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歷史答題模板
在高考歷史複習固然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但掌握一定的歷史答題公式和模板將在考試中事半功倍,學會一定的歷史答題技巧才能快速提高歷史分數,可以說歷史萬能答題公式模板是考高分的捷徑。下面有途網小編為大家分享一下2017年高考歷史答題模板,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鴉片戰爭背景:
(一)國內:1、經濟: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敗:官場+軍隊+財政②階級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國際:1、經濟:工業革命→市場原料。2、政治:資本主義擴張。
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
(一)國內: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相對落後、生活貧困②政治:沙皇專制、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
(二)國際:帝國主義忙於一戰等。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
(一)內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
(二)外因: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藉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繫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如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
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舊制度矛盾
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矛盾
③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爾文教與天主教矛盾等等。
⑴直接動機: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或問題
⑵主要目的:實現某一方面目標,求得穩定和發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鞏固統治,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動機屬於主觀方面的原因,是事件發動者的主觀意願。如王安石變法:直接動機是解決面臨的社會危機;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緩和階級矛盾,實現富國強兵等;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
解歷史選擇題,首先要明確它的基本類型,主要分為程度型(又稱最佳型)、比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括文字和圖表)、逆向型(又稱否定型)、概念型、組合型、條件型、論證型、結論型等10種類型,然後根據各種類型的解題方法「對號入座」。
而把握題目類型的基本方法,大多數情況下是通過考查題幹中的「答題項」,也就是答案所包含的項目(一般置於題幹的末尾)來確定的。
抓「題幹」,就是要明確「答題項」(答案包含的項目)、「主幹語」(選項論述的對象)和「限定語」(限定回答的內容)各是什麼。
我們可以從「答題項」中把握題目所屬的基本類型及命題人考查的目的;從「主幹語」中把握題目所考查的內容及要求;從「限定語」中明確題目所限定的時空範圍或特點。
通過比較四個選項,準確把握選項中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繫和區別,進而明確選項與題幹之間的關係。
有些選擇題在題幹中的「主幹語」部分,滲透了歷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如生產力觀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觀點、階級鬥爭觀點、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觀點、現象與本質等等。我們在審題的時候要以這些理論為指導,進行推理、論證和分析。
有些歷史選擇題還特別注重於考查歷史事物的時間、空間或特點,我們要根據題幹中的「限定語」提取出隱含著的歷史信息,弄清歷史事物的橫向、縱向的歷史時空和階段特徵,明確時空範圍和特點。
歷史主觀題是決定我們歷史成績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考試當中我們必須要予以高度的重視。在歷史主觀題做答過程當中我們要注意做到四大規範要求:
高考題注重「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的創設和運用,特別是在卷面中呈現大量的材料,因此在做題過程當中我們要規範閱讀材料的程序,應當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1、讀引言(題引)
考試一般都採用專題式或者主題式命題方法,即一道題目都有一個中西和主題,體現命題者的立意和命題意圖。而體現命題意圖的直接呈現方式是題目的引言材料。
閱讀引言可以使我們快速明確命題意圖和題目考查內容,因此閱讀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題的鑰匙,有利於我們揣摩命題意圖,形成正確的答題思路。
2、讀材料正文
這是讀題的核心任務,一般要求閱讀材料在兩遍以上,在閱讀的過程當中要動筆圈劃關鍵詞、句,最大限度的提取材料信息。對有些材料我們要根據材料當中的「。」、「……」、「;」或根據材料內容劃分材料層次,並簡單概括材料個層次的中心。
3、讀材料出處
材料的出處作為材料的組成部分,往往暗含歷史信息,根據材料出處的判斷,我們可以和教材的相關內容建立起相應的聯繫,因此在以後的考試中要高度重視。
在平時的考試當中,好多同學總是抱怨所答內容不能得分,仔細分析大家的卷子,會發現主要問題一是基礎知識薄弱或者表述不準確,二是對題目的規定性沒有很好的研究。
好多同學在答題過程當中,將大量的時間用於無效信息的書寫上,而沒有認真地審題,沒有認真地思考所要回答的內容,往往造成答了很多內容但得分有限的情況,因此在下筆答題之前,一定要對題目進行充分的研究,明確題目的要求。
只有在平時考試當中注意審題的規範要求,才能在高考中儘量減少失誤。審題要做到四大要求:
一般一個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信息來源或者答案出處:
表述為:依據材料;依據所學知識;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依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
2、答題要求:分析、概括、列舉、說明、比較等。
3、核心詞(答題語):原因、影響、特點、措施等。
4、限定詞:時間、地點、答題範圍、答題角度等。
在大家平時考試當中,容易忽略的是第一和第四方面的審題要求,即容易忽視「答案來源的判定」和對限定詞的審讀與思考;
答題思路的規範是基於前面第二種規範要求的,即在認真審題和分析題目的基礎上。我們既要注意在平時答題當中的一些答題套路和「公式」,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形成正確的作答思路。
(一)題目有明確的答題角度限定。如:中國古代強調「家齊而後國治」,這種觀念的經濟和思想基礎是什麼?這類問題因為題目要求做了明確的答題角度限定,因此我們只能從題目的限定角度「經濟」和「思想」兩個角度回答問題。
(二)題目沒有明確的答題角度限定。如:「結合時代背景分析變化的原因。」題目要求在分析原因是沒有明確的答題角度的限定,只是要求「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對於這類題目,「根據時代背景」、「根據當時社會情況」等分析,我們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明確題目要求中的時代背景大概的實踐範圍,二是根據時間範圍聯繫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習俗、政府政策等角度思考。
注意:歷史學科基本的要素為時間,因此大家無論在回答任何題目時都要在時間上做一個準確的判斷。沒有時間就沒有歷史,也就沒有了歷史學科,也就不可能對任何歷史問題作答了。
(三)根據題目的「核心詞」或「答題語」形成答題思路:
原因(背景):主觀—客觀;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
影響(評價):積極—消極;直接——深遠等;
作用:由近及遠,直接—間接——深遠等。
變化(趨勢):由……到……;越來越……等
(四)其他答題基本思路:
1、先材料後所學知識;
2、先材料表層信息後概括性語言;
3、先史實後結論,史論結合等。
高考採用網上閱卷方式,因此同學們在卷面上的呈現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書寫要規範:儘量認真書寫,保證閱卷老師能夠看清所寫內容,堅決杜絕潦草,書寫潦草是對自己的最大的不負責任,此外字儘量要大一點;
(二)序號化、提示化、段落化:平時考試中,大家擔心答不到得分點上,所以寫了大量的文字。應該說,多答是應當提倡的,但是要由兩個基本的保障:
一是不能因為大量的文字書寫造成無法完成題目和分析題目,二是不能因為大量的文字書寫造成卷面極亂,「淹沒了」關鍵信息;三是我們所提倡的是「得分點」要多但不是在一個店後面補充大量的解釋性文字。為確保卷面整潔,提倡大家在平時的考試當中做到以上「三化」。
(三)語言表述學科化、準確化。大家要明確,高考閱卷採用「按點得分」原則,即有相關得分點給分,所以要儘量避免「大白話」,應當用相關的學科語言答題。
(一)獲取和解讀信息:依據材料概括」或「依據材料指出」
這類題目在考核目標的表述中已經告訴我們如何回答問題了:
1、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認真研讀材料,儘量理解材料;「考試要求」即題目要求,建議大家首先審題,帶著問題閱讀材料,這樣就能使得我們在閱讀材料的過程當中由較大的目的性)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獲取有效信息;(認真閱讀材料,找出材料中心;或者對材料進行分層,在卷面上對相關信息進行圈劃和批註。注意要求裡面的「最大限度」。)
3、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在前面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根據材料各層次概括;或者分析材料各各層次哪些信息是時間特徵描述,哪些是時間原因表述,哪些是事件結果或意義表述)
對材料信息的解讀和概括時,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先材料表層信息後概括性表述;
二是回答過程當中做到:點要全,最大限度獲取信息。
(二)論證和探討問題
這類題目的難度較大,但是只要掌握了做題的基本方法,也能輕鬆應對。探討和論證問題由兩種基本類型:
1、 類型一:使用批判、借鑑、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
2、類型二: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