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 張國祚
近期以來,有一種誤解,以為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就是要回到「左」的年代。於是,一些人對高校加強意識形態工作不夠理解,甚至產生一些困惑。針對這些困惑,需要回答以下問題:意識形態問題為什麼不能迴避?為什麼要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如何判斷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形勢?為什麼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指導思想?我們應當堅持什麼樣的馬克思主義?怎樣才能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一、意識形態領域的紛爭是客觀存在,迴避不了
意識形態屬於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的必然反映。經濟基礎是客觀存在的,意識形態也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對世界和社會的系統看法、見解、信仰、追求,以及對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新聞學、法學、史學、文藝學、宗教學、倫理學,包括經濟學中涉及生產關係的思想理論觀點等,都是意識形態的具體表現。
一般來說,社會經濟地位、政治利益和立場不同的人們,其意識形態的傾向也會有所區別。古今中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主流意識形態。即便同一國家、同一民族、同一歷史時期,不同社會階層的意識形態結構與傾向也會有所區別。不能把世界上一切矛盾和鬥爭都歸結為「文明的衝突」,歸結為意識形態鬥爭。但是,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不同利益群體的個人,其意識形態價值取向,肯定有區別,甚至尖銳對立。因此,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的今天,在國際形勢紛繁複雜的今天,在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匯、交融、交鋒的今天,無論是觀察、思考、處理國際問題,還是國內問題,試圖不加分析地「去意識形態化」的做法,都是一廂情願的。這樣做的結果,安撫不了別人,只能麻痺自己。
意識形態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特別是在社會轉型、變革時期,這種反作用尤為巨大。引導得好,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引導不好,也會起巨大的破壞作用。君不見,從杜勒斯「和平演變」政策的提出到美國「西化分化」戰略的實施,從紙介傳媒、電臺、電視臺的仇共、反共、醜共宣傳到網際網路的無中生有、移花接木、惡意炒作,從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到煽動「顏色革命」,從臺灣的「太陽花」學潮到香港的違法「佔中」,某些西方政治勢力,無不傾力發動意識形態戰。他們在意識形態戰中的常用手法是,炫耀西方價值觀,顛覆傳統思想體系,抹黑當局的歷史和現狀,混淆是非判斷標準,造成意識形態紛爭,打亂社會心理平衡,最後達到製造政治動亂的目的,以推翻他們不喜歡的政權或其認為是自身潛在對手的政權。
上述令人觸目驚心的案例,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和紛爭,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意識形態問題是個真命題,並非人為炒作的偽命題。
[責任編輯:李貝]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