勝把握。從此情節已能看出,此時的張君寶內力幾乎已能排名當世前幾。要知道何足道的武功足以震懾整個少林,包括方丈天鳴、無色禪師、無相禪師和心禪堂七老在內的少林頂尖高手,都不是何足道對手。這說明,此時的張君寶內功已然大成。
書中又說張君寶得覺遠傳授已久,於這部九陽真經已記了十之五六,十餘年間內功再次大進。十餘年前已然是何足道的級別,十餘年後,想必連郭靖、楊過等絕頂高手也已然不如。這說明張三丰後來所創的所謂「純陽無極功」等內功都是在此之後。那麼其中含金量就很難評估了。到底其中有多少內容是完全得自於九陽真經也令人懷疑。
《倚天》中又說,張君寶「其後多讀道藏,於道家練氣之術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間閒遊,仰望浮雲,俯視流水,張君寶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裡豁然貫通,領會了武功中以柔克剛的至理」,於是「以自悟的拳理、道家衝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的內功相發明,創出了輝映後世、照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
這裡金庸承認了武當武功部分來源於九陽真經,但也說從道家和自悟的拳理中產生。到底道家和自悟的部分有多少比例,而九陽真經中直接抄襲的部分又有多少?
空口無憑。我從九陽真經的經文中找到了依據。覺遠口中說出的經文內容諸如「後發制人,先發者制於人」、「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勁似寬而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是不是讓我們覺得非常熟悉?這些難道不就是武當派武功的精髓內涵嗎?所謂的後發制人、四兩撥千斤原來都是源自於九陽真經。那句「勁似寬而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難道不又是太極拳的精要嗎?
網絡上流行一個說法,張三丰把《九陽真經》中的內容全部拆散了,成了以後武當派的一門門武功。這時候看來,這個說法不能說是完全空穴來風。
【疑問3:九陽真經是佛家武功還是道家武功?】
這個問題似乎很無稽,三聯版中已明確說是達摩祖師所寫。不過問題也有待商榷。
書中寫道——
(張君寶)數年之後,便即悟到:「達摩祖師是天竺人,就算會寫我中華文字,也必文理租疏。這部九陽真經文字佳妙,外國人決計寫不出,定是後世中土人士所作。多半便是少林寺中的僧侶,假託達摩祖師之名,寫在天竺文字的楞伽經夾縫之中。」
不過,金庸隨即又說「只不過並無任何佐證,張君寶其時年歲尚輕,也不敢斷定自己的推測必對。」給讀者來了個模稜兩可。
新修版中,金庸將這個問題徹底解決了,說是一位鬥酒僧借讀了王重陽的九陰真經後所寫。這樣看來,金庸從主觀上還是願意將九陽真經算作佛門武功。
但真經中確實大部分的內容都和道家的哲理相似,前面所說的「四兩撥千斤」、「勁似寬而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這些很明顯是道家哲學,與佛門武功相去甚遠。
或許,這只是金庸沒能自圓其說的「破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