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記錄和見證歷史的所在,因此人們很容易把她與古舊的氣質聯繫在一起。但其實,博物館也可以非常時尚、新潮。
日前,在湖南長沙舉行的「國際博物館日」主場城市活動中,百年天津博物館榮膺「2019年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該項評選工作自2012年開始,每年評選一次,除2014年評選出三家外,每年僅有兩家博物館獲此榮譽。
這是繼2018年「動·境——中華古代體育文物展」被評為第15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後,天津博物館連續兩年獲得文博領域全國大獎,且是今年獲此殊榮的三家博物館中,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博物館。百年天博再一次用實力證明了其生生不息的活力。
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創新是必須
2018年,借百年誕辰之機,天博以空前之力強化與新媒體的對接力度,通過推出H5邀請函、「網紅」文物票選、明星講文物等多類型宣傳活動,引爆線上流量的同時,還吸引了十數萬線下觀眾。「百年天博」宣傳案例榮獲多個創新大獎,如「2018年全國政務V影響力峰會·最佳突破創新案例」獎(新浪網主辦)、「IAI(廣告大賽)國際旅遊大獎」媒介創意類金獎等。從被動等待觀眾,到積極借勢,尋求融合,化身「網紅」,天津博物館華麗轉身的背後,體現的不僅是宣傳方式改變,更是辦館理念的創新。
為更好發揮博物館「城市名片」「城市會客廳」的作用,為城市絢麗的文化風景搭建展示舞臺,天津博物館創造性地發揮了軟硬體優勢,將文物陳列與文化活態展示熔於一爐:圍繞展覽開展的民樂演奏與交響音樂會,將文物與音符完美連接;定期舉辦「古風公益市集」,展示津門傳統手工藝匠人的技藝,為公益事業凝聚愛心;「回眸·啟新」的跨年夜活動,年年有新意,到博物館迎接新年已成津門風尚。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天博不斷延伸公共文化教育功能。天津博物館創造性開辦的「天博講堂」,讓國內外文博機構頂尖專業人員與市民面對面,以文物、展覽、教育為講述對象,掀開古物神秘面紗,讓人們了解內藏玄機。
天津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陳卓介紹:「『天博講堂』至今走過8個寒暑,組織專題講座近三百場,參與聽眾逾十萬人次,不僅成為天津博物館公共服務的品牌活動,更成為對外宣傳天津文化的新舞臺。通過引入現代化數位技術和網絡技術,我們2016年打造了國際領先的公共教育在線平臺。該項目借鑑國際流行的mocc(幕課)模式,依託網絡雲平臺,通過短而連續的全媒體教學資源進行引導式學習,讓更多人沐浴公共文化服務的陽光。」
近年來,「將博物館帶回家」已成為博物館服務延伸的潮流所向。在「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百館百企對接計劃」等項目帶動下,天博文創結合高校、文創專業公司的智慧力量,打造「產學研」平臺,放大天津博物館IP價值。同時,通過舉辦「天津博物館文化產品設計大賽」「頭腦風暴文創工作營」等,吸引眾智,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為天博文創設計提供思路。
天博文創開發人員甄選館內具有藝術創作潛力的精品文物,打造出300餘種既具有高度藝術欣賞價值,又貼近當今消費者審美需求、實用需要的高水平文創產品。天博文創還積極與旅遊板塊融合,開展三維數位化課程,邀請觀眾親自體驗利用三維設備復原文物的過程,以實現「產學研」與社會實踐的連接。
採訪中了解到,天博文創還深入推進「網際網路+產學研數字文創研發」項目,讓「網際網路+」應用到設計、生產、監製及銷售等方面,實現特色文物系列文創產品「線上營銷」和「線下體驗」相結合。用微信、淘寶等平臺,打造天博文創的網際網路窗口,極大地延展了博物館的文化魅力。
思路創新是根基
天津博物館黨委相繼制定出臺包括《天津博物館創新發展實施目標綱要》《天津博物館創新性人才獎勵辦法》在內的一系列激勵性政策,建立創新機制,為博物館快速發展尋找新動能、新引擎。陳卓表示,天津博物館近年來從機制、理念、科技手段等多方面謀求創新,激發新活力,煥發新生機。
在天津博物館新入職員工中,有研究生以上學歷者佔98%,專業對口率100%,為博物館帶來蓬勃生氣。
人才的創新體現在業務上同樣擁有不竭的創新力。天津博物館黨委推出全新的策展機制——以主策展人為中心成立團隊,籌擬選題並經館學術委員會考評遴選,立項後,博物館在資源方面給予科學、充足的保障,並將展覽項目實施成果列為團隊人員績效、職稱等考評的重要依據。
在項目制帶動下,天津博物館青年專業人員相繼創製推出了《見「怪」非怪——館藏揚州畫派精品展》《鏡影——天津博物館藏古代銅鏡展》《器以載道——心生乾坤寄物語》《動·境——中華古代體育文物展》等一批具有較高品位、多角度展現館藏文物底蘊的優質展覽。其中,《動·境》展入選「第15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
機制創新是關鍵
天津博物館還聯合首都博物館、河北博物院推出「地域一體 文化一脈——京津冀歷史文化展」,成為三地博物館協同合作的開端,而隨後籤訂的《京津冀博物館戰略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則標誌著聯合機制的建立。根據該協議,天津博物館與首都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就協同辦展、人才培養、文創開發、信息資源共享等開展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天津博物館相繼推出「金玉滿堂——京津冀古代生活展」「燕燕於飛——燕國歷史文化展」「天與民藏——京津冀民間收藏文化展」「秀蘊斯宅——京津冀近代文化名人故居風貌展」「戰國雄風——古中山國文物精品展」等一批反映三地深厚歷史文化淵源的優秀展覽作品。這些展覽在實現為國家戰略進行文化宣傳的同時,更凸顯出協同發展聯合機制的無窮活力。
科技創新是支撐
「天津博物館的辦館理念是要打開大門,為百姓提供全方位的文化享受,展示城市瑰麗的文化風情。」如陳卓所說,在強調工匠精神與修復技藝的今天,愈來愈多的前沿性科技成果也被引入文物保護領域。傳統技藝與科技創新共同成為考察一座博物館文物保護水平的試金石。
天津博物館相繼組建起由天津大學、西北大學等高校畢業生組成的科技保護專業團隊。這支年輕團隊組建伊始,即根據國家文物局的部署,擔負起建設文物預防性保護平臺的重任。天博科技團隊開創性地建立起一整套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藉助該系統,科技保護人員在實現對全部文物庫房、展廳和重點展櫃等文物保存環境質量及時監測的同時,建立起一套館藏文物預防性風險管理機制,真正做到了將文物保護關口前置,發揮了科技保護的「預防性」功能。
目前,該項目二期工作正在全面鋪開。天博預防性監測平臺已升級成為天津市轄區的「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區域中心」,其監測服務範圍也不再局限於天津博物館,而是輻射至全市多家博物館及遺址單位。從薊北千年古剎獨樂寺到創立未久的武清區博物館,越來越多的天津市域內文博機構均得以共享該平臺之利。文物保護中的科技創新也由此切實展示出其深厚的潛能與廣博的發展空間。
百年天博,厚重的歷史文明被包裹在輕盈靈動的外衣下。今天,她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舉手投足」間仿佛一位知性的少女,講述著悠遠又熟悉的故事……
來源:「天津日報」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