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車轍延續到今天,褪去了浮華之後,留下的是精華的沉澱!
悠悠千年,歷史的光輝星星點點,多少人物,多少輝煌,多少往事……
儒學,自東周春秋時期起,就開始書寫她源遠流長的歷史。從先秦時期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學,到漢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的正統地位,再到宋明的程朱理學,以及清末康有為等的近現代新儒學,至今已經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歲月裡,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儒家學說並逐步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文化內涵。伴隨著全球祭孔的聲勢浩大,對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的探討也愈發激烈。
西方物質文化、科學主義在近代的興起,無疑對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的產生和發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這種物質文化統治世界幾百年後的今天,已發展到了其文化體系的頂點,並表現出了極大的缺陷:第一,人類對物質財富的無限度追求,必然導致對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生態失衡。第二,個人主義的膨脹,必然導致對社會組織和他人的威脅,道德淪喪、社會秩序混亂。第三,社會產品越多,社會結構越擴張,人就越淹沒在物質生活之中,世俗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盛行。從而,人失去了其主體性和人自身的價值。西方文化的缺限為東亞的儒家文化提供了再生的契機。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也被人們所認知。
一、道德價值
<1>仁。作為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並以之作為治國使民的基本原則。「仁「作為儒家道德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各種道德規範,道德要求的基本出發點,在眾德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
<2>孝。「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特徵之一,同時也是儒家倫理思想中基本行為規範和重要道德範疇。在儒家道德體系中,孝悌是仁德的開始和基礎。「孝」是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準則。一個不「孝」的人,何談為人,更何談什麼道德品行?
<3>義。義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價值。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取義者也。」這裡生命和道義是合理的存在的,但當兩者發生衝突或利害關係時,對道義的追求就高於了對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犧牲生命才能堅持道義的時候,人就應該捨生取義。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信」與「義」作為一枝獨秀,將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崇尚道德的傳統,而嚴格說來,道德意識與法治意識並不矛盾。一個具有高度道德修養和道德自覺的人,也就是一個奉公守法的人,他在從事經濟活動中自然能做到誠實守信。因此,我們認為,儘管儒家所論道德,它的那一套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不一定都切合現代社會和現代經濟,但中國作為文明之邦,在發展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崇尚道德的優良傳統卻萬萬不能捨棄。
二、社會價值
<1>和諧。儒家文化中的和諧意識包涵天人關係與人際關係的和諧兩層意思。關於天人關係的和諧,儒家提倡「天人合一」。關於人際關係的和諧,儒家提倡「中庸」。
當今的時代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和平與發展既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離不開人際關係的和諧。小至家庭,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發展,都是同樣的道理。可以想像,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對自然進行掠奪性開發,其結果只會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並最終招致大自然的懲罰和報復。
<2>人本。所謂人本意識,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一人為本。宏揚人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和主體獨立自覺的價值。而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樂道和汲汲追求的東西。無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想家那樣,突出人的個性自由與解放和個體的獨立與發展。
儒家的人本意識突出人的主體性,主張把人當人來看待。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於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觀念是通過對人性的肯定來論證人格尊嚴,民主觀念是通過對人權的肯定導出人格平等。人性與人權、民本與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我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有必要從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養分。
三、政治價值
儒家的思想,不僅是道德的哲學,生活的哲學,當然還是政治哲學。重要體現之一就是孟子的「仁政」主張和民本思想。眾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僅是一種政治手段,還是一種政治目的、政治價值,即儒家學者理想中的社會至少是一個和諧、團結、和平的社會,這與時下的和諧社會建設相似。儘管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它「禮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張,都對當今政治有借鑑意義。
四、經濟價值
「利」與「義」是市場經濟中始終存在的一個核心問題。是「見利思義」,還是「見利忘義」,是兩種對立的價值觀。在香港,出現了以李嘉誠為代表的一大批成功的商家,是他們支撐著香港經濟的騰飛。他們為什麼能把事業做強做大有的甚至擠進世界500強呢?究其成功的緣由,簡單地講就是儒家的倫理加上現代化的管理。為此,他們獲得了「當代儒商」的殊譽。這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見利思義」,走的是一條「以其義而得之」的致富大道。
不可否認,從一個歷史的角度看,每一種文化都有糟粕,需要遺棄。儒家文化也不例外,比如它的森嚴的等級觀念,比如它的歧視女性的思想,比如它狹隘的香火觀念,比如它對商業的歧視等等,因而它引起了清醒者的反抗。然而,毛主席老人家告訴我們要古為今用、洋為今用,原則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所謂拿來主義是不錯的。我們知道秦朝採取了法家思想來治理國家,漢初用黃老思想發展了一段時間後至武帝則摒除各家獨尊儒家,當然這樣利於統治者鉗制人們的思想從而更好的奴役黔首,但其中也不可否認自有它的優勢,至少它從思想上讓你認可讓你接受從而能更心悅誠服。
曾任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總幹事的泰勒博士,對儒家思想作過這樣一段評述:「當今一個昌盛成功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於孔子所確立和闡述過的很多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是超越國界超越時代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屬於過去,也會鑑照今天和未來」。1988年1月,在巴黎召開的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會議的《宣言》中說:「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二千五百四十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儒家思想及其價值觀是世界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棵璀璨的明珠,其思想之精華,不僅對過去,而且對當今和未來都是重要的精神財富。
往事越千年,還有一種思想仍在蔓延……
這才是我們民族真正的自豪所在!
學習弟子規 做好中國人
聖賢教育 改變命運
義工志願者 微信號:cn50008
為了你家族的命運,值得珍藏!
↓全57集《目錄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