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大暑·公立/陽曆7月22日-24日

2020-12-14 二月古魏

《詠廿四氣詩 大暑六月中》

唐代:元稹(zhěn)

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

桂輪開子夜,螢火照空時。

菰果邀儒客,菰蒲長墨池。

絳紗渾卷上,經史待風吹。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是夏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公曆/陽曆7月22-24日之間為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溼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氣候特徵:高溫酷熱、雷暴頻繁、颱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徵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這個節氣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

節氣小知識

大暑節氣的民俗主要體現在吃的方面,這一時節的民間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如粵東南地區就流傳著一句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而臺灣地區則有在大暑吃鳳梨的習俗,因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而且有敗火的作用。但是有的地方卻相反,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來"過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種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湘東南還有在大暑吃薑的風俗,"冬吃蘿蔔夏吃薑,不需醫生開藥方"。

漢族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山東更有喝暑羊的習俗。

節氣諺語:

"禾到大暑日夜黃"

"大暑大暑,不熟也熟"

"大暑不割禾,一天丟一籮"

"早稻搶日,晚稻搶時"

"大暑聞雷有秋旱"

"不熱不冷,不成年景。"

"六月不熱,五穀不結。"

"人在屋裡熱得燥,稻在田裡哈哈笑。"

"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大暑熱,秋後涼";"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冷"、"大暑不熱要爛冬"等。

"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裡多雨,囤裡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

"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冷在三九,熱在中伏。"

相關焦點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二十四節氣其實是一個「時刻」(24節氣準確時間),而非「一日」。所以從清朝開始,才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現在的中氣和節氣統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和陽曆配合時,節氣在每個月的上旬,其規律為:上半年當月的 4~6日,下半年當月的6~8日。中氣在每個月的下旬,其規律為:上半年當月 的18 ~ 22日,下半年當月的22 ~ 24日。
  • 二十四節氣 大暑
    ​大暑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每年7月22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為「大暑」節氣。「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應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熱至極。《曆書》記載:「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節氣,是一年之中最熱的節氣,古書《二十四節氣解》中說:「大暑,乃炎熱之極也」。這足以說明了這個節氣的炎熱程度。
  • 大暑是幾月幾日 大暑節氣在哪一天
    大暑,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除此之外,大暑還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熱的節氣。大暑的來臨,要記得防止中暑,這時候可以適當飲茶,吃一些性涼的水果。那麼,大暑是在幾月幾日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與二十四節氣同行(大暑)
    這首耳熟能詳的「二十四節氣歌」,記載了一年從立春到大寒中的二十四個節氣。在古代,因為沒有天氣預報,「二十四節氣」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深深植入我們的生活,而且隨著歲月的延伸,它還給人們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民俗文化和節日文化。
  • 陽曆、陰曆、農曆和二十四節氣是什麼關係?
    陽曆、陰曆、農曆、公曆這些詞彙我想大家都聽說過吧?可能大部分人都被搞糊塗了,弄不明白這些曆法究竟有什麼作用。前一段時間,也就是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想有部分人並不清楚二十四節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今天我就給大家科普一下陰曆、陽曆、陰陽曆這三種曆法的概念以及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知識。
  • 二十四節氣是陽曆,不是陰曆
    二十四節氣是陽曆,不是陰曆制定的。陽曆又叫太陽曆,是參照太陽的運行規律制定的,歷史上很多種陽曆,如漢族的幹支歷、十二氣歷、天曆和彝族太陽曆、古埃及曆、羅馬曆(演變為現行公曆)、瑪雅歷等。公曆只是陽曆的一種。現行的陽曆又一般只有公曆。
  • 二十四節氣-白露·陽曆9月7日-9日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每年公曆/陽曆9月7日-9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白露,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白露是9月的頭一個節氣,天氣轉涼、空氣乾燥。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後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 二十四節氣是陽曆還是陰曆
    《二十四節氣歌》你還會背嗎?  對耕種的人來說,「穀雨」「小滿」「芒種」是豐收的希望;對吃貨來說,「立秋」吃西瓜、「立冬」吃餃子;對文青來說,吟上一句「驚蟄」「白露」「霜降」,無疑逼格滿滿。  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這也意味著,「節氣」這一古老的事物又徵服了國際友人。  但兩千多年過去了,節氣還那麼準嗎?
  • 二十四節氣與奇門定局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周即一個回歸年,大致等分為24個階段來定的。這實際上是陽曆。在奇門九宮中把二十四節氣,均勻分布在八宮中,每一宮中有三個節氣。二十四節氣與陽曆時間的對應比較穩定。新的一年從立春2月4日開始。冬至白天最短,開始用陽遁,夏至白天最長,開始用陰遁。
  •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大暑:大暑處在中伏裡,大暑熱氣猶大也
    二十四節氣之大暑中國農曆是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變化為一月,參考太陽回歸年為一年的長度,並且通過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來確定的,反映的是季節的變化,是我國在農耕社會時期重要的農業生產指導策略,同時也是日常生活中預知氣候冷暖雨雪的重要依據。
  • 24節氣大暑三候是什麼意思 臨沂人應該能感受的到
    二十四節氣中的每一個節氣都被分為三候,每一候都有其特點,即將到來的大暑也不例外,那麼大暑分為哪三候又是什麼意思呢?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因此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   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溼;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就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溼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 《24節氣大暑設計素材》天目將軍-協助拍攝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間,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120。大暑期間,漢族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徵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
  • 二十四個節氣是怎樣定出來的?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個節氣是怎樣定出來的?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時間:2017-08-08 12:53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二十四個節氣是怎樣定出來的?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地球每365天5時48分46秒,圍繞太陽公轉1周,每23小時56分4秒還要自轉1次。
  •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反映寒冷暑熱的節氣,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行規律來確定的,而與月亮的運動沒有關係,所以節氣實際上是屬於陽曆的範疇,然而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以為節氣是陰曆,其實你只要注意一下節氣在陽曆和陰曆的日期,就不難看出,各個節氣在陰曆中的日期變動很大,而在陽曆中差不多都有固定的日期,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
  • 二十四節氣-夏至·陽曆6月21日-22日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夏季的第四個節氣。一般在公曆/陽曆6月21~22日交節。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敲黑板·必考知識點: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
  • 丹霞源:二十四節氣
    ,屬陽曆,是我國古代人民的獨創。一年中的節氣一共24個,它們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二十四節氣分為三部分:氣候、物候、季節變化。季節變化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物候變化是小滿、芒種、驚蟄、清明,其它是反映氣候變化。這24個節氣並非都叫「節氣」,有單雙之別。
  • 二十四節氣背後,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二十四節氣對應的時間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的節氣,代表春夏秋冬的開始。 如下:在每年的2月4日前後,是立春節氣,為農曆正月,代表春天到來。在每年的5月6日前後,是立夏節氣,為農曆四月,代表夏天到來。
  • 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
    >  立春2月4日17:03:12雨水2月19日12:56:53驚蟄3月5日10:56:44  春分3月20日11:49:29清明4月4日15:38:02穀雨4月19日22:45:21  立夏5月5日08:51:16小滿5月20日21:49:09芒種6月5日12:58:18  夏至6月21日05:43:33小暑7月6日23:14:20大暑7月22
  • 陽曆、陰曆和農曆有什麼區別?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為何過陽曆
    第一種陽曆表述:趙忠祥老師於2020年1月16日去世;第二種農曆表述:趙忠祥老師於農曆己亥年(豬年)臘月二十二去世。現在我們用的陽曆其實是西方曆法,它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曆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曆法——《格里曆》。
  • 7月22日16時37分「大暑」:清風無處尋,知了叫不停
    新華社天津7月20日電(記者周潤健)「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7月22日16時37分迎來「大暑」節氣。「大暑」即大熱,此時節熱浪滾滾,酷暑難熬。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每年陽曆7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大暑」開始,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今年的7月22日至8月6日為「大暑」節氣,正值「三伏」裡的「初伏」和「中伏」。「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