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廿四氣詩 大暑六月中》
唐代:元稹(zhěn)
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
桂輪開子夜,螢火照空時。
菰果邀儒客,菰蒲長墨池。
絳紗渾卷上,經史待風吹。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是夏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公曆/陽曆7月22-24日之間為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溼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氣候特徵:高溫酷熱、雷暴頻繁、颱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徵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這個節氣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
節氣小知識
大暑節氣的民俗主要體現在吃的方面,這一時節的民間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如粵東南地區就流傳著一句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而臺灣地區則有在大暑吃鳳梨的習俗,因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而且有敗火的作用。但是有的地方卻相反,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來"過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種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湘東南還有在大暑吃薑的風俗,"冬吃蘿蔔夏吃薑,不需醫生開藥方"。
漢族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山東更有喝暑羊的習俗。
節氣諺語:
"禾到大暑日夜黃"
"大暑大暑,不熟也熟"
"大暑不割禾,一天丟一籮"
"早稻搶日,晚稻搶時"
"大暑聞雷有秋旱"
"不熱不冷,不成年景。"
"六月不熱,五穀不結。"
"人在屋裡熱得燥,稻在田裡哈哈笑。"
"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大暑熱,秋後涼";"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冷"、"大暑不熱要爛冬"等。
"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裡多雨,囤裡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
"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冷在三九,熱在中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